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朱由檢在兵臨城下的時候才後悔殺了魏忠賢,你認為魏忠賢該不該殺,為什麼?

用戶4474650761


崇禎為什麼要後悔殺了魏忠賢?就目前而言,這是崇禎一生中唯一拿得出手的政績,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機會,只是可惜,他沒有好好利用好這次機遇,錯失良機,空餘煤山之恨~歷史悠悠,徒惹嘆息罷了~

應該說魏忠賢是天啟皇帝留給崇禎的一筆財富,關鍵就看崇禎如何運用:

1、殺之,足以安民心,平民憤~使天下歸心,四海仰望,以此圖功,王霸之業可以袖手而成。

2、留之,足以協同內外,平衡勢力,坐擁天下,制霸六合,以此謀事,滿清韃靼不足慮也。

當然,崇禎並沒有選擇第二條路,所以在此也就不再討論,且就第一條路,談談我的看法:

可以說,崇禎的開局,絕對是氣魄宏大,影響深遠,意義深刻的。但就是這樣一局好棋,卻硬生生被崇禎給下爛了。

話說剛剛上臺的崇禎以雷霆手段剷除魏氏閹黨的時候,天下百姓是風從仰慕,紛紛以聖人目之,明末復社領袖張溥就曾在《五人墓碑記中》熱情洋溢的歌頌崇禎,向來當時天下對崇禎的期待,不亞於嗷嗷待哺的嬰兒對母乳的期待吧。但是,以剛毅果敢,手段冷硬,睿智深沉的形象上臺的崇禎皇帝卻在之後的執政生涯裡昏招不斷。活生生的冷了天下人對他的期待,錯失了大明朝最後的機會。

當崇禎手持白綾踏上煤山,自掛東南枝的時候。他確實是應該後悔:

1、後悔沒有趁民心可用之際,撿拔良才,選賢與能,託以心腹,委之重任。休養生息以育天下蒼生。

2、後悔偏聽偏信,將繁重的稅賦徭役強加在百姓身上,斷了百姓的生計,迫使他們不得不鋌而走險。

3、後悔不用老成謀國之才,卻輕信空談妄語之士,不知徐圖緩進,穩紮穩打,一心想著畢其功於一役。

4、後悔剛愎自用,諉過下臣,以至君臣對立,彼此仇恨;朝廷解體,萬事難成。國破家亡之際,悽悽惶惶,孤家寡人。

5、後悔婦人之仁,當斷不斷,既為反賊自當誅戮以正典刑,卻又惺惺作態不忍殺之。妄圖招安以彰仁義。終於掣肘前線,戰前易策,良將戰死。遂教亂賊屢剿不止,屢撲而興。靡費糧草,疲勞天下。賚糧以濟盜寇。

6、當然,他還應該後悔,在誅滅魏忠賢之後,沒有及時建立自己黨派,來平衡各方勢力,協調內外關係,致使東林獨大,權移於下,以臂使首,無異於痴人說夢。

樁樁件件,鮮血淋漓,但倘若崇禎真要反省自己,也絕不可能後悔與誅殺魏忠賢,剷除閹黨恰恰重振大明的第一步,在之後,如果能夠親賢臣,遠小人,對症下藥,那即便是已經沉痾在身的明王朝,未必就沒有起死回生的機會。


狐筆春秋


朱由檢從來就沒有後悔過殺魏忠賢。網上流傳的那個所謂崇禎曾厚葬魏忠賢的故事是假的。


不但崇禎厚葬魏公公是假的,事實上,連崇禎那封催人淚下的遺詔都是胡編亂造的。

為了拯救明朝的覆滅,有些人已經快急出病來了。

最近,魏公公救國論甚囂塵上,到處流傳說什麼魏公公死得可惜,要是活著,大明王朝就可以遍地黃金,滿山遍野肉包子,士兵領到的餉銀多得背都背不動,糧食多到豬都吃不完。

還在做夢呢?


在這些人的夢想中,大明王朝就是靠著皮島主和連小丁丁都木有的傢伙們一代代撐起來的。 怪不得明朝這麼黑暗和窩囊。

真可惜,這個故事純粹是瞎編的。

《明史》、《國榷》、《明季北略》、《罪惟錄》都沒有記載崇禎後悔殺魏公公。

而明末有個鄒漪,他搞了個《明季遺聞》,其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這是真的嗎?

