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怕太子奪位可以一天殺三個兒子,為什麼不率領大軍討伐已奪位的李亨?

用戶52922538367


不是不討伐,而是他已經做不到了。

唐玄宗一路逃亡,跑到四川避難,他的身邊基本不會有什麼能征善戰的人,用這幫人跟李亨去打,勝敗難料,而且這個時候的唐玄宗已經是個老頭子了,他已經被安祿山嚇的魂飛喪膽,哪裡還有什麼雄心去做爭權奪利的事情,他已經不是當年的他了。


而且奪位後的李亨,是握有實際軍權的,河西軍隊基本都擁戴他,雙方一對比,實力高下立判。

唐玄宗在安祿山造反之後,昏招迭出,害死了好幾名大將,在軍中他已經沒有什麼威望了。他一手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使國家陷於存亡的邊緣,在這個時候,他沒有負起責任平叛,反而只想逃命自保,棄江山於不顧。

他的這些行為,徹底喪失掉了大臣們的忠心,將士們的軍心,還有百姓的民心。

而李亨雖然是被攔下來,沒有走成,但畢竟他肩負起了這個責任,主持了平叛的工作,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這個時候唐玄宗跑去奪位,這是找死的行為。且不說他打不過自己的兒子,叛軍們這時候都還在呢,他連人家叛軍的面都不敢見,就是奪了位又能怎麼樣呢?再次跑到四川去?

那個時候,又該由誰去扛大旗呢?所以,他這麼做也是多此一舉。

再者說,如果他去奪位,說不定還沒出發,身邊的人就會有弒君的行為,他應該也清楚這一點。禁衛軍能在馬嵬坡逼死楊貴妃,就可以在四川逼死他,畢竟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有皇上了。



浮沉於史


君王的權力,來自於下面臣子的的擁戴。唐玄宗做太平天子的時候,威權日重,太子李瑛也是戰戰兢兢。但是怕什麼來什麼,玄宗的惠妃武氏派人向太子兄弟傳旨,說宮內有盜匪,請太子護駕!

太子一看是表現的機會啊,就帶著衛隊和自己的兩個兄弟一起進宮了。這個時候武惠妃把臉一翻,說太子謀反!唐玄宗一看,好傢伙,你們這是想再來一次玄武門之變啊,也不想想你爹當年就是政變得來的天下,哪能輪得到你們這些小子猖狂?於是太子和兩位親王就這麼被廢為庶人,十五天後三個人被同時賜死在長安城東的驛站之內。一日之內連殺三個兒子,唐玄宗不可謂不心狠。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後來安史之亂起,唐玄宗不顧大臣勸阻,倉皇入蜀,表明消極不抵抗的態度已經失了眾心。在路上士兵還譁變殺了楊國忠,逼著皇帝賜死了楊貴妃。

這個時候的唐玄宗可以說是威權最虛弱的時刻,而相應的,太子李亨挺身而出,不跟隨皇帝入蜀,而是直接奔去自己的封地朔方,準備借朔方之兵來對抗叛軍。

可以說,這個時候天下大勢是在太子這一邊。如果唐玄宗不配合,那會導致支持玄宗的和支持太子的先打一場內戰,白白的便宜了安史叛軍,並且玄宗還未必能贏。所以對於玄宗而言,追認太子李亨為皇帝的既成事實,是明智的選擇,更是一種無奈。


經史通義


玄宗是個非常優秀的政治家,即使到了出逃的地步,

“馬嵬之變”發生後,玄宗實際上沒多大權力了,這時候太子自立,尊稱為太上皇,

他有兩個選擇

一,拒絕,然後發佈聖旨,譴責太子,調兵攻打太子?

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且不說他有沒有這個能力,即使他這樣做了,只會讓天下更亂,

一切是顯然的,一個行將就木的老皇帝,一個是正值壯年的太子,你是朝廷官員,你站在哪一隊?皇帝恐怕沒有信心會有多少大臣會站在自己這邊吧?

而且你這不是告訴天下,皇帝和太子不合?老皇帝還在,太子篡位稱帝,不合禮法?你否定了太子的合法性,太子怎麼合法調兵?

太子稱帝,老皇帝不同意,這樣就是兩個中央政府,聽誰的?你這不是給機會擁兵大佬造反?

