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六)

法國

豐特奈的熙篤會修道院

豐特奈原西妥教團修道院位於法國科多爾省勃艮第地區。198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修道院1119年由聖貝爾納多修建,後被聖路易改為皇家修道院,並給予豁免賦稅待遇,14世紀是豐特努瓦城的鼎盛時期,但從百年戰爭起開始衰落,修道院建在埃戈雷維小山谷深處,一條小溪從旁邊流過,匯入約納河的支流佈倫河。

院牆內西側是修道院的圓拱式接待室,進門小走廊上部是5世紀重建的看門神父的房間,貴賓之家坐落在接待室右側,接待室左側有一座13世紀修建的樓房,內設外國人禮拜堂,修道院排列在迴廊院四周。教堂平面為拉丁十字形,有1個大殿,兩旁有側廳,1個後堂,內設4個小禮拜堂,以及1個唱詩臺,側牆上開有半圓拱形孔,整座建築內只有柱頭上有雕刻,為針形水紋葉圖案。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六)

迴廊院堪稱楷模,四道長廊各由4個拱頂橫撐組成,朝東通聖器室,教士會議事廳,探訪室和一個30多米長的修士廳,長廊上部是寢室,以14個狹孔採光,南面是設有兩個圓形煙筒的供暖房,13世紀建造。西面原有改宗者房間,現已不存。

附加建築中有一座1547年修建的修士獄,還有一個用衛生隔離設施隔開的醫務室,沿小溪而建。小溪右岸是一個鍛造作坊,長53米,寬13.5米,由相互隔開的四間廠房組成,建於12世紀,專門製作供修道院用的鐵器。麵包房緊靠外國人禮拜堂,煙筒保存完好,圓形鴿房可能建於12或13世紀,修道院院長住房也在本院內,建於18世紀上半葉,與西側長廊垂直相交。

這座修道院既是西斯特爾教團所屬修士社團建起的無裝飾建築的代表,又是一座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建築群。修道院及其教堂,迴廊院,餐廳,寢室,麵包房和鍛造作坊,均建於聖貝爾納多在世之時。


阿爾克-塞南的皇家鹽場

阿爾凱特瑟南斯皇家鹽場是一家設施全面的工廠,在建築物內部設有辦公室、接待室、廚房、麵包房、教堂。所有的工人都住在裡面,達到了行政、宗教和政治職能的統一。更為人性化的是,在工廠裡為工人建立了活動和休息室,充分考慮到工人的實際需要,並把他們與建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了安全和衛生,所有建築分散佈局。在這個由11座樓房組成的半環狀建築裡,呈現出設計者多姿多彩的藝術想象力和實用的巧妙結合。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六)

皇家鹽礦廠房圍繞經理樓而成半圓形。坐落在鹽場中央的經理樓,是一座儉樸的十字形建築,正面為高大的列柱廊,一根根廊柱是由圓形和方形石塊逐次交替疊摞,稜角分明。柱廊上方為帶眼孔窗的三角牆。經理室的窗戶被譽為經理之眼,從這裡能看到廠區的任何地方,同時也被別的地方看到,以便監督調整整個鹽場的運行。分佈在經理樓兩側的寬敞建築是製鹽車間,它與經理樓一起構成鹽場的心臟部位。鹽水通過21千米長的木製地下管道從鹽田流到這裡,經過許多道工序最後被製成鹽粒。車間兩側是兩棟職工樓,樓後是馬廄。車間對面的平房是鑄造、鐵匠、桶匠和工人住房。經理樓對面是門房。它位於鹽場的路口處,具有古代風格的陶立克式廊柱與岩石的奇妙結合,岩石稜角分明,晶瑩剔透,類似鹽粒結晶。下面牆上的磚石也是凹凸起伏,好似水波縈縈。整個建築被賦予一種朦朧之感。

1982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處皇家鹽場是幻想派建築師克洛德·尼古拉·勒杜設計的"理想城"中唯一得以興建的建築。整個工廠的建築分佈合理,適於生產和生活,體現了工廠的人性化。 阿爾凱特瑟南斯皇家鹽場位於法國東部邊界附近、杜布斯地區朱拉山脈西側。它是法國近代工業建築時期最傑出的建築,體現了啟蒙運動的設計理念,是工業建築發展史一個階段的見證。這個半圓形的龐然大物,把一個似乎是幻想的難以實現的紙上作品,變成了一個合理的、條理結合的、清楚的現實建築。


南錫的斯坦尼斯拉斯廣場、卡里耶爾廣場和阿利揚斯廣場

斯坦尼斯廣場長125米,寬106米,鋪設亮赭石石塊,和兩排較暗的石頭,形成一個對角交叉線圖案。這個廣場四周的建築物構成建築和諧的整體,最顯著的有:

