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很多年以前曾經去過北京天壇,對天壇宏偉的建築,蒼鬱的古柏,寧靜的園林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之後雖多次進京,也都來去匆匆,幾無空閒時間。戊戌孟冬,機緣巧合的再次進京,偶得閒暇,又一次來到了北京天壇公園。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從天壇公園東門進入,一路向西,途徑七十二連房,據記載這裡是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穿過七十二連房進入內壇,天壇的標誌性建築,氣勢宏大、莊嚴肅穆的祈年殿,牢牢地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博大、神聖的建築,在藍天的襯托下,凸顯遼闊高遠與至尊無上的氣勢。靜靜地立在祈年殿前,融入這“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祈年殿為上殿下壇的結構,下部為三層石基圓臺,上部為木結構圓形大殿。三層石基圓臺的望柱,自上而下分別雕有龍紋、鳳紋和雲紋,有龍鳳在天之意。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祈年殿的三重簷琉璃藍瓦鎏金圓頂,透著一種神秘的皇家威儀。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祈年殿內的硃紅貼金“龍井柱”,共有4根,象徵春、夏、秋、冬四季。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祈年殿外側,架構精巧、金碧輝煌、雕龍畫鳳、富麗堂皇。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默默地圍繞祈年殿行走,冬日午時的陽光留下了長長的影子,似乎述說著數百年以來的興衰榮辱。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祈年殿的北側是皇乾殿,相傳是供奉皇帝列祖列宗的地方。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離開祈年殿,由北向南,出祈年門,有一條寬闊的大道,被稱為丹陛橋,連接著祈年殿與皇穹宇,丹陛橋的兩側,古柏成林。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皇穹宇殿內供奉著“皇天上帝”神位。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皇穹宇殿外的迴音壁,據傳從天心石發出的聲音由迴音壁反射,聽起來聲音清晰響亮。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皇穹宇南面的三座琉璃門。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步出迴音壁,回望皇穹宇。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繼續向南,到了天壇的重要建築——圜丘壇。壇中心有一天心石,這裡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的地點。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位於天壇內壇的南端,與內壇北端的祈年殿同處於南北中線上,壇牆北圓南方,寓意為“天圓地方”。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出了內壇,轉向西面,穿過古柏下的林蔭道。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途中賞古柏的萬千姿態,聽鳥雀和鳴,融入天地交融的完美境界。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不多時,來到了天壇的另一重要建築——齋宮,這裡是皇帝祭祀之前齋戒、沐浴之所,採用坐西朝東的佈局,表示祭天的虔誠。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齋宮與祈年殿、圜丘壇為天壇的三處核心建築,呈“品”字形排列在天壇公園之內。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天壇是現今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重要、規模最大的用於帝王祭祀的建築群,完整的顯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站在琉璃藍瓦、硃紅壇牆的天壇一角,感悟“天人合一”和“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文化。

北京天壇「圖文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