二就是同意,雖然很不情願,但出於優秀政治家的理性,但幾乎是別無選擇,因為你不同意,只會讓平叛更困難,會讓太子合法性地位失去,甚至,太子一個不高興,派兵廢了他,這樣父子就兵戎相見了,

基於“馬嵬之變”,玄宗有信心陳玄禮還挺他的嗎?

當然,這樣結果就是自己退位,戰爭勝利後,自己被軟禁,

但是,權力已經平穩的過渡到自己的太子手裡,安史之亂被平定,


南朝四百八十寺


唐玄宗李隆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帝王,他清除武氏餘黨、平息韋氏亂政,又將太平公主勢力斬盡殺絕。虛心納諫、勵精圖治,又大破契丹、吐蕃,創造了“開元盛世”。

一、唐玄宗“一天殺三個兒子”經過:

唐玄宗寵妃武惠妃是武則天堂侄武攸止之女,自幼在宮中長大。既有武則天的美貌,又有武則天的心機。

公元737年,武惠妃為了讓兒子壽王李瑁上位,設計說宮中有盜賊,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被武惠妃召喚入宮緝盜而披甲入宮,結果武惠妃又構陷說太子與鄂王、光王是帶兵殺入宮中謀反,唐玄宗盛怒之下將兒子們廢為庶人並賜死。

公元737年12月,武惠妃去世,李瑁不僅沒如願當上太子,反而自己的王妃楊玉環還被父皇納入後宮。

公元738年,唐玄宗冊立第三子忠王李亨為皇太子。

二、李享登基: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潼關很快失守,長安的陷落只是時間問題。唐玄宗李隆基帶領皇親國戚和部分近臣逃出長安,太子李享隨行。走到馬嵬驛的時候,軍士譁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也被縊死。

太子應當地父老肯請太子留下來討伐逆賊,在靈武登基後才告知蜀地的玄宗,同時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李隆基在西行的路上並不知道李亨已稱帝,還一直以皇帝的身份發佈詔令。被告之後儘管心裡有諸多不情願,但還是例行公事般地頒佈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和《皇帝即位冊文》,相當於是後補了讓出皇位的手續。

三、李隆基不討伐已奪位的李亨原因:

1、唐玄宗此時已不是開創“開元盛世”,天下人景仰的好皇帝,而是迷於享樂,寵信奸相,導至大唐面臨著分崩離析,唐玄宗即便想討伐李亨,也完全沒有能力執行自己的決定。

2、在馬嵬驛群時大唐百姓,已經對唐玄宗失去了信心。與李亨並肩戰鬥大臣,看中的是年青的李享,前途一片光明,反觀唐玄宗已步入暮年,何談前途。

3、李亨作為儲君,遇到國之亂提前登基上位也是必然,如李亨能穩住,能奪回江山,至少他性命是有所保障。反之如他率軍與李亨作戰,就是幫助安祿山!唐玄宗還不至於昏庸到如此程度吧?


美麗青春您真痘


唐玄宗李隆基是我國曆史上的著名帝王,他開創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最強盛的時期之一。

然而,在位長達44年的唐玄宗有一個重大失誤,就是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有反覆甚至是錯誤,悅史君給大家做一個解析。

唐朝開元三年(715年),唐玄宗冊立次子郢王李瑛為皇太子。

唐朝開元八年(720年),唐玄宗的十八子李瑁出生,母親是非常得寵的武惠妃。

唐朝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為了讓兒子壽王李瑁上位,設計誣陷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等三位皇子,唐玄宗盛怒之下將兒子們廢為庶人並賜死。

但同年十二月,武惠妃去世,壽王李瑁不僅沒能當上皇太子,反而自己的壽王妃楊玉環還被父皇唐玄宗納入後宮。

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冊立第三子忠王李亨為皇太子,但宰相李林甫、楊國忠一直跟皇太子李亨明爭暗鬥,唐玄宗態度曖昧,李亨的境況並不好過。

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范陽、河東、盧龍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進逼長安,唐玄宗率領少數嬪妃、大臣逃往四川。

皇太子李亨則沒有跟唐玄宗一起,而是去了朔方軍治所靈武登基為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唐玄宗在與兒子們的鬥爭中,最終是完敗,悅史君歸納了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情況非常危急

