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1941年的東線戰場的烏曼合圍戰?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烏曼位於基輔的南部,而烏曼合圍戰則直接導致基輔的左翼暴露在了德軍面前。隨著烏曼地區的失守,蘇軍在基輔的處境也變得岌岌可危。雖然烏曼合圍戰的規模並不算大,但它卻直接改變了基輔周圍的戰爭格局,甚至可以說蘇軍在基輔的慘敗皆源於此戰。

▲烏曼包圍戰局勢圖

“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後,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由於遭到蘇軍的頑強抵抗,其進展遠沒有另外兩路德軍順利。儘管如此,德軍還是一步步逼向了基輔。為了保衛基輔,蘇軍在基輔及烏曼地區佈下了重兵防守。南方集團軍群兵分三路向烏克蘭縱深穿插,雖然蘇軍拼力抵抗,但到了7月21日,克萊斯特的裝甲師還是推進到了塔拉夏和烏曼一線。

▲蘇軍撤退過程中丟棄的武器裝備

在此之前,蘇軍已經發現第6、第8和第18集團軍有被德軍包圍的風險,因此蘇軍統帥部命令相應部隊向東撤退。然而由於德軍突進速度過快,蘇軍第6集團軍的側翼受到嚴重威脅,蘇軍迫不得已向西南方向撤退。撤退路線的變動直接導致第6集團軍直接與第12集團軍擠到了一起,極度的混亂進一步遲滯了蘇軍的撤退,而且兩軍與主力的聯繫也徹底中斷。

▲烏曼地區被俘虜的蘇軍

雖然蘇軍一再向德軍發起反擊,但收效甚微。德國的援軍源源不斷地向烏曼地區集結,蘇軍反擊的阻力也越來越大,最後蘇軍只能命令第6和第12集團軍自行突圍。8月2日,德軍第1裝甲集群與第17集團軍在錫紐哈河畔會師,包圍圈徹底封閉。第二天,德國第16裝甲師和匈牙利軍也成功會師,第二道封鎖線形成。

▲希特勒視察烏曼地區

被圍蘇軍不斷向外突圍,但始終未能突破德軍防線。8月13日,包圍圈內殘存的蘇軍徹底被消滅,至此除了一萬餘人成功逃脫外,十餘萬蘇軍成了德軍俘虜。在烏曼地區取得勝利後,德軍決定從南北兩個方向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基輔。於是史上最大的圍殲戰在基輔展開!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歷史文齋


1941年的烏曼合圍戰,歷時22天,是德軍在基輔會戰中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圍殲戰。德軍是隆德施泰德元帥指揮的坦克第1集群與第6集團軍,蘇軍是基爾波諾斯上將、塞格涅夫大將指揮的第6、12集團軍。戰役結果:德軍勝利,蘇軍被俘10萬人,全部集合在烏曼坑裡面,繳獲坦克300多輛及火炮800多門。烏曼合圍戰的勝利,使蘇軍的重型裝備幾乎全被殲滅,導致了蘇軍在後續戰役中失去了機動性,無法有效阻止德軍的鋼鐵洪流的碾壓基輔。

(烏曼戰役)

1941年6月22日,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開始,蘇德戰爭爆發。戰爭初期,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快速推進,先後攻佔了利沃夫、特洛普及文尼察等。6月29日,德軍的因蘇軍頑強抵抗推進放慢,蘇軍也已無進攻之力,開始後撤。德軍裝甲軍群快速開進,7月中旬已到達距離基輔與烏曼幾公里的地方。

在激戰的幾天前,蘇聯重新組建最高統帥部,鐵木辛哥暫代統帥部總司令,朱可夫因建議放棄基輔而受冷落。1941年7月10日,最高統帥部任命謝苗·布瓊尼為蘇聯西南方向戰區總指揮,統一指揮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軍事行動,總兵力為150萬人,主要集中在基輔及烏曼地區防守。

(推進基輔)

布瓊尼接任時,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已從三面突入烏克蘭,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群以楔形向基輔南及烏曼北插入,在7月15、16日分別攻佔了別爾季切夫及卡扎京,德國第17集團軍推進至烏曼以南,德國第11集團軍從羅馬尼亞邊境向烏克蘭以北前進。蘇軍兩個方面軍指揮官錯誤的估計了德軍的推進方向,同時也對蘇軍第6、12集團軍面臨被包圍的風險認識不足。

(烏曼集中營)

8月2日,德軍第1裝甲集群成功與第17集團軍相會並完成合圍圈,次日德軍第16裝甲師匈牙利摩托化軍相會形成第二個包圍圈。 圍殲戰打響,德軍基本就是處於甕中捉鱉之勢,8月8日,蘇軍停止抵抗。蘇軍第6、12集團軍共12個師被殲滅,10萬人被俘,所有的被俘人員被趕到一個深10米的採石坑中。這個坑裡活著出來的蘇軍不到2萬人,戰後蘇聯人將這個死亡坑稱為“烏曼坑”。

(烏曼戰役圖)

德軍根本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的俘虜,“烏曼坑”裡缺乏生活設施,戰俘每天飽受日曬雨淋。8月10日,戰俘人數已超過5萬人,兩天後則為7萬人,食物、飲用水均匱乏。8月13日,發生了戰俘第一次暴動。據蘇軍戰俘科列斯尼科夫回憶:“在烏曼,他們被趕進了一個黏土深坑。坑大約深8米,寬約為300米,長1000米。沒有食物,也沒有水。戰俘就吃土充飢,很多人因為吃土胃脹疼痛而死。”

