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皇帝”李憲為何會心甘情願的將皇位讓給唐玄宗李隆基?

把手伸向天國


李世民以嫡二子身份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幽父奪得江山,自恃功高以武力破壞嫡長繼承製,這個舉動遺禍無窮,也給後代帶來無數困惑,至睿宗李旦二次登上皇位時,類似場景再現,武則天以周代唐的亂象持續二代猶未休止,各派角力撼動中宗李顯的龍位,中宗死後,太平公主李旦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剷除李顯韋后一黨,睿宗李旦再登皇位,朝野未寧,便面臨繼承人的選擇問題。


李成器李憲是李旦的嫡長子,為人仁孝恬淡,李旦第一次當皇帝時便被立為皇太子,武則天代唐後封郡王,唐隆政變李旦復位,按嫡長制要立他為太子,這時的李憲卻不幹了,認為自己的才能與功勞都比不上竇德妃所生的三弟李隆基,堅辭不當太子,並說太平時期自然按照嫡長繼承,可如今是國難時期,應該特殊處理,以功勞為先“儲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若失其時,海內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做得漂亮說得更漂亮,李旦不同意,李憲便終日跪泣請立三弟李隆基,心裡可能在想,別以為我不知道李建成。李旦無奈只得立李隆基為太子。


李憲讓太子位給三弟李隆基,與他的性格經歷有關係,684年李憲當皇太子後,高興不了多久,父親李旦退位,自己降為郡王,又經武則天清洗大臣,殺戮李唐宗室等刀光劍影,連生母劉氏也無辜身死,小小年紀經受大喜大悲,上天入地,厭倦了宮廷鬥爭,而政變後的局勢更加複雜,想要順利繼位恐怕難如登天,僅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二個集團勢力,就不是他能夠拿下來的,而單憑父親李旦的支持明顯不夠,一著不慎極有可能蹈中宗覆轍。所以抽身退出,讓二大勢力角鬥,自己當不問世事逍遙王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當時太平公主野心勃勃,權勢焰天,有當武則天第二的意圖,而太平集團的先天缺陷,是朝野已厭倦了女主亂政,失去群眾基礎。並且太平空有效仿武則天的志向野心,卻沒有武則天的政治才幹,只知賣官斂財,無視國計民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李憲自甘讓位後,李隆基人心所向,在朝中正直大臣支持下,逐步取得優勢。太平公主暗地裡另有圖謀,欲借李憲和李旦二子李成義與李隆基爭鬥,姚崇、宋璟等看破奸謀,奏請外調李憲和李成義為刺史,斷絕太平集團非份之想。

李隆基當上皇帝后,晉封李憲為司空,後又晉位為太尉,二人兄弟情深,即使有讒言挑撥離間,李隆基只置之一笑,李憲恭謙小心,從不幹議時政,也不與人交結。742年李憲六十三歲去世,李隆基號啕大哭,追懷其高尚品德,諡為讓皇帝。


南方鵬


李憲讓的並不是皇位,而是太子之位,“讓皇帝”是李憲病逝之後被追封的諡號,兩者是有區別的。

李憲,原名叫做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大兒子,十分喜好音樂,在音樂方面造詣頗深,尤其是對西域龜茲的樂章研究十分有心得。

我弄不明白李憲究竟是不喜歡權力呢?還是真的認為自己政治才能不好,所以才選擇主動辭讓職位的,一心去搞他的音樂,也可能他是一個被耽誤了的音樂家吧!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近武則天退位給太子李顯,李唐復辟!不久,唐中宗李顯封李憲為蔡王,同時升任宗正員外卿,加賜實封四百戶。不過,李憲婉拒了,他表示自己才能沒有辦法承擔那麼大的責任,最後還是當他的壽春郡王。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病逝了,由他最小的兒子溫王重茂(唐殤帝)繼位,韋后臨朝稱制。當時種種跡象表明,韋太后也想要學武則天當女皇帝,過一把坐龍椅的癮。同年的六年,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等人發動了政變,誅殺了韋太后等人,史稱唐隆政變。事後,擁立李旦繼位為帝!