安祿山叛變後,一路攻城略地,唐玄宗不得不放棄長安,帶著少數人馬狼狽逃往四川。

這個時候唐玄宗已經沒有了一呼百應的絕對地位,相反半途中發生兵變,殺死了他寵信的宰相楊國忠,還逼他不得不賜死楊貴妃。

悅史君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完全沒有阻止皇太子李亨稱帝的能力。

第二,人心向背逆轉

唐玄宗年輕的時候,曾經參與誅殺韋氏集團,還鬥倒自己的姑媽太平公主,當上皇帝以後還開創了“開元盛世”,可謂天下人景仰的好皇帝。

可在天寶年間,唐玄宗沉迷於享樂,寵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相,整天和楊貴妃等後宮嬉戲,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

在決定逃往四川時,唐玄宗所帶的全部軍隊只有3000多人,其中屬於皇太子李亨指揮的殿後人馬就有2000多人,李亨的兒子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也“典親兵扈從”。

而發動“馬嵬驛之變”的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等人,也與皇太子李亨有著密切的聯繫,雖然陳玄禮等人在楊氏兄妹死後,向唐玄宗效忠,但李亨已經具備了另立門戶的力量,支持者更多。

第三,局勢發展必然

在安祿山先後攻佔洛陽、長安,唐朝江山危在旦夕的情況下,逃往四川的唐玄宗,已經無法肩負起恢復舊山河的使命。

在這個時候,皇太子李亨率領一部分精銳,來到抵抗叛軍的第一線朔方軍治所靈武,就表明了平叛的決心,也得到了臣民和將領們的支持。

年老體衰的唐玄宗,身邊沒有軍隊,也不可能率領大軍去討伐先斬後奏的唐肅宗李亨,只能接過太上皇這頂帽子。

最後,悅史君再總結一句,唐玄宗不僅後期施政大亂,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他也是完全不合格的。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一夜之間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賜死。然而在19年後當他得知自己的兒子李亨自行稱帝而尊自己為太上皇時卻說:“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四天後李隆基宣佈:“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昔日那個為捍衛皇權而殺伐果斷,即使對自己的至親也不惜痛下殺手的李隆基這時為什麼如此順從地交出了權力?

737年的李隆基大權在握,以致於滿朝文武、四方夷狄莫不畏威懷德,這時的李隆基和其他所有帝王一樣為堅決捍衛自己的皇權而果斷殺伐。自古以來為爭奪皇權在皇室之中父子兄弟手足相殘就不是什麼稀奇事,這點在唐朝表現得尤其明顯——自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以來幾乎每一代唐朝皇帝的繼位都是通過殘酷的政變鬥爭實現的,在李隆基之前唐朝幾乎沒一位通過正常的皇位傳承秩序繼位的皇帝,李隆基自己也是通過政變粉碎了韋后集團才因功被冊立為太子並得以繼承皇位的,在扳倒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的勢力後才算真正大權在握。李唐王朝的皇位繼承歷史以及李隆基個人的人生經歷使其對自己的手足至親始終充滿猜忌,為此他在長安城內特意修建了十王宅,李唐皇室子弟被集中安置於此,嚴格禁止諸王與群臣交結。隨著皇子們年長後陸續成家生子,又於十宅之外修建“百孫院”。這麼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讓皇室子孫集中居住以便於集中監視和管理。

李隆基所立的第一人太子是李瑛,其母趙氏原本是潞州的倡伎,當李隆基還是臨淄王時就將其納為側室。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九月李瑛以皇孫的身份被封為真定郡王。李隆基登基後在先天元年(712年)八月進封李瑛為郢王;開元三年(715年)正月李瑛被立為皇太子。李瑛之所以能得以被立為太子源於其母是李隆基的寵妃——開元十二年(724年)趙氏成為三妃之一的麗妃。然而作為擁有三宮六院三千佳麗的帝王的李隆基可不是一個專情之人,李隆基在寵幸趙麗妃的同時也寵幸武惠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等嬪妃,在這其中最受寵的還是得數武惠妃——儘管武惠妃在後宮的品階是妃號,但宮中對待武惠妃的各種禮節待遇卻等同於皇后。隨著武惠妃的日益受寵自李隆基在太子時代起就受寵的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等妃嬪開始日漸失寵,昔日子以母貴的太子李瑛隨著母親的日漸失寵而被李隆基忽視,到開元十四年(726年)趙麗妃去世後李瑛在後宮失去了助力。皇甫德儀所生的鄂王李瑤、劉才人所生的光王李琚也因其母的失寵而備受冷落,於是三個鬱郁不得志的皇子逐漸走到一起抱團取暖,然而這恰恰觸犯到李隆基的大忌——李隆基不僅介意皇子同外臣結交,對皇子之間過分親密的行為也始終保持高度警惕。