這鄒漪在瞎編,曹化淳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當時並不在北京城內。那也許是崇禎認錯人了,他可能看到的是魏公公的遊魂?

《明季遺聞》的作者鄒漪是個百分之百的三無扯淡派明粉,為什麼?因為他是非不分,黑白巔倒,誣衊孫傳庭。

《明季遺聞》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說孫傳庭是個懦夫,根本不懂軍事,是個牛皮筒子。


鄒漪還把潼關失守的責任推給了孫傳庭,說是崇禎下旨命孫傳庭“憑關固守,勿事浪戰”,而孫傳庭就不聽。非要開關迎戰李自成,結果中了計,丟了潼關。 這種連廁紙都不如的無良沒品的文字,居然也有人信?!

再說一個更加令人悲傷的事情,連那封感天動地的崇禎遺言都是假的。

就在這本胡編亂造的《明季遺聞》一書中有這麼一段:


而同樣的內容也出現在馮夢龍的《甲申紀事》中:



大家要注意了,清修《明史》記載崇禎遺書是這樣的描述: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吧?清修《明史》,這個壯懷激烈,令人感動落淚的崇禎遺書的情節居然是抄編的! 除了“虜”那一句被刪節,其它的部分純粹就是照抄小說。

而真正的崇禎遺書又是什麼樣的呢?

《烈皇小識》中是這樣記載的:

《甲申核真略》中也有幾乎雷同的記載:



《明季甲乙兩年匯畧》的記載與前兩文幾乎相同:


《烈皇小識》、《甲申核真略》 和《明季甲乙兩年匯畧》三本書中的記載幾乎是完全吻合的。

《甲申核真略》 的作者是明朝當時的大臣左諭德楊士聰,崇禎死後,他還進宮去,一個親眼見到毅宗屍體的周姓宦官告訴了他這個情況。

周姓宦官還曾經問他“啥是行在?”。

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這封遺書才是真正的崇禎遺書。

後來,楊士聰還對那些亂七八糟的遺詔大力闢謠,說“諸臣誤我”、“分屍”等都是胡說八道,胡編亂造的。


除了楊士聰和趙士錦,還有當時的錦衣衛指揮王世德的《崇禎遺錄》都從來都沒有提到什麼“諸臣誤我”和“勿傷百姓”。

讓各位明粉們失望了。崇禎根本沒那麼高尚,他臨死前,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百姓”兩個字。

而心裡從來都沒有放著“百姓”,恰恰是明朝覆滅的真正原因!


饞嘴肥貓鏟史官


崇禎皇帝從來就沒有後悔過殺死魏忠賢,崇禎身邊也有兩個太監,一個叫曹化淳,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時候,曹太監開彰義門迎降。另一個叫王承恩,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崇禎無路可走,王太監親自侍候著崇禎皇帝上了吊。由此可以,關鍵時刻兩個太監都能派上用場,一個獻媚了李自成,一個效忠了崇禎皇帝。而魏忠賢活到了九千歲,沒幹過一件好事兒。這樣的人死不足惜、死有餘辜,如果崇禎臨死前想到了魏忠賢,也是後悔大明王朝怎麼就毀在了一個閹人手裡。


魏忠賢原名叫李進忠,得寵後,天啟皇帝給他改名換姓,希望他又忠又賢,給果一樣都沒佔。

魏忠賢原本就是一個潑皮無賴、市井流氓,二十一歲自宮,進宮到了太監,之前他已經有了一個兒子。

進宮後的魏忠賢就是一個御膳房打雜的夥計,後來飯做的合客巴巴的口味兒,人也合客氏的口味兒,兩個人很快就沆瀣一氣。

天啟皇帝每天忙著木匠活,客氏、魏忠賢、奸臣,三股勢力趁機形成閹黨集團,把持朝政。

魏忠賢比皇帝還風光,天下人只知道九千歲,沒有人知道還有個天啟皇帝。一些諂媚的地方官員還給魏忠賢修建生祠,把他的牌位和孔子擺放在一起。


魏忠賢手下有五隻老虎為其出謀劃策,有五個彪形大漢為他誅殺異己,有十個宮員充當其走狗,有十個官員拜他為乾爹,為四十位官員做他的幹孫子。簡稱: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

