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是一個怎麼樣朝代?

香菸愛上火柴57635523


東漢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儒學氣氛最濃的朝代,事實上,光武中興名臣名將之中,有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劉秀在太學時的同學或者學長學弟。錢穆先生就說:“東漢光武帝,以王莽時代一太學生,起兵平天下。一時同學之士,馳驅戎馬間,策奇勳,列朝廷高位者何限。”“那一夥人,何嘗有一個是經受軍事訓練出身的軍事專才。只為通人事,亦自通政事,兼通軍事,因緣時會,勳績彪炳。”因而可以說,東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純粹的一個儒學士人政府。


這也正是“有志不在出身”,英雄何必出草莽,儒林中也可以有英雄,尤其是東漢前一百年的儒林,他們由於借鑑了王莽坐而論道、迂腐誤國的經驗教訓,又痛疾於西漢末年儒生之媚顏軟骨,再加東漢朝廷之倡導,所以更加註重經世致用與名聲風節,在君子氣中多了一股俠氣與豪氣,其社會實踐水平明顯比西漢高一個檔次,如杜詩的水排(即水力鼓風機,用於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張衡的地動儀、渾天儀、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甚至今天還在用的算盤,等等,這些無不是東漢時的發明。同時這些儒生們也多為官清正,崇尚直道而行,常以節儉為榮,是故勤約之風,行於上下:如劉秀御駕出巡,竟常乘革車羸馬;其手下著名儒臣董宣死時,家裡卻只能拿出幾石糧食辦喪事;又蘭陵大儒王良為大司徒,他的妻子竟被人看到穿著布裙在砍柴。正是在這一批批優質儒生的影響下,東漢社會道德之高潔,民風之淳樸,民德之寬厚,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梁啟超先生就說:“東漢尚氣節,光武、明、章,獎厲名節,為儒學最盛時代,收孔教復甦之良果。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

清代史學家趙翼又說:“西漢開國,功臣多出於亡命無賴,至東漢中興,則諸將帥皆有儒者氣象,亦一時風會不同也。蓋一時之興,其君與臣本皆一氣所鍾,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正所謂有是君即有是臣也。”這便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上行下效風氣蔚然,正因為劉秀與諸將接受著相同的教育,又有著相同的經歷,所以他們才能有統一的意識形態與政治理想,以避免派系爭鬥而內耗實力。這便是一個政權或政治集團成長的基石,也正是劉秀集團高過更始集團、流民集團與其他軍閥割據集團的地方。所以說,東漢以儒生開國,並以儒生立國,是歷史的特例,也是歷史的必然,可謂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當然,所謂物極必反,由於劉秀過於提倡偃武修文,結果導致其後世帝王沒能體會他“苟非其時”的真意,而在國勢強盛之時,仍然不事擴張,反將北方百姓多遷南方,而徙異族進入內地,進一步加劇了民族矛盾與土地緊張,並使得北邊並、幽、涼三州胡多漢少(西漢盛時,三州尚有近九百萬漢人,至東漢盛時,僅剩三百萬),政府控制力迅速減弱。董卓之亂與五胡亂華皆由此萌芽。

事實上,東漢一朝邊患從未停止,但政府卻極其忽視軍隊建設,多次裁減兵員,甚至逐漸放棄了秦漢以來的地方民兵訓練與演戲制度(都試)與軍功激勵制度(軍功爵制),以至後來朝廷實在缺兵,竟每年徵發各郡死囚攜妻兒老小去北邊屯戊,其兵員軍事素質之低下可想而知。所幸東漢中前期國力雄厚,其名將又個個不俗,能將一群羊帶成獅子,這樣才在對外戰爭中得佔上風。

看來東漢一朝風俗雖美,上下皆敦厚信義,為歷代之最,卻畢竟少了些勃勃生氣。當然這對內地老百姓也未嘗不是件好事兒,和平發展才是硬道理嘛!更重要的是,東漢上承西漢,對於北方胡族有著強大的心理優越感,認為無需強力軍備,也可輕鬆搞定他們,這種優雅的自信是東晉以降的中國人所不具備的,所以我們後世憤青才覺得難以理解。


千古名將英雄夢


東漢歷史是存在感很低的。一個195年的王朝,一般人只知道剛開始的光武帝劉秀以及末尾跟三國曆史交集的部分。大部分都不大瞭解了。

如果問東漢是不是一個強大帝國,我覺得可以這樣形容:一個沒有被證明的強大帝國。

因為東漢不像西漢武帝那樣,出擊西域,出擊匈奴。到東漢的時候,匈奴已經很弱了。這麼一個大帝國,有種力量不能全部輸出的遺憾。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東漢不強大,怎麼可能有如此廣大的地域呢?