武惠妃之所以能得李隆基寵愛不衰絕不僅僅只是因為貌美而已,否則在擁有三千佳麗的李隆基那兒恐怕早就色衰愛弛了。事實上武惠妃對李隆基的心理拿捏把握恰到好處,也正因為如此她明確感知到李隆基已對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產生猜疑之心,這令武惠妃看到了趁機將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推上太子之位的天賜良機。正當李隆基的後宮波橘雲詭之際大唐王朝的朝堂上也發生一件大事——李林甫取代張九齡成為大唐王朝新任宰相。李林甫同樣是一個善於揣摩君王心思的人,眼見武惠妃得寵的他常在李隆基和武惠妃面前說壽王李瑁的好話。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以宮中有賊為由召喚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兄弟和太子李瑛的大舅哥薛鏽入宮,三兄弟與薛鏽隨即披甲入宮捉拿賊人,這時武惠妃卻對李隆基聲稱:太子聯合鄂王、光王、薛鏽披甲入宮意圖謀反。李隆基派人察看後發現果然如此,於是召宰相李林甫商議,李林甫回答說:“此乃陛下家事,臣不置喙。”這時的李隆基本著“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的理念將三位皇子賜死。

在證據並不充分的情況下李隆基僅僅出於猜忌將可以在一夜之間賜死三個兒子,可在19年後當李隆基面對已公然自立為帝的太子李亨時卻沒對其採取任何行動,這自然不是因為他心甘情願自動交出權力,而是在當時的客觀形勢下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儘管當初李隆基為了權力可以一夜之間賜死三個兒子,可死的畢竟都是他的親骨肉啊!人隨著年紀的增長往往越發珍惜親情——當李亨自立為帝時李隆基已是71歲高齡,在古代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技術下已算是高壽了,即使他攬權不放又還能再當幾年皇帝呢?對他而言權力遲早是要讓出來的。如果李隆基執意不承認李亨自立為帝的行為即使成功了也不過多延續自己幾年的權力而已,可如果失敗了呢?這時的格局是:安史叛軍已佔據半壁江山,李隆基自己都已逃入蜀中,而李亨則在靈武自立為帝,這樣一來李唐王朝實際上形成了以李隆基和李亨為首的兩個權力中心。如果李隆基執意對李亨採取行動無疑是幫了正對李唐江山虎視眈眈的安史叛軍的大忙,要知道李亨稱帝對李隆基而言還可以作為太上皇度過殘年,可如果安祿山得了天下李唐王朝就得改姓了。既然權力反正是保不住了,交給自己兒子總比交給安祿山強得多吧,那就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了。況且這時李隆基本身已沒多少權力可言了——馬嵬坡兵變就是一個例證。一方是垂垂老矣的太上皇,一方是年富力強的皇帝,李隆基自己也沒把握會有多少人跟自己走。


儘管如此李隆基仍並不甘心完全交出權力,於是他預留了一個後招——”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這句話就是李隆基為自己預留的後招:儘管對李亨的靈武政權予以承認,以告訴天下太上皇和皇帝和睦無間,以號召各路勢力共同勤王平叛,但軍國大事在優先由皇帝處理的同時仍需要奏報太上皇,同時太上皇有權頒佈自己的誥書。這樣一來李唐王朝兩個權力中心並存的格局就以詔書形式明確化制度化。問題在於:出於統一事權以利平叛而言這種格局是不能長久維持下去的,對此李隆基給出終結這一格局的時間表”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就是說等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後自己就徹底交權。然而恰恰就是李隆基給出的這個時間表深刻影響了此後唐朝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歷史。