南錫市政廳,佔據整個廣場的南側,東南角有默爾特-摩澤爾省府

東側,歌劇院及大宮;

西側:美術博物館和雅凱亭

北側的建築物,出於防禦目的,高度較低。

廣場的中心是一座凱旋門,通向毗鄰的卡里耶爾廣場,主軸線在那裡成為一條雙林蔭大道 樹木,道路全線兩側均為互相對稱的建築物。

最遠的一端是阿利揚斯廣場,四面都是封閉的半圓柱廊,結束於原有建築政府宮。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六)

斯坦尼斯拉斯廣場中心的雕塑,由喬治 Jacquot創作,描繪斯坦尼斯瓦夫一世身穿長袍站立,左手持劍,右手指向北方。高大的大理石基座上銘文的內容如下:

南面: "Stanislas Leszczynski, Roi de Pologne, Duc de Lorraine et de Bar, 1737-1766"

北面: "A Stanislas le Bienfaisant, la Lorraine Reconnaissante, 1831, Meurthe-Meuse-Vosges"

廣場的四個角落和東西兩側設有鍍金鍛鐵大門和燈籠,由讓·拉穆爾修建,他還負責修建了市政廳主樓梯及其正立面中心陽臺的鍛鐵欄杆。西北角和東北角設有巴泰勒米·吉布爾設計的華麗噴泉。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一個沒有王國的國王——斯坦尼斯拉斯·萊什琴斯基,後來成為洛林公爵,他的臨時住所南錫,既是最古老又是最典型的現代首都的典範,這裡開明的君主證實自己能夠意識到公眾的需求。這裡的建築是1752和1756年在建築師的指導下由一支出色的建築隊完成的,這項工程把對建築名聲大噪的願望和國王對它實用性的要求成功地結合在一起。

法國大文豪維克托·雨果認為斯坦尼斯拉斯廣場是法國乃至歐洲最美的廣場之一。


加爾唐普河畔聖薩萬的教堂

聖薩文市位於法國中西部普瓦圖·夏朗德大區的維埃納省。大約810年,查理大帝在在該市的加爾唐普河畔修建了一座修道院。80年後,修道院慘遭諾曼底軍隊的焚燒。後來,阿奎塔尼亞的加爾洛曼大帝第二個妻子奧莫迪·德·阿奎塔尼亞對該修道院進行了重新修建工作。1023年,修道院正式改建成為教堂。16世紀後再次遭到摧毀,1640年又由聖馬克的本篤會修道士重建,整座教堂以紀念聖薩比諾殉難處而為主題。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六)

整個教堂長為76米,其中最古老的建築是11世紀初期建造的十字堂,長為30米,十字堂內設置一排小禮拜堂。四周由迴廊環繞的唱詩臺,彷彿懸掛在十字堂之中。迴廊內排列著5個小禮拜堂,呈放射形。查理大帝時還修建了供奉聖薩比諾和聖馬丁的地下祭壇,位於十字堂之中。9拱大殿分成二個部分,西側是3個拱廳組成,其他塔樓頂部呈錐形,高96米,通過門廊可達大殿聖壇。

教堂以保存極好的11世紀至12世紀的巨幅壁畫而著稱於世:祭壇的壁畫以聖薩比諾和聖奇普利亞諾殉難的故事為主題;聖壇的壁畫表現的是耶穌受難和復活以及教會的興起;門廊內畫的是《新約》啟示錄中的一些內容;大殿拱頂412平方米,充滿了《創世紀》和《出埃及記》的故事。這些巨幅壁畫充分表現了中世紀基督教藝術的技藝,有著重要的價值。教堂也因此有“法國的西斯廷教堂浪漫派藝術”之譽。


科西嘉的吉羅拉塔灣、波爾託灣、斯康多拉自然保護區和皮亞納卡蘭切斯

波爾託灣位於法國科西嘉島中西海岸,1983年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這個自然保護區是科西嘉地區自然公園的一部分,位於斯康多拉半島,屬斑岩地貌的多石地帶。這裡的植被是茂密的灌木叢林,天空中飛翔著海鷗、鸕鷀和海鷹。清澈的海水,星星點點的小島,連同險峻的巖洞構成了海洋生物的富饒家園。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六)

科西嘉島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它是繼西西里島、撒丁島、塞浦路斯島之後的地中海第四大島,坐落在法國大陸東南,南隔博尼法喬海峽與意大利撒丁島相望,面積3352平方千米,人口約23萬。科西嘉原為法國一省,後改設兩省,該島戰略地位重要,歷史上曾有多種勢力爭奪該島的控制權,1796年併入法國版圖。

科西嘉是個多山的島嶼,森林覆蓋率約佔全島面積20%。水力資源豐富,經濟以農牧業為主。主要城市有阿雅克肖和巴斯蒂亞,島上港口之間有鐵路線連接,和法國本土有班輪和班機來往,交通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