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長什麼行為?

V金日寰宇


青春期的孩子有青春期的特點,家長應該調整管理孩子的方法,讓自己與時俱進,和孩子能夠聊到一起。那麼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長的什麼行為呢?什麼樣的家長是青春期孩子的理想家長呢?

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長的什麼行為

1,管的太嚴,什麼都管

青春期的孩子處於本性解放的時期,他們就像一匹野馬,想要奔馳在大草原上。這個時候家長管的太嚴,事必躬親,勢必會讓孩子覺得家長“討厭”,想要跟孩子搞好關係,就非常的難。

2,總拿自己和同學比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是非常敏感的,他們有時候就像處於燃點的木材,稍微一點就著火。這個時候,如果家長經常的拿自己的孩子跟他們同學比,說他學習不如同學,努力不如同學等等,都會觸碰到孩子那敏感的神經,輕者跟父母吵一架,有的會跟父母唱反調,我就是要學習不好,看你能怎麼樣,重者離家出走,或者做出來一些危險的過激行為。

什麼樣的家長是青春期孩子的理想家長

1,少說話,多體諒


到了青春期,如果孩子不喜歡,做父母的要在孩子面前少說話。儘量讓孩子有什麼事情找父母來說,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當然,遇到什麼事情,家長也要多體諒孩子,犯了錯誤,改正還是好孩子。

2,相信孩子,不和別的孩子去比較

到了青春期,孩子非常敏感,好勝心也非常強。這個時候,家長要更多的去相信孩子,不要拿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

3,能和孩子聊到一起,玩到一起

雖然青春期是孩子的叛逆期,但是,並不是所有父母都不能和孩子做朋友,有的父母是做的非常好的,因為他們提前已經做好了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準備。提前做準備,和孩子培養相同的愛好,跟孩子聊天聊相同的話題,可以和孩子玩到一起,這樣的家長是最受歡迎的,當然,也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歡迎訪問我的頭條號“睿爸快樂育兒”,瀏覽更多育兒知識。睿爸和睿媽是一對真誠的爸爸媽媽,本科畢業於鄭州大學,睿爸修了工商管理和物理工程雙學位,我們育有兩子,一個9歲,一個3歲,孩子學業優異,我們以親身經歷分享育兒經驗。所有回答全部保證原創,歡迎分享、收藏、評論、關注。


睿爸快樂育兒


青春期的他們也是處於叛逆的時期,是他們從兒童轉變為少年的階段,這個時期的他們比較敏感,情緒波動大,希望有自己的空間,叛逆等。家長在教育他們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動不動就吼他們,總責罵他們,這個時期的他們對於家長這種行為尤其反感,這不僅不能起到任何的效果,還會造成他們性格煩躁。

反感家長強制性的約束他們

這個時期的他們渴望自由,想要擺脫家長的束縛,有屬於自己獨立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家長不要勉強他們去做他們不情願的事情,強制性的約束他們按照家長的意願去做事情,會讓他們在心裡產生憤怒,他們覺得家長完全不顧及他們的感受,不尊重他們,對於家長的強制行為有所反抗,形成叛逆的性格。家長要多和他們溝通,瞭解他們想法,給他們選擇的權力,必要時給與他們一些建議和幫助,不要干涉他們自己可以處理的事情。

反感干涉交往和私自翻看其隱私

他們到了青春期這個年齡,有了更廣泛的朋友圈,他們會按照個人喜好結交朋友,不喜歡家長干涉他們這方面的事情。家長不要私自動他們個人的日記或其他對於他們來說保密的物品,如果家長未經過他們允許私自翻看了,被他們發現會表現的很憤怒,情緒失控,大發脾氣,他們會覺得自己的秘密被家長髮現,有一種赤裸裸被圍觀的感覺,覺得沒有安全感,家長觸碰到底線,這對他們的成長非常不利。

反感家長每天對他們嘮叨個不停

這個時期的孩子,認為他們已經長大了,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主,不想被家長管來管去的,如果家長還是像對待小孩子一樣每天嘮嘮叨叨的,一會叮囑這個,一會提醒哪個,這會讓他們覺得很煩,認為家長的擔心都是多餘的,不想他們在別人面前是個小孩子形象。