除了軍事以外,東漢在科技和文化上也有豐碩的成果。

在科技上,張衡的地動儀,渾天儀,蔡倫改進造紙術。這都是可以彪炳史冊的。還有目前的文物能夠證明,馬鐙最早是在東漢時期產生的。馬鐙的產生,真正改變了戰爭的形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騎兵。

在文化上,除了儒家文化繼續發揚光大以外。在東漢明帝時期,佛家傳入中國。儒釋道三家文化正式形成。


東東歷史


說起西漢和三國,大家可能耳熟能詳。可能被他們的光芒所掩蓋,對於夾在西漢和三國中間的東漢王朝,可能很多人還不瞭解,更多的只是從三國那裡瞭解到東漢末年的亂。

其實,東漢名義上雖然是西漢的延續,但在歷史舞臺上卻是獨立的歷史王朝。在中華歷史長河中有著璀璨奪目的地位和歷史遺產。

我們知道西漢有衛青和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封狼居胥。但卻不知東漢初年竇固,竇憲大破北匈奴的勒石燕然之功。

我們知道西漢司馬遷那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卻不知東漢班固的《漢書》,《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

我們知道西漢有張騫的絲綢之路,卻不知東漢班超的絲綢之路更長,更勝於張騫。

在科技方面,東漢的蔡倫更是改進了造紙術,促進了了中國和世界的文明傳播。在數學方面,東漢有《九章算術》;在醫學方面,更是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和華佗的“五禽戲”;在天文地理方面,有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文壇上別具特色的才女班婕妤;在工農生產方面,有翻車和杜詩的“水排”等等。

筆者覺得東漢低調而不為人們熟悉的原因,在於缺少歷史宣傳。不像三國有《三國演義》而廣為人知。


同濟天下


東漢的歷史存在感低是因為近五十年來文化斷層的緣故,東漢是儒家立國的朝代,當代儒家消亡,東漢的歷史自然不為人所知了!實際上在古代的時候,東漢的知名度是遠遠大於其他朝代的,我們現在去看那些古代民居的時候,你可以注意觀察下那些屋簷,窗戶,桌椅,床臺上的雕刻繪畫的古代人物故事,東漢的人物絕對佔了大多數。東漢的許多歷史,都是後世各代的標杆。我隨便舉幾個例子: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儒生出身,毛澤東稱讚他:“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當代網民稱他叫“位面之子”,他的一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影響了後世無數梟雄,最有名的就是朱溫了。他的雲臺二十八將,也為後世效仿,李世民就學著弄了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另外劉秀與嚴子陵的故事在古代也是家喻戶曉,現代人可能連嚴子陵是幹嘛的都不知道。

定遠侯班超,在古代是書生從軍報國的偶像,投筆從戎,報效國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講得也是他!

中國古代軍人的最高意志是為國捐軀,“馬革裹屍”,這是東漢馬援故事,馬援曾在交趾立下銅柱,“銅柱折,交趾滅”!越南人到現在還知道,中國人又有幾個知道的?

“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岳飛的這首詞家喻戶曉,但其典故現在卻沒幾個人知道,這是東漢耿恭火烤匈奴使者的事,耿恭十三壯士歸玉門,堪稱現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

烈女趙娥為父報仇刃仇人的故事,在古代也是家喻戶曉,民國施劍翹殺孫傳芳為父報仇,就被稱為當代趙娥。

另外東漢的名士故事就不一一舉例。

東漢是“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朝代,儒黑們出於愚民的目的(沒錯,攻擊儒家愚民的儒黑恰恰是在愚民,不過現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愚民沒那麼容易了!),能醜化的醜化,能歪曲的歪曲,實在不行的就淡化!東漢就是這樣被淡化了!


東風一起千帆動


也許是西漢太過於出色的原因,東漢在世人的心中可能有些黯淡無光,大家對於東漢的印象可能只是光武中興和東漢末年諸侯混戰這一頭一尾兩段歷史。

講句實話,我對於東漢的歷史也不是很瞭解。印象中,東漢一共出過三個盛世:光武中興,明章之治,以及永元之隆。我覺得但凡能出現盛世的王朝,至少不會太差,比如說西漢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自劉秀中興以來,東漢還是取得了十分偉大的功績。自王莽亂漢以來,西域再一次從大漢手中丟失,落入匈奴手中。漢明帝即位,遣大將竇固進攻北匈奴,迫使匈奴西遷,將西域再次納入漢朝的版圖。


明章年間,位於今雲南地區的哀牢國舉國歸附東漢,東漢在此設立永昌郡。哀牢之地,南抵西雙版納地區,初步墊底了我國對於雲南地區的歸屬權。

東漢在維護我國領土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劉邦開始建立漢朝,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三次追擊匈奴,三次經營西域,對於華夏民族來說,漢不僅僅是一個王朝的名稱,更是一種深入血脈的傳承。


