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減證 減到位也要管到位

“證”和“照”如同企業進入市場的兩把鑰匙,把它們都拿在手裡,企業才能真正進入市場開展經營。要擺脫對傳統發證式監管的依賴,必須在減證的同時,建立完善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避免出現減證減出監管缺位

11月10日起,我國開始對第一批上百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推進“照後減證”改革,該項被稱為“證照分離”升級版的舉措,劍指企業“准入不準營”的難題,是全國很多企業期盼已久的改革。

“證”和“照”如同企業進入市場的兩把鑰匙,把它們都拿在手裡,企業才能真正進入市場開展經營。只給一把鑰匙,另一把不給,企業無法正常開門營業。商事制度改革以來,“證照分離”“先照後證”等舉措,大大降低了企業獲取營業執照的門檻,企業可以快速獲取市場主體資格,開展各項籌備工作。但成立企業最終是為了經營,除一般性經營活動外,市場主體在從事特定活動時,還需要行政機關依法審查批准後頒發許可證書。商事制度改革之初,有不少企業一方面能有快速拿到營業執照的獲得感,另一方面也會陷入許可證遲遲辦不下來、“准入不準營”的尷尬。而“照後減證”就是要掃除障礙,真正打通企業進入經營的通道。

隨著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企業進入市場展開經營的一道道門檻正在被逐個擊破。以開餐飲店為例,商事制度改革之前是“先證後照”,企業首先要拿到餐飲服務許可證、消防安全合格證等,才能去辦營業執照;商事制度改革之後是“先照後證”,企業可以先辦營業執照,再辦必要的許可證。如今,“照後減證”進一步將一些不必要的許可能減則減,有的地方已經出臺相關“減證便民”的舉措,企業無需再提供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培訓合格證明等材料,餐飲店就可以營業。企業開展經營變得更簡單,創業創新的積極性更高。

然而,任何改革都需要一個過程,目前減證過程中還有一些減得不到位的地方,影響了改革成效。以房地產經紀人職業資格證為例,作為個人從業許可的資格證在2014年已被取消,但至今,註冊房地產經紀公司還需要該證,在一些網站仍有不少出租或求租此證的信息,有專家將這一現象稱為“證照依賴症”。究其原因,“證照依賴症”來自對傳統監管模式的路徑依賴,一些許可證減掉後,基層監管人員擔心減證也減掉了管理的抓手,擔心市場一放就亂,甚至少部分相關人員擔心影響自己手中的權力,不願放手執行減證措施,往往表面上證減了,實際上障礙一點沒少。

對企業來講,減證減不到位,就相當於沒減。減證要減得徹底,既需要減證的決心,也需要細緻、配套的政策組合拳。要徹底擺脫對傳統發證式監管的依賴,必須在減證的同時建立完善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避免出現減證減出監管缺位,真正減出市場的獲得感。

其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抓手有很多。此次“照後減證”改革中,針對再取消超過1/3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可能帶來的監管問題,就出臺了相應配套措施:對一些涉及公眾健康和安全、環境保護的產品,取消許可後可以轉為強制性認證,列出正面清單並向社會公示,強制性認證費用原則上由財政負擔,同時,採取支持措施,鼓勵企業開展自願認證,推動企業樹立品牌、拓展市場。在為企業打開進入市場的大門之後,還要引導企業積極適應事中事後監管的環境,企業違反規則有監管人員及時提醒或開罰單,企業品牌質量過硬則有相應鼓勵措施,這樣一來,更多企業就會自覺自願地在合規合法的道路上前行。

商事制度改革以來,我國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世界銀行發佈的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的排名逐年提升,今年首次進入世界前50位。與此同時,我國市場主體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今年初已經超過1億戶。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照後減證”是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的重要一環。減證的力度不斷加大,才能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事中事後監管的方法有力得當,才能避免市場秩序混亂。減證,既要減到位也要管到位,這樣,企業和市場就會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

本文源自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