決勝網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講,青春期,被稱為心理危險期,人的第二反抗期,早期教育缺陷的補救期。這個補救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孩子雖然很難管,但是如果12歲之前的問題,在這個階段還能管過來,因為這個階段他還沒有完全定型。如果這個人到21歲之後,你再想改變,那就很難了。


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反感父母下列幾種行為,希望父母在這方面多加註意:

第一,反感父母對他過多的干涉,希望獲取更多的自主權。很多事你別說,我自己知道,你讓我自己考慮,我知道這個人好壞,用不著你說。我的很多東西你別碰,我自己能處理好。

第二,反感父母過多的談論他個人的事情,比如分數問題,異性交往問題。這個時期,很多父母會感到和孩子在情感上有一定的隔閡,就是這個原因。

第三,反感父母的嘮叨,父母說的越多,孩子表現會得更加厭煩。所以這個時期,父母應該學會把嘴閉上,關鍵時候說幾句才有效。在這個年齡段,父母把話點到為止,不要讓孩子非得承認,讓孩子承認錯是非常難的。

第四,反感父母命令式、威脅性的話語。這個階段,父母說的很多事,孩子大都不會相信,孩子更喜歡去探索自己的信仰,自己去驗證。所以,父母最好改要求和命令的口氣變商量的口氣,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同事或朋友尊重對待。

我在頭條中分享了李玫瑾教授關於

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的視頻,想進一步瞭解的可以去看一下。


名師育兒


我的兒子現在13歲已經進入了青春期,這一兩年真沒少讓人操了心。

精神行為上最明顯的反映就是:不自覺的煩躁;不再同從前一樣依賴媽媽;獨處的時間較從前明顯變長;遇到問題愛頂撞家長;愛神神秘秘的與同學聊天,手機設密碼……

我想孩子的青春期就如同女人的更年期一樣,有太多時候表現的不可理喻,但越這個時候無論身心都需要小心呵護。我也是走了些許彎路,剛開始沒有意識到是青春期到來的緣故,有些問題橫加干涉,比如在孩子跟同學聊天時採取了不理智的做法,搶奪手機,最後他才把手機加密。這個階段正是青春敏感期,繼而進入叛逆期,對干預他的家長有著自然的反抗心理,渴望獨立自主,所以牽扯孩子的事情一定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盲目為他做主,還有不能對他大吼大叫,孩子們在這個階段已經渴望自由民主。採取粗暴的管理方式只能是適得其反了。

希望這點小小的建議能讓您做參考 。


撐起蘑菇裝雨傘


我所教的孩子都是青春期的孩子,所以我最瞭解他們的心理。家長的如下行為會讓他們很反感。

第一,不信任的行為。比如說孩子今天去找同學玩了,但是家長不信任,打電話四處去落實,這樣的行為很傷孩子的自尊心,他們最反感。

第二,囉囉嗦嗦的行為。有些家長總把青春期的孩子當成幼兒園的小盆友,叮囑完了這樣再叮囑那樣,時間長了,你一開口,孩子就會炸毛,因為嫌你煩,根本原因是覺得你還把他當成小孩子看。

第三,對比別人家的孩子。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一個敵人,這個敵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為了讓自己家的孩子上進,總是去和更優秀的比,結果會越比越差,最後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第四,我是為你好的口頭語。做家長的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是孩子卻不領情,因為他們體會不到“好”在哪裡?反而是家長高高在上的指責和說教讓他們覺得不被理解。


那我們做家長的該怎麼辦呢?

首先,有些事情該放手一定要放手,孩子早晚要離開你,所以早點鍛鍊他們會更好。

其次,理解幷包容他們。青春期的孩子其實內心很矛盾,他們很想讓其他人認同他們,肯定他們的價值,所以家長一定要耐心的引導他們,千萬不要上來就是說教,最後的結果肯定不好。這期間的孩子一定要以柔克剛才管用。

最後,放棄家長的優越感,真正的和孩子平等的溝通交流,讓他們多說,你需要靜靜的聽,你會聽到孩子很多的心裡話,他們有時候也很無助,很需要引導和幫助,畢竟,他們只是孩子。


何小元


我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長的三種行為。

一、喋喋不休,沒完沒了。我接觸過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大多和家長關係緊張,和家長几乎零溝通,除了向家長要零花錢外,我見過一個和家長拳腳相向的孩子,包括向家長要錢,現在沒有語言交流,需要錢時就向家長髮短信,告訴家長需要多少錢,要買什麼什麼用,我問他怎麼和家長鬧到這個地步,他告訴我他最煩家長的抓住自己的一丁點錯兒就大肆數落喋喋不休沒完沒了,他還告訴我他後來乾脆和家長零溝通零接觸家長讓幹啥偏不幹啥,再後來,家長毫無辦法,只好任其發展。