朝廷撥下軍餉,魏忠賢先拔一層皮,然後其徒子徒孫再薅一把毛,到了前線將士手中已經所剩無幾。從地方收上稅來,還是第一個孝敬魏忠賢。

同樣,只要有軍隊的地方,就會有魏忠賢派去的監軍,太監不懂軍事,但可以指手畫腳,指那打那,朝廷的大將軍都要巴結它們,看它們的臉色行事。

這樣的魏忠賢,你說該不該殺?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應該是殺順手了,順手殺掉。

朱明皇帝一向無法無天,什麼人都敢殺,毫無敬畏之心,他們真的以為自己是天子,想殺誰就殺誰,魏忠賢,在崇禎眼中一閹狗家奴耳,殺了就殺了,有什麼好可惜都,至於後悔,你殺了你哥哥的德牧你會後悔嗎?

金庸先生說明朝是中國最黑暗的朝代,是很有道理的。

朱元璋殺光了他的創業團隊,內閣和總參謀部,除了用喪心病狂,沒有任何詞能形容了。

朱允炆還想殺叔叔,他爺爺得罪了天下,朱家只能靠宗親保天下,他居然對宗親下手。

朱棣殺方孝儒,儒家對朱明徹底死心,這真的是驗證了孔夫子的花,朱明真的是有教無類的禽獸。

至此,朱明皇帝只能信任內臣,就是太監和宮女了。

明武宗凌遲了劉瑾以後,太監也對朱明失去了信任。

嘉靖殘害宮女,宮女差點殺死他,宮女也不可靠了。

崇禎帝最後變成孤家寡人,只能殺老婆女兒兒子洩憤,朱明殘暴的基因才得以滅絕,驗證了一句話,朱明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王朝,被瘋子統治了260年。


天堂160590167


談到這個問題,首先得談明朝面臨的幾個大問題:

1 跟其他封建王朝類似,明朝面臨的也是腐朽、腐敗、弱不經風。

2 皇室子孫的供養費用龐大,一年的財政收入,只夠這幫子孫的一半費用。

3 龐大的貪官集團,無休止的搜刮民間(社會),生產力幾乎倒退。

4 外部隱患此起彼伏。

明朝實行的特務政治。現在為魏忠賢叫屈的人,無非認為殺了魏忠賢,特務政治的效應減弱,導致明朝消亡。

其實,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而已。並非殺了魏忠賢導致。

首先,財政這一關,明朝就過不去。跟一個家庭一樣,入不敷出了,還怎麼過日子。家庭成員必然散夥。

腐敗問題,各朝各代都會面臨。多殺幾個,多抓幾個,腐敗就緩和一下。稍一鬆懈,腐敗又捲土重來。後來的清朝面臨同樣問題。

再來講政治生態。明朝的政治生態非常的惡劣,所謂的政治生態惡劣,其實質就是無規矩、無作為、無道德的全心全意為己謀利的一種混亂的狀態,哪怕是表面的仁義都不遮蓋了。

明朝一開始的特務手段,是為了鞏固皇權。說白了,就是上下左右的互不信任下采取的手段。這種手段,一開始還有點效果,時間已久,特務機構跟官場混雜在一起,互相感染,互相利用,也互相爭鬥。這就導致亂上加亂。從一開始的還算有點正面效果,到了後來的純負面效果。這樣一來,就演變為了徹底的特務政治。

當然,明朝沒有一個皇帝想從制度上堵漏洞。這點看,明朝的皇帝的確沒有什麼大的智慧。

清除了魏忠賢,只是讓這種混亂喘了一口氣。並沒有從根本上起到大治的作用。財政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官場爭鬥依舊你死我活。

封建社會,說透了,就是維護皇權等級,人們有口飯吃而已。簡單再簡單不過,當然談不上發展。明朝這點做不到,當然就垮了。


晴天140828856


祟禎本無什麼治國之能,空有雄心以壯國之虛幻才是真的,沒什麼雄才大略,心胸狹窄更是他的特點,生性多疑,脆弱,經不起打擊,輕易放棄王威國體

祟禎本應在剔除閹黨之後,充分利用被閹黨掩蓋了赤誠報國之心的能人志士,革除時弊,和諧民心,重整山河,在內憂外患之際,自我斷臂,輕易除掉了敵人想殺之而後快的人,剝去了自己的鎧甲,其死不足為之悲惜也,無知無能準確概而括之