當時身在靈武的李亨曾就平叛方略問計於名士李泌。李泌明確指出:安史叛軍不過是一群沒任何宗旨和戰略目標的烏合之眾,儘管看似強大,實則如潮水一般來得快也退得快。有鑑於此李泌建議: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詡,入河東;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與李光弼互為犄角直搗叛軍老巢范陽(今北京)。這一計劃作為著眼於平叛的軍事方略而言無疑是極其高明的,然而此時李亨的著眼點更多放在了政治層面——早一日收復長安、洛陽就可以名正言順將父皇李隆基接到自己身邊就近看管起來,徹底結束兩個權力中心並存的格局。在這不足為外人道的小心思下李亨仍選擇在叛軍重兵集結的長安、洛陽硬碰硬,結果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終於得以收復兩京,李亨隨即馬不停蹄派人去蜀中迎接太上皇李隆基。這時的李隆基還能怎麼辦呢?如果拒絕不等於昭告天下原先太上皇和皇帝的和睦無間都是裝出來的,當今皇帝自作主張繼位不合禮法,這樣一來身為大唐天子的李亨的合法性將受到質疑,這無疑是在變相鼓勵叛軍以及潛在的野心家。在這樣的局面下李隆基即使再心不甘情不願也不得不回到李亨身邊,此後的李隆基實際處於被軟禁的狀態。李隆基、李亨父子之間的權力之爭就此畫上句號,然而正因為李亨沒采納李泌之計而喪失了一鼓作氣徹底殲滅安史叛軍的良機,安史之亂就此演變為一場持續八年之久的叛亂,唐朝國力因此由盛轉衰,即使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河北藩鎮仍保持著極強的實力,形成了藩鎮割據的現象。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唐玄宗殺三子的時候正在開元盛世,當時玄宗當皇帝已經二十五年,正處於唐代最安定、最繁榮的時期。

前面清除了武氏餘黨、韋氏亂政,又把姑母太平公主的勢力一網打盡。登極後大力發展國計民生、虛心納諫、勵精圖治,又大破契丹、吐蕃,可以說這時候的唐玄宗正將大唐掌控於自己的鐵腕統治之下。所以他有能力做出決定並執行決定。

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被武惠妃召喚入宮緝盜而披甲入宮,結果武惠妃又構陷說太子與鄂王、光王是帶兵殺入宮中謀反。按理說這個構陷的手段並不高明,而且說辭也勉強,為什麼精明有成府的唐玄宗就上當了呢?主要還是戳中了唐玄宗心中的痛點。他自己就經歷過宮變,而且發動過宮變。和姑母太平公主聯手扳倒韋皇后,又鬥敗了姑母得到了太子之位,玄宗自己就是個政變的高手,所以對此極有警惕性,寧可錯殺也不放過,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例外。

再有就是構陷的人是武惠妃,應該說玄宗對於武惠妃非常寵愛。自從武惠妃入宮、以前得寵的趙麗妃(太子李瑛生母)等紛紛失寵。武惠妃死後玄宗痛不欲生,從這些情況都能看出來武惠妃在玄宗心裡的重要地位。所以話從武惠妃口中說出,由不得玄宗不信。

這時候的玄宗比較剛愎自用,前期虛心納諫、勵精圖治的那個皇帝已經漸漸不存在,基本在這個時期已經快到了“九齡已老韓休死”的時候,所以殺伐決斷皆出自上,沒有人能勸諫得了。

安史之亂時李亨在靈武登極做了皇帝的時候早已經不是開元盛世的局面了。這時候唐王朝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嚴重後果,唐玄宗已經不能控制局面,即便他想討伐奪位的兒子李亨,也完全沒有能力執行自己的決定。首先李亨登極就不能完全說是奪位,李亨本身就是太子,太子是儲君,遇到國之亂提前登極也說得過去。第二就是玄宗根本就無兵可用怎麼討伐?

馬嵬之變就可以說是太子李亨一手策劃的,玄宗的親信陳玄禮配合了太子。連自己親信都不貼心了,可見這時候的玄宗有多麼地被動,自己能保住命都算是幸運了。這時候的玄宗面臨極大的信任危機,安史之亂正是他的執政不當而造成的,而這時候的唐王朝需要一個受信任的皇帝,有一呼而天下應的號召力才能舉天下之兵而復國。肅宗明顯在這個時候比玄宗更合適,不僅民意如此,玄宗自己大概也意識到這一點了,所以聽到肅宗登極自己被尊為太上皇,在無奈和以大局為重的複雜心理中認下了這個結果。