二、一切代辦,認為孩子永遠長不大。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最渴望的恐怕就是獨立、自由,讓家長認為孩子已經長大了。而相當多的家長呢,總認為孩子還小,不應多操什麼心,平時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不能讓學習之外的什麼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於是,對孩子的一切事必躬親,一切代辦,孩子提出異議,家長甚至想當然地認為孩子不懂事,就一意孤行,孩子繼續反對,家長或一笑了之,或置若罔聞,孩子見反對無效,就會從心裡反感,認為家長不尊重自己,干涉了自己的獨立、自由,於是開始疏遠家長,最後被逼向冷戰。


三、暗中跟蹤,一百個不放心。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誰能沒個知心朋友,甚至異性朋友?而部分家長知道孩子有了異性朋友,或不問青紅皂白便大聲訓斥,或不動聲色暗中跟蹤,孩子發現孩子家長跟蹤後,向家長解釋,家長卻矢口否認,甚至百般抵賴,於是,家長不放心孩子,孩子不信任家長,時間一長,互信完無,冷戰開始,更有甚者,雙方成為仇人,以至慘案發生。

的確,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叛逆,做家長的,首先給孩子以信任,多溝通,多疏導,雙方共同努力,讓孩子順利健康成長。



郭老師說語文



依我所見,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父母“說一套做一套”,“假民主真專制”。


什麼叫“說一套做一套”?


父母一面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不要刷抖音,不要玩遊戲,一面卻自己機不離手,微信朋友圈刷個不停。一旦孩子提出質疑——“你要求我,但是自己卻不遵守“時,還要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權威姿態。


什麼叫”假民主真專制“?


父母一面對孩子表示尊重和民主——”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選擇吧“。一面卻是——孩子做了自己不認同選擇,這種父母就會以”提建議“的方式干涉孩子。比如孩子想要晚餐吃一頓肯德基,父母就開始勸孩子說,“這種快餐沒營養,高熱量……你正在長身體,應該吃的健康一點……”。


費勁口舌讓孩子最終妥協,選擇了父母自己認同的,一段時間下來,孩子最終往往放棄了再做抗爭,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決定一旦和父母的不一樣,最後都會被推翻,索性就不再自己思考和選擇了。所謂“沒主意”的孩子,往往就是這種假民主真專制的父母帶出來的。


無論哪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都應該和孩子平等地相處才是關係融洽的法寶之一。


超級育兒師蘭海


想成為優秀的父母,要先學會“閉嘴”

此前,一家媒體針對“孩子最反感父母哪一行為”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嘮叨”排行第一。


孩子最反感的六種嘮叨方式:

命令式嘮叨

在和孩子對話時,父母常常會直接給孩子下達指令,催促他去完成什麼事。但如果一個人接受某種刺激過多、過強、過久,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就會引起他心理上的厭倦和反抗,使他的行為朝相反的方向發展。

每次吃飯前,父母都會嘮叨一句“要洗完手才能吃飯”。父母的本意或許只是想讓孩子知道飯前洗手,但因為說話方式不友好和反覆嘮叨,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反感。

這種命令式的嘮叨太過簡單粗暴,難以從本質上解決問題。父母可以通過改變說話方式來減輕孩子的反感,比如吃飯前說一句“你洗手了嗎”效果比“洗完手才能吃飯”要好得多。

過分關心式嘮叨

父母關心孩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過度的關心反而會成為孩子的負擔。事實上,過分關心式的嘮叨不過是打著“關心”的旗號,做著傷害孩子的事。

這樣的嘮叨實質上是不相信孩子,不認為孩子有能力能把事情做好。久而久之,這種嘮叨和不放心只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

“反正爸媽會提醒我甚至會幫我做的,我不用管”。

此外,過分關心式嘮叨下,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習慣性模糊聽覺”,雖然他在聽,但是根本不往心裡去,更體會不大到你的良苦用心。

