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讓產業發展遍地開花

近年來,碧江區精準運用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圍繞推動產業扶貧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精準施力,產業發展遍地開花,取得打贏這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的重大突破。

產業如何選?因地制宜是關鍵

碧江區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地施策,制定了結合地方實際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的方針政策,按照“一村一特、一村多品”的產業佈局,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帶動貧困戶利用資金、土地、山林等資源、資產入股專業合作社或公司,年底參與分紅,充分調動幹部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為強勢推進產業發展注入鮮活動力。

“我們這個地方氣候、生態條件都特別適合養殖!”碧江區瓦屋鄉丁家溪村支部書記劉元考說。丁家溪村屬於深度貧困村,該村經過多方調研驗證,決定發展梅花鹿養殖產業,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投資610萬元,建起6700平方米的養殖場地,大力發展梅花鹿養殖產業。合作社負責產品加工、銷售,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及扶貧資金入股分紅,或參與務工增加收入,根據測算,該項目每年利潤30萬元,戶均增收近2萬元,帶動貧困戶300餘人脫貧。

技術哪裡來?培訓農民是基礎

該區全面開展農村貧困人口全員培訓,採取“政府培訓+企業簽約”合作方式,組織用工企業參與鄉級舉辦的農民技能培訓活動,積極依託東西部扶貧協作,推動崑山碧江合作開辦“精準脫貧訂單班”“崑山班”。同時,以村為單位開展種植養殖、水電工、挖掘機、廚師等技能培訓,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戶”目標。另外,依託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該區特邀“三農”專家開辦脫貧攻堅大課堂,扭轉農民傳統作物的種養習慣,讓農民技術升級,推動農產品產量升級,促進農業產業升級。

技術服務如何保證?專家服務到村到戶是路徑

該區為補足農業產業扶貧過程中專業技術人才短板,幫助解決農業產業發展技術難題,針對全區8個深度貧困村,15名農業專家分成8個工作組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開展活動。目前,專家團已對8個深度貧困村開展三輪“集中會診”工作,實地走訪調研8個扶貧產業項目點(基地),解決12個產業發展問題或技術難題;幫助制定發展規劃7個,協調項目7個,推廣農作物新品種10個,推廣新技術7項;走訪群眾30戶,解決12個技術難題;組織開展技術技能培訓4次,培訓人數80人次。

該區還組建了12個扶貧產業技術指導組,對各鄉(鎮、街道)、村(社區)提供技術服務。群眾有了技術,有了幹勁,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沒有資金怎麼辦?統籌安排是方法

針對發展集體經濟資金籌措難題,該區整合投入461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分別對貧困村按100萬元/村、建制村(非貧困村)按30萬元/村的標準發展集體經濟,加大深度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的投入力度,以村為單位組建集體經濟市場經營主體,明確發展路徑,構建“一短兩長”產業佈局,積極培育孵化村級集體經濟組織。

目前,該區所有貧困村集體經濟積累達5萬元以上,創建“雙超村”3個,集體經濟積累超過100萬元的村5個。2017年,柑子衝村村級集體經濟獲得分紅7萬元,50戶貧困戶獲得了分紅,每戶貧困戶分到1000元。

組織方式如何確定?整合力量是妙招

該區通過“組織引領、龍頭帶動、分戶經營、群眾受益”的發展模式,實現各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全覆蓋、技術團隊全覆蓋、貧困人口全覆蓋。目前,全區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570餘個,農業企業100餘個,覆蓋全區7000餘戶貧困戶。

該區和平鄉遙山溝村水土流失嚴重,幫扶幹部認為栽種油茶既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又能創造較高的經濟價值,一舉兩得。該村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形式,聯合附近的八村和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共同開發,現已完成5800餘畝油茶栽種,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200餘個。預計每畝年產幹油茶籽150-200公斤,山茶油30-50公斤,貧困戶可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入股分紅、發展服務業等多種途徑增收致富,人均純收入不低於7000元。

產品賣給誰?產銷對接顯實效

碧江區通過創新開展“農校對接”“農社對接”“農超對接”“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實現農產品、市場、商家、消費者的無縫對接,有效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

白水貢米由於其清香四溢、口感細膩、餘味無窮,在歷史上曾名噪一時。但一度由於產銷對接不到位,產品賣不出去,群眾種植積極性深受打擊。為了做強這一品牌,滑石鄉於2015年註冊碧江白水商標,採取“合作社+貧困戶”統購統銷的模式,積極依託互聯網資源,實現“線上線下”同時銷售,徹底解決了產銷對接問題。該村白水貢米種植面積由150畝猛增到2000畝,283戶農戶僅種植水稻實現每戶增收1萬多元,群眾端上了“金飯碗”,奔上了小康路,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利益聯結機制如何建立?社企聯合是方向

該區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合理界定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和農民在集體經濟產業鏈、利益鏈中的環節和份額,同時強化協議保障,幫助群眾穩定獲得勞動務工、政策紅利、留轉租金、入股分紅等收益。

該區燈塔街道柑子衝村為了幫助群眾獲得穩定收益,建立健全貧困戶與實體產業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30餘名貧困群眾到山莊務工,每人每月工資收入1600元;另有5戶貧困群眾以“精扶貸”入股集體經濟,每戶每年可獲分紅2000元,解決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豐富了貧困戶增收致富的出路,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

該區環北街道大坳村食用菌產業項目技術總監楊新生興致勃勃地說:“今年我們將擴大生產,發展食用菌80萬棒,目前廠房已經建成,預計淨利潤將達到200萬元左右。”該村採取“龍頭企業+村集體+貧困戶”的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香菇與黑木耳產業,年產菌棒80萬棒,目前幹木耳市場價在30元左右一斤。村民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精扶貸”入股等方式拿到分紅,另外,貧困戶還可以通過進廠務工獲得收入,真正實現農民增收、農村富裕。

發展力量哪裡來?基層黨建不可少

該區以改革為抓手,探索設立片區聯村黨委,強化產業革命中的指導監管力度,加快農村產業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發展,激發產業革命的內生動力。

壩黃鎮在木弄和宋家壩兩村設立了片區聯村黨委,搭起利益聯結的“橋”,實現以黨建聯抓促產業聯建,以產業聯建反哺基層黨建的工作格局。採取“支部+黨員+農戶+集體”的發展模式,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

截至目前,木弄村、宋家壩村聯村黨委成立村級集體專業合作社2個,發展社員115人,村級集體經濟累計達到11萬元,實現了集體經濟產業貧困群眾全覆蓋。同時,聯村黨委不斷夯實服務基礎,依託木弄紅懂農林科技產業園,積極動員貧困戶以每年700元/畝的租金流轉土地,大力推動周邊種植大戶發展花卉苗木產業。目前,貧困戶流轉700餘畝土地,種植戶發展花卉苗木1000餘畝,直接產生經濟收益100餘萬元,帶動110餘戶農戶增收致富,據測算,戶均增收可達2.6萬元。(羅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