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處不在的抱怨
幾乎在每個人的周圍,都會有一些負面能量,它們以各種形態存在。今天講講其中的一種 ——“抱怨”。
回想下最近你的抱怨次數多麼?最常見的是什麼事情?你所處的環境和身邊的人,是被抱怨的對象麼?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這樣的聲音:
“天天加班,煩死了。”“你看那個誰,天天打扮的像什麼樣”;“煩死了,我男朋友對我真是一點都不好”“都是因為他,我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這樣的聲音偶爾聽聽還能消遣消遣,聽多了,只想捂住耳朵。先不論抱怨是否正確,但從主觀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一種情緒的發洩方式而已。在離開當下這個特定環境以後,我們該幹啥還是繼續幹啥,影響的只有當時的我們。
2.理解抱怨
很多人都覺得抱怨是在傳播負面能量,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所以應該停止你的抱怨。從主觀層而言,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默雷特。但從客觀層而言,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它,才有資格去批判。
通常而言,我們的抱怨可以歸類為:
抱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失,才會出現抱怨。我們會抱怨為什麼要加班,為什麼事情一天天多到做不完,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但是我們一定不會抱怨:老闆為什麼又給你升職加薪了,為什麼一天只需要上7個小時的班,為什麼別人對我那麼好。
本質上來說,只有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失,抱怨,才會連續不斷。
抱怨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自我”,“自我”以自己的內心感受為中心,希望獲得身邊人的認同感。所以為什麼,抱怨的同時,希望有傾聽的對象,並希望獲得他的認同。
而在不斷抱怨的同時,又在不斷獲得認可,“自我”的力量不斷在強大。自我稍微掙脫一下,就逃脫了我們的控制。
我們在抱怨,是因為我們的“自我”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看起來好像是在捍衛自己的利益,但是其實只不過是心理的“自我”在作祟。想維護自己利益的方式千萬種,抱怨是最傻的那一種,因為無論你抱怨多少次,都不會有什麼改變。
抱怨是一種正常的行為,但是我們需要去理解,這種行為給我們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比如,一個美好的晚上,當你正和你的伴侶在吃一頓晚餐時,菜品上得特別慢,半個小時上一盤菜,你的胃口全都沒了。剛出門,卻發現下雨了,而你們正好都沒帶傘。遇到這麼糟糕的場景,內心的自我全部被激發,抱怨開始了。可能埋怨你的另一半為什麼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為什麼這一天這麼倒黴,
可是,抱怨除了讓情緒更糟糕,卻改變不了任何已經發生的事實。所以我們只有一種應對措施,去嘗試與“自我”對話,不斷問自己,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去解決這件事情,而不是嘴上的無用性抱怨。除了讓我們的情緒更差以外,解決不了任何實質性的問題。
想要做到不抱怨,真的很難,雖然知道和做到之間差了一道巨大的鴻溝,但是隻要是正確的事情,就值得踐行。
閱讀更多 大童小逸y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