小鎮月明


很多人對東漢可能沒有西漢瞭解的多。更多瞭解是東漢末的那段歷史。

其實東漢,和其它朝代沒什麼區別,建國,富強,衰落。


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

文化: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並開創鄭學。

科技: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

軍事:使北匈奴西遷。

宗教方面:佛教在此期間傳入中國,道教也於東漢時期形成 。

東漢共十四位皇帝,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

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 漢和帝繼位後掃滅外戚,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中後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朝政日益腐敗,而因豪強勢力已成,造成地主莊園勢力的土地兼併。


桓靈在位時期,荒淫無道、橫徵暴斂、買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終於在184年爆發黃巾之亂。

公元190年,董卓之亂又起,自此漢廷大權旁落,而地方豪強擁兵自重,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東漢政府名存實亡。


王朝興替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王朝 。劉秀作為開國皇帝採取“柔道治國”的政策,他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使東漢成為“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東漢無論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有顯著成就,文化上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並且開創鄭學;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迫使北匈奴西遷,同時佛教在此期間傳入中國,道教也於東漢時期形成 。

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擴張並形成門閥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遷 ,北匈奴西遷後鮮卑人佔據漠北 ,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東漢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輝煌朝代。同時,又是一個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寂寞王朝。因為東漢是一個相對平穩的時代,期間沒有發生過多少戰爭,發展也算是波瀾不驚。所以,就我個人認為,東漢還算中規中矩的王朝,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滄海一聲笑



光武帝劉秀

劉邦建立的定都於長安的西漢政權在王莽篡漢後就基本上算是滅亡了。

王莽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政策原本是非常前衛和先進的,也有利於國家和平民,但是由於那些政策傷害了貴族、豪強、地主利益而遭到抵制,最後天下大亂。


劉秀兄弟倆為恢復漢室乘機起兵於棗陽,最後取得勝利,定都於洛陽,稱之為東都。雖然同為漢朝,由於一個定都於西一個定都於東,所以史稱西漢和東漢。

東漢這個國家立國195年,他的皇帝歷史上有名氣的也就漢光武帝劉秀,再然後就是獻帝劉協。

實際上東漢是一個很有建樹的王朝,經歷過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永元之隆。劉秀以“柔道治國”為主理念,退功臣、進文吏,使得大多數開國將帥皆以列侯歸鄉享受優厚待遇,而不參與政治。當時功臣能夠參議大政的僅鄧禹、李通、賈復三人。這幾個人亦深知劉秀心跡,“並剽(消除)甲兵,敦儒學”。漢光武帝在位時發展經濟、整頓吏治、開墾田畝、增長人口。


東漢疆域圖

漢光武帝死後,明帝即位。命竇固、耿秉征伐北匈奴。

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盧地。其後,竇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恢復了西域與漢朝的聯繫。


蔡倫改進造紙術

自王莽公元9年(始建國元年)至此,西域與中原斷絕關係65年後又恢復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復置西域都護。東漢期間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並且開創鄭學;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


東漢冶鐵技術

所以,雖然東漢在歷史上存在感不強,但是文治武功、人口經濟、科技取得了較大發展,還是一個有著巨大歷史貢獻的王朝。


謝金澎


高開低走的王朝,自始至終沒有達到西漢的鼎盛!只是在科技醫學方面有點收穫:張衡的地動儀、畢昇的印刷術、華佗的五禽戲、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其他方面很一般。

漢光武帝劉秀以及雲臺二十八將開創了一個輝煌,也留下了很多的傳說,尤其是在北方河北等地流傳很廣。雖然有“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但是卻是個存在感很弱的朝代,除了開始的漢光武帝和後來亡國後的魏蜀吳三國,其他就沒有什麼可以炫耀和傳頌的了。更加上後漢皇帝卻是一代不如一代,短命皇帝頻出,宦官專權!最終導致從東漢末年三國到兩晉、南北朝十六國,直到隋朝統一的亂世五百年,漢民族幾乎滅亡。


小白菜Cyy


東漢自公元25年光武帝建國,至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篡漢,享國195年。

東漢在科技上有很大的進步和創造,佛教開始傳入,道教也開始創立,儒家思想也有了極大的發展,開始佔領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所謂的三教九流從那個時代開始形成。

東漢除了在科技方面有所進步之外,其他方面並沒有什麼建樹,並且這個時候,太傅(太子的老師)開始成為權利極大的政治人物(權利不亞於丞相),這是與西漢不同的,董仲舒當過太傅,但他無權干涉政治。而教科書也確立了《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地位,這些書之外的諸子百家言被摒棄,實質上就是復辟了舊的周朝教育制度。結合太傅的實權,儒家逐漸形成了獨尊的局勢。

總體來說,除了科技的進步,儒學的發展壯大,佛、道的引入和創立,在政治領域,東漢沒有什麼建樹,雖然也算是比較強盛,但不如秦、隋具有開創性,不如西漢和唐朝具有開拓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