再說,太子李亨是在和李林甫、楊國忠的鬥爭中保全自己的,恐怕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沅汰


權力是個複雜的東西,不是你是皇帝別人就聽你的,而是有人聽你的,你才是皇帝。唐玄宗早年的時候,有人聽他的,自然他能夠一天殺三個兒子。假如他三個兒子,手底下的人多,他們也可以殺唐玄宗。唐太宗李世民由於長年征戰,手下的文臣武將很多,所以他通過玄武門之變就能夠取代太子李建成,逼迫李淵退位。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安祿山即將攻陷京師。這種情況下,唐玄宗便帶著王公大臣逃跑到四川。因為當時四川易守難攻、而且經濟富庶,非常適合東山再起。可是發生了這種事情,天下百姓以及文臣武將自然把矛頭指向了唐玄宗。畢竟眾怒難犯,馬嵬坡之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楊國忠和楊玉環被殺,太子李亨被老百姓留下了來在北方主持大局。

唐玄宗肯定是不願意太子李亨留在北方的,畢竟這樣太子李亨便擺脫了他的控制。其實,從開元二十六年李亨被立為太子,到天寶十年,李亨都是不斷受到唐玄宗壓制的。那個時候,李亨東宮的勢力並不夠強大,根本沒有辦法維護太子地位,更不能確保自己成為皇位繼承人。

所以李亨是希望藉著這次機會擺脫唐玄宗,靠著收復失地,建立自己的威信。李亨脫離唐玄宗以後,便開始積極的收攏各方力量,並最終選擇了朔方作為自己的基地。李亨本是太子,加上此時手裡有了實力,唐玄宗難以有作為,他便自立做了皇帝,唐玄宗便成了太上皇。

這一時期唐玄宗和李亨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其中,永王便是唐玄宗制衡李亨的重要籌碼。後來永王兵敗被殺,而李亨則勢力越來越強。他有了數萬的軍隊,從而使得收復兩京成為了可能。同時,經濟上他也有足夠的收入。外交上他還和回紇聯兵已經達成。這個時候的李亨已經建成屬於自己的王朝。唐玄宗則失去了同李亨對抗的實力,結束了自己的統治。

晚年的唐玄宗是非常悽慘的。李亨對他不信任,把他遷回到了長安。唐玄宗身邊的六百個侍衛也被調走了。這個時候的唐玄宗又怎麼殺得了李亨呢?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先說唐玄宗“一天殺三個兒子”是怎麼回事。

(唐玄宗劇照)

唐玄宗到晚年昏庸不堪,貪圖享樂。不過,他在皇位問題上卻十分清醒,對他的兒子們百般提防,怕他的兒子們奪了他的皇位。

他本來已經立了太子李瑛,但是因為他寵幸的武惠妃對太子的讒陷,他不加調查。便一天之內把太子李瑛加另外兩個兒子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不久武惠妃又把他這三個兒子全害死。

唐玄宗為什麼會把三個兒子一併廢為庶人呢?是因為武惠妃謊稱宮中有盜賊,請唐玄宗三個兒子進宮來幫忙。既然緝盜,唐玄宗的兒子們自然要“披甲執銳”前往。一邊武惠妃又給唐玄宗說,你三個兒子造反呢!你看他們都帶著武器闖進攻來了。唐玄宗一看大怒,立刻就派人把三個兒子拿下,並把他們廢為庶人。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都有些疑惑,這唐玄宗不至於這麼糊塗嗎?莫名其妙的,他三個兒子為什麼會帶著兵器,大搖大擺進宮來?有這麼造反的嗎?這太不合常理了嘛。稍微調查一下,不就明白了嗎?不過,我覺得其實唐玄宗並不糊塗。在皇位問題上,他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他的兒子們,他是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否則,後來他三個兒子都莫名其妙去世了,他怎麼不調查一下呢?