李旦繼位後,要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了。李憲是長子,按照古代宗法來說是立長不立賢的,可是三子李隆基在誅殺韋后上功勞很大,立他又是眾望所歸,李旦犯了難。

這個時候,長子李憲主動站出來辭讓太子之位,他說道:“儲副者,天下之公器,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若失其宜,海內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請。”意思就是太平盛世應該立長子,國家處於危難之時應該立有威望的,言外之意就是應該立三弟李隆基。

由於李憲多次言辭誠懇的推薦三弟李隆基就任太子之位,再加上大臣們也是屬意李隆基,李旦便立三子李隆基為太子。

李隆基登上皇位之後,對待李憲也是十分的友好,一來是因為他有辭讓的恩情在,二來還因為李憲小心行事、從不預朝政。

公元742年1月5日,李憲病逝,享年62歲。當李隆基知道後是十分的悲痛,追封李憲為”讓皇帝“。


小凌說史


這個事情還得從唐隆政變說起。

唐中宗李顯發動神龍復辟之後,第二次當上了皇帝,可大權卻被武三思、韋皇后以及安樂公主等人把持。公元701年,即唐隆元年,唐中宗李顯被毒死,韋氏扶持李重茂登基,繼續把持朝政。韋氏還想要更進一步,效法武則天成為第二個女皇帝,由於擔心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從中作梗,於是,韋氏的弟弟韋溫和安樂公主打算除掉他們。

相王李旦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於是聯合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一舉除掉了韋氏一族和安樂公主等人,並且讓李重茂退位,唐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成為皇帝。李旦登基之後,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卻犯了難。他的嫡長子是老大李憲,而在唐隆政變中力了大功的卻是三子李隆基。因此,李憲主動給睿宗皇帝上書,辭讓太子之位。李憲在奏疏中寫道,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苟違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於是,唐睿宗李旦即立三子李隆基為太子。

因此,李憲讓掉並不是皇位,而是太子之位。李憲也的確是心甘情願讓出太子之位,從後來的歷史來看,李憲讓掉太子之位其實是明智之舉。在唐睿宗當皇帝的時間裡,獨攬大權的人既不是睿宗皇帝,也不是太子李隆基,而是太平公主。如果不是睿宗皇帝主動退位,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爭鬥很有可能再次引發政變。而這些都是李憲所不能應對的,並且他的志向也不在此。李憲是一位音樂家,對於西域的音樂十分精通。

據說李隆基在當了皇帝之後,有一次在興慶宮的角樓上看到他大哥在王府裡看書,就派人去詢問,結果派去的人回來報告說,李憲在家裡看的是一本龜茲樂譜,李隆基聽完很是高興,還去親自向他大哥請教龜茲音樂。