毫無顧忌式嘮叨

父母在眾人或熟人面前抱怨孩子,暴露孩子的私隱,將孩子的糗事告訴他人,甚至以孩子的糗事為樂,絲毫沒有顧忌孩子的委屈和尷尬。

這種嘮叨實際上是不負責任的,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也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惡意”會慢慢滋養孩子內心的自卑,懦弱,甚至對父母的“恨意”。

負能量式嘮叨

很多時候,父母會因為自己心裡煩悶或者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而嘮嘮叨叨宣洩自己的負能量情緒。

在這嘮叨裡,埋怨和指責往往佔據了大部分,真正有用的話卻沒幾句。

生活中,沒有人會喜歡負能量,再小的孩子也不例外。長期處於負能量式的嘮叨裡,人人都會產生厭煩、牴觸情緒,成人況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

負能量式嘮叨下培養出的孩子,往往自信心不足,專注力不夠,思想消極悲觀。

批評式嘮叨

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教授指出,批評是一種負強化法,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結果只能是“家長出了氣、孩子不服氣”,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批評式嘮叨生硬、嚴厲,結果越批孩子越皮,反彈力越大,越對著幹。最後父母筋疲力盡,卻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其實,批評未必要義正辭嚴,未必要話中帶刺,更不能以洩憤為目的諷刺挖苦、翻舊賬、算總賬。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使孩子丟棄壞毛病,養成好習慣。批評式嘮叨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會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心靈傷害。

慣性式嘮叨

“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這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二胎家庭慣性式嘮叨。

父母用原本固有的思維來對待孩子,時常沒耐心聽孩子說話,打斷孩子說話。尤其是每當孩子出了問題或者闖禍後,聽不得孩子解釋,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維來判斷孩子的對錯。

事實上,長期慣性式嘮叨會讓孩子產生不被信任的感覺,自信心也會受到傷害。其次,孩子對父母也會逐漸失去信任,嚴重的會自我封閉,不再和父母交流。


想要成為優秀的父母,就一定要學會“閉嘴”。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事事都能順著自己的心意無可厚非,但若有不順心就不停地說教,翻來覆去,便成了嘮叨。而父母嘮叨一般總是指責的多,批評的多,報怨的多,有時甚至諷刺挖苦。

沒完沒了的嘮叨,只會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

家長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正確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態,學會尊重孩子,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談話指導孩子。

*淘兒學,專注於k12教育,分享有理有趣的教育知識和信息*


淘兒學


我回憶了一下自己孩子的青春期,覺得對我什麼都反感,只要不管不問,他就覺得我是好家長。根據孩子們的共性,總結幾點重要的吧。

一是不要偷看他的聊天信息。孩子應該都有QQ或微信,不要去看。如果你經不起好奇心非要看,他們的聊天內容會把你氣炸,你會果斷命令孩子不能聊天,或刪除了誰誰。這樣的結果,會讓孩子很厭煩,甚至更糟。

二是不要總是和老師打電話問情況。青春期的孩子對什麼事都敏感,他們在這個階段認為自己長大成人了,總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才是最正確的。所以,他們眼中的老師和家長不對。

三是不要每詢問孩子作業和成績。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讓他們自己適應學習,主動學習。偶爾關心一下孩子的成績是應該的,千萬不要經常問。如果孩子成績實在跟不上一,就非常正規地和他談一次。

四是生活上不要像小的時候那樣,事無鉅細。孩子大了,冷暖自知,也不會餓著。不要老是催孩子多吃點,加衣服等。他們有了自己的主見,這些事情就隨他去吧。

對於青春的孩子,做為家長,要理解。要學會善於觀察,會溝通。儘量變換一下自己的位置,從家長到朋友,從陌生的朋友到好朋友。一起努力吧!


七月的雨媽媽


我作為一個處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真心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難管。因為他最討厭你的忠言逆耳。不管你說什麼,他都反駁,不會按你說的去做,哪怕你是對的。你如果再說,他就會說知道了,知道了。但是呢,他還是我行我素,基本上不會採取你的任何一點建議或意見。所以這時候你要控制自己,一定要少說話,因為你說了也是白說。話雖然少了,但是心還是要放在他身上,要觀察他的所作所為。或者時不時的問一下,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當他需要你的時候,就會有耐心聽你說話,你就要趁這個時候和他好好的溝通。有時候他也覺得自己的做法不對,就好像不受控制一樣。這時候你就要用你的愛來溫暖他,幫助他解決青春期帶來的一些困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