(烏曼戰役德軍)

烏曼圍殲戰只是基輔會戰中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再次證明斯大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政治家而非軍事家。烏曼圍殲戰包括整個基輔會戰,使整個蘇聯都籠罩在戰爭失利的陰影中,德軍佔有了烏克蘭,豐富的糧食和各種資源支持了德國的戰爭。整個會戰是二戰歷史上慘烈戰爭之一,蘇聯人用生命再次證明了德軍的閃電戰力不是虛的。


野史也是史


烏曼合圍戰發生在1941年東線的南翼戰場,這是由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單獨完成的,雖然戰役規模和俘虜人數遠不如中央方向上的那幾場合圍戰,但是也不失為一場經典的合圍戰。因為不同於中央集團軍群兩個裝甲集群的強大兵力,烏曼合圍戰僅有一個裝甲鐵鉗,鐵鉗的另一半是由步兵集團軍完成的,能打成這場合圍戰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南方集團軍群擁有一個裝甲集群和三個步兵集團軍,第一裝甲集群和步兵第6集團軍擔任左翼的進攻,這裡是德軍主要的突擊方向,他們在突破蘇軍的方向後隨即向東南方向深入;步兵第17集團軍擔任正面的進攻;步兵第11集團軍部署在羅馬尼亞境內,該集團軍將擔任鉗形攻勢的右鉗,同第一裝甲集群回合,封閉蘇軍西南方面軍的主力。

這場進攻一開始並不順利,南翼的蘇軍實力遠比德軍想象的要強大,德軍經過了八天的激戰才突破了蘇軍邊境的防線,隨後又被“斯大林防線”所阻,一路上德軍都是經歷了苦戰後才得以前進的,戰事的激烈程度從彈藥的消耗就可以看出,有幾次不得不用空軍為裝甲師空投補給。儘管如此,德軍還是成功的在烏曼附近同右翼的第11集團軍回合,合圍了蘇軍三個集團軍的兵力,俘虜了蘇軍10萬人。



未能俘虜大量蘇軍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步兵集團軍的行動遠不能和行動迅速的裝甲集群相比,他們無法迅速的封閉包圍圈,使得大量的蘇軍得以成功的突圍。這場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空前的,例如德軍第94炮兵團第9連的4門火炮在為期四天的合圍戰中發射了1150發炮彈,這超過了該連在整個法國戰役期間發射炮彈的總和。


小小狼王


此次戰役蘇聯方面認為德軍將進發烏克蘭第聶伯河以東的頓巴斯工業區,因而將防守第聶伯河沿岸的蘇聯第六和第12集團軍正後方向東撤退然後堅守基輔到烏曼南北一線。這實際上違反了在戰爭中應該優先殲滅敵人或切斷敵側翼和後勤的原則。跟波蘭在1939年9月堅守與德國接壤的西部工業區、希特勒在後來的東線作戰後期出於“戰爭經濟觀”的死守不退,寸土必爭而不是機動靈活的彈性防禦如出一轍。

實際上,當時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由於僅有5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這些部隊組成了克萊斯特大將的第一裝甲集群。這一部隊的坦克數量只有600多輛。而面對的蘇聯布瓊尼的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足足有2400多輛坦克和150萬人的兵力。但是戰術素養不佳。且沒有意識最向西突出的第六和第十二集團軍完全可以靈活的向西南方向德軍兵力較弱的地區撤退然後在向北攻擊南方集團軍群的南翼側翼。因此當德軍第一裝甲集群和第17集團軍作為主力的部隊以良好的組織和協調分三路突入第聶伯河西案的烏曼地域防線時這兩個集團軍就不可避免的被迂迴包圍了,況且希特勒、德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等人也一開始就計劃在第聶伯河以西合圍消滅蘇軍主力。

布瓊尼等蘇軍前期主要將領拒絕止損和死守經濟上重要但未必軍事戰略上重要的地區的做法在此戰中顯露了惡果。而德軍卻再次顯露和做出集中突破,深入蘇軍側翼和後方,沿第聶伯河將敵軍包抄圍殲的意圖。這是一種典型的閃擊戰術。


王鉑清超


鑑於德軍機動兵力不足、大規模縱深合圍耗時過長、機動部隊與步兵集團兩者嚴重脫節,希特勒建議德軍採取小規模合圍戰以儘快結束戰鬥,烏曼合圍就是此戰術的第一次演出。它的成功改變了南方集團軍群裹足不前的態勢,對德軍向第聶伯河推進掃清了障礙,最終的結果是除基輔築壘地域外,第聶伯河沿線盡失,這為後來的基輔合圍戰打下堅實基礎。

採用類似烏曼合圍戰的戰術為以後德軍常用,對它的評價喜憂參半。喜者為機動部隊與步兵能更嚴密協同,被圍敵軍少有逃脫。憂者一個個小型合圍更耽誤時間。對地域廣闊、蘇軍採取撤退戰術的德軍來說,大規模小規模都不再是件容易的事。


貓啦貓抓


此次戰役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場合圍戰,整個戰役歷時約3個月,蘇聯共損失65萬人有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