儘管李憲沒有當過太子,也沒有當過皇帝,但他死後,李隆基還是追贈他為“讓皇帝”,以此來表彰他大哥的高風亮節。在現在的陝西西安附近,也還有讓皇帝陵,即是李憲的陵墓。


傅斯鴻


一切都是“形勢所迫”的,用“心甘情願”的確是“高風亮節”――李憲,原名李成器。和其伯父唐中宗李顯、父親唐睿宗李旦,因為其祖母武則天的原故,都是充滿傳奇色彩的。李顯、李旦兄弟倆都是“兩度輪番擔任皇帝”的,而李憲也是有機會“兩度擔任太子”的。因為李憲在第二度時讓出了“太子位”,其得以善終,成了大唐著名的音樂家,死後封為“讓皇帝”尊享帝王之禮遇。 難道李憲不想再當太子?離“皇權”那麼近不想以後即位當皇帝?那都是被逼“退讓”的,原因有四點――一是強勢的祖母,迫其父讓出皇位,留下嚴重陰影。武則天在廢李顯為廬陵王后,立李旦為帝。作為李旦長子的李憲順理成章的當了太子。李旦讓帝位於武則天后,李憲太子位自然也沒有了。讓他體味到帝王家之殘酷與無情。二是伯父李顯貴為帝王的悽慘結局,加劇了李憲心中的陰霾。李顯通過“神龍之變”第二次當上了皇帝,可是皇權旁落在妻子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等人之手。公元701年唐中宗李顯駕崩,韋氏效仿武則天扶持李重茂登基,繼續把持朝政,想成為第二個女皇帝。後被當時身為相王的李旦和太平公主聯合除掉他們。讓李憲進一步看清了皇權的危險性。三是“唐隆政變”讓李憲已喪失“政治掙扎”。李旦、太平公主、李隆基等在除掉了韋氏一族和安樂公主等人後,迫使李重茂退位。唐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成為皇帝。在政治力量的權衡中,李憲已無政治資本,更無任何政治優勢,擁有的僅僅只是一個“長子身份”。四是朝野推功李隆基。李旦第二次登基在立太子的事情上為難。一來李憲是他的嫡長子。二來李憲在他第一次登基時已出任過太子。三來在唐隆政變中有大功的是三子李隆基。李憲綜合權衡利弊,尤其是宮廷內鬥,他的確無能也無力駕馭。於是李憲主動給睿宗皇帝上書,辭讓太子之位。唐睿宗當皇帝時,獨攬朝權的人是太平公主。唐睿宗李旦主動退位與李隆基,使皇權平穩交接了。但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宮廷爭鬥並沒有停止,這也是李隆基後來要殺其姑姑的主要原因。 李憲最終成為一名造詣極深的音樂家,尤其是對於西域的音樂十分精通。儘管李憲只當過太子,沒有當過皇帝。他死後,李隆基還是追贈他為“讓皇帝”享有“讓皇帝陵墓”。



皇帝大致有這麼幾類:

1.自覺要推動歷史的,他們或自己或在偉大哲人引導,策略大師保駕下震懾當時,立下永世豐碑,供人敬仰。

2.被時勢選擇,玄武門之變,武曌改天,陳橋兵變,朱棣遷都北京,無一不是強行改變積弱之勢,加強中央集權,從而更加神化皇命天授!讓中國封建社會綿延更長時期!

3.不得已而推責,身不由己上位!愛鶴國主,肉靡白痴皇帝,愛佛入骨的梁帝,宋欽宗,木匠皇帝,順治,光緒,溥儀!

4.死於非命的!各種原因,應景皇帝。

5.正常到平淡無奇的最佳傳承皇帝。

6.純粹過渡的,自動禪讓!李憲即為此類!他不過肩挑母親與兒子,度勢而為,錯失帝王家,卻智慧至極!是出世高人,入世天才!總比不識時務硬抗的皇帝聰明!讓位給自己親愛的,有什麼不甘心!


George


據史書記載,李憲(成器)曾謙讓過太子之位,沒當皇帝 ,也沒真正"讓"過皇帝之位,讓皇帝是他死後唐玄宗給的溢號。資治通鑑載:上將立太子,以宋王成器(李憲)嫡長,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決。成器(李憲)辭曰:"國家 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苟違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泣涕固請者累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劉幽求曰"臣聞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禝之危,救君親之難論功莫大,語德最賢,無可疑者"。上從之,丁未,立平王隆基為太子。隆基復讓成器(李憲),不許。從這段敘述可以看出,李隆基平定武氏和韋氏之亂有大功,從皇帝到大臣都支持李隆基為太子,李憲和李隆基的互讓只是做做樣子罷了,給人一個兄友弟恭的好印象,符合儒家道徳要求。後來睿宗做了太上皇,把皇位讓給了兒子隆基。


SirJanzen


我估計並非心甘情願,只是李隆基已經大權在握,李憲就是繼位也坐不住,到時候死的不明不白,前朝楊廣對待廢太子,本朝玄武門之變、貞觀朝廢太子之禍歷歷在目,何不做個順水人情,還能保住身家性命。自古江山只有爭鬥,絕無禪讓之理,所謂的禪讓都是骯髒爭奪的遮羞布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