廢掉太子後,唐玄宗準備立新太子。他把宰相李林甫找來商量。李林甫是個毫無原則的人,他見武惠妃受唐玄宗寵愛,就極力巴結武惠妃,提議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為太子。但是唐玄宗偏偏不聽他的(李林甫實在是幫了倒忙,他越提議壽王李瑁,唐玄宗越懷疑李林甫和李瑁在結黨,要對他不利),立了第三個兒子李亨為太子。可以說,正是因為太子李瑛被廢,同時李瑁受懷疑,李亨才白撿了便宜,被封為太子。

(唐肅宗劇照)

但是李亨被封為太子後,他的厄運就來了。他也就開始被他父親唐玄宗猜疑了。再加上李林甫的打擊,李亨為此離了兩次婚,極力表現對唐玄宗的孝順,才算把太子之位保留了下來。

可以說,在安史之亂前,唐玄宗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對他的兒子們是非常冷酷無情的。

不過,安史之亂髮生,尤其是叛軍攻陷洛陽和長安,唐玄宗從皇宮逃出來,往四川逃去的時候,他再也沒有對他兒子們有那麼大的生殺予奪的權力了。就算李亨在靈武自立為皇帝,把他遙尊為太上皇,他也只能聽之任之。為什麼呢?

第一,當馬嵬坡兵變發生的時候,已經宣告唐玄宗眾叛親離。馬嵬坡六軍不前,其實大家直接指向的就是唐玄宗,怨恨他貪圖享樂,怠政亂國。好在他找到了楊國忠和楊貴妃這兩個替罪羊,這兩個人的死,暫時平息了六軍的怒火。但是,還會有人聽他的嗎?所以說,就算沒有李亨自立為帝,他也變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唐玄宗已經把天下兵馬指揮不動了。安史之亂之所以發生,整個朝廷之所以跟著他往四川逃,就是因為唐玄宗對軍隊的指揮失誤。第一個失誤,是他太過相信安祿山,任用他為邊關三鎮節度使,給了他很大的兵權,從而造成安祿山叛亂。第二個失誤,叛軍打到他眼皮子底下了,他還不做準備,還在歌舞昇平。第三個錯誤,是他多次命令潼關的守軍冒險出擊,還殺死了執行正確策略的封常清、高仙芝,強迫老將哥舒翰出擊。正是他的胡亂指揮,才造成潼關失守,長安被佔。可以說,那時候,天下的兵馬已經沒人聽他的了。

(安祿山畫像)

第三,唐玄宗需要李亨幫他穩住局勢,把江山奪回來。雖然也因此當不成皇帝了,但如果李亨能穩住,能奪回江山,別的不說,至少他的命是能保住的。

第四,就算他為了皇位,就算有軍隊聽他的,他率軍與李亨作戰,那不是幫了安祿山的大忙嗎?唐玄宗再昏庸,也不至於幹這個吧?

所以,當唐玄宗聽說李亨自立為皇帝的時候,他做得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把傳國玉璽和皇帝用的一切文書印章給李亨送過去。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上結論:識時務者為俊傑。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道理大家應該都知道。當年他是大唐天子,生殺予奪在他一人之手,殺三個兒子除了內心上的折磨,對他而言毫無難度。

可如今是什麼世道了,他李隆基已經是一個逃命天子了,手中能有多少忠心愛戴擁護的士兵?楊玉環是怎麼死的,他一輩子都不會忘。他知道,他已經失去了軍隊的支持。

更何況,現在的李亨也不是當年三個任人宰割的兒子了,肅宗李亨已經登基繼位,身邊已經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將,再也不是當年那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廢了的太子李亨了。

所以,一是唐玄宗自己沒實力;二是肅宗李亨已經有了自己的實力。

當然,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安史叛軍還在大唐的土地上稱王稱霸,在這個時候再去和李亨奪位,那是真的想把大唐江山拱手送人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兄弟鬩牆外禦其侮,更何況是父子之間了。擺在他們父子面前最大的敵人是安祿山,而不是對方。

另外,輿論也不見得會支持唐玄宗了,固然,他是父李亨是子,他先天上就比李亨要高很多,但是安祿山這次起兵叛亂,全是由李隆基的晚年昏庸造成的,而李亨在這時候卻是扮演的挽狂瀾於既倒的形象,這足以讓輿論轉向,支持李亨而不是他李隆基。

所以對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

1)李隆基現在已經沒有當年的實力。

2)唐肅宗李亨現在的實力要遠遠超過當年的三庶人(太子李瑛等三人),且超過現在的玄宗李隆基。

3)安史叛軍未滅,就算要安內也得先攘外。

4)李隆基自覺對不起李唐列祖列宗,自覺對不起大唐百姓,他也沒臉再要這個帝位。

5)李隆基還是很聰明很識時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