後期明朝,黨爭已是禍國殃民之毒瘤,換做哪個黃帝,恪守成規都是死路,可惜滿朝文武爭名奪利比救國救民更重要,跨掉才是終極歸宿


硃紅傑490


明朝的衰亡離不開魏忠賢閹黨勢力和東林黨利益集團的黨派之爭,兩者都該殺,可崇禎皇帝朱由檢殺魏忠賢的時候不對。

  • 天啟皇帝朱由校(1605-1627)1621年繼位,那時內憂外患,後金遼東侵擾,宮內黨派林立,國庫空虛,熹宗實施新政,被東林黨一一阻撓,為了打破局面,新政得以實施,看中了當時自己乳母客氏相好魏忠賢,扶持為自己的代言人,做大閹黨勢力對抗東林黨,起到微妙的朝中政權平衡,這樣才有了後面的江南實施工商稅,興修黃河水道,免河南百姓賦稅等一系列政策。

  • 雖然在東林黨編撰的《明史》中記載魏忠賢等閹黨,打擊異己,陷害忠良,濫行賜賞,大施刑罰,禍亂朝綱,不可否認在魏忠賢得勢三年,大明國庫充盈,天下金銀、盡聚三吳,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從新設立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抵禦遼東後金,寧遠炮轟努爾哈赤,寧錦重創皇太極,一掃萬曆末年遼東戰場的頹勢,大有光復遼東之勢。

可是朱由校1627年死後,朱由檢繼位,上位第一件大事就是清除閹黨,淨化朝宮,同年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同時魏忠賢自縊身亡。

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下臺,導致朝中東林黨無制衡之勢,東林黨代表著士族,大地主利益,1629年(崇禎二年),崇禎皇帝下令為東林黨人恢復名譽,並下詔修復東林書院。廢除對世家大族,大商人,礦稅的稅收,向老百姓收稅又開始了稅收“重農輕商”,再加上1628年中國北方天災,1642-1645年瘟疫爆發,北方侵擾,連年戰事,明朝走向了它的衰亡。

“思宗(朱由檢)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

歷史上並無史料記載崇禎皇帝后悔殺死魏忠賢之說,不過魏忠賢該殺該死,時機不對,這也是我評價朱由檢勤勉有加,糊塗大局


無花臺


類似問題回答多次了,魏忠賢也好,崇禎帝也罷,處在大明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都沒能力扭轉乾坤。

明朝曾經強大,但從萬曆年間開始就已經走下坡路,官員的免稅則例和宗室官爵的俸祿已經使國家入不敷出,只要有一點大的支出項目,國家財政體系就會徹底完蛋。魏忠賢風光無限的時候比崇禎年間好一些,也沒有達到中興的程度,只是國家的底子還有一點,沒有最終坍塌而已。

而且這個看似略好的景象是以黨爭為代價,有些人為了往上爬賣一點力氣而已。不管是哪一方獲勝,都不會全心全意為國家出力。所謂東林誤國,是因為閹黨失敗,大明最後在他們手裡滅亡而已,如果是閹黨獲勝,也同樣可以說是閹黨誤國。

而且閹黨有打擊異己無所不用其極,許多作為已經遠遠超出了臣子的本分。單是建生祠,稱魏忠賢為九千歲,就是皇權至上時代無法容忍的。所以崇禎拿下魏忠賢,沒有任何錯誤。至於之後沒有扶植起魏忠賢第二,崇禎在位十七年,臨了後悔,早幹嘛去了!

而且退一步講,就算有那樣的人,以崇禎的脾氣,能不能君臣一心?所以說要是真假設魏忠賢可以救得了大明,也得以崇禎徹底放權或者甘當傀儡為前提。以十七年五十四相的皇帝來看,他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兩個能臣,還得有一個無限透支賬戶,一支百戰百勝還能絲毫不引起他猜疑的軍隊。

當然,一個失敗者在走投無路的時候,產生一個如果我當初那麼做會不會怎樣怎樣的想法是正常的。但是也不過是想想。一個帝國如果到了只有用某一個不是皇帝的人或某個方法才能挽回敗局,就說明這個國家已經到了該滅亡的時候。

再說魏忠賢真的沒資格擔任這最後一個希望,因為他沒拿出真正解決財政危機的方案,真正拿出那個方案的是張居正。張居正一死,萬曆減免則例出臺,大明帝國就已經進入倒計時了,因為再也沒有人能夠抗住整個官場把帝國拉回來了。


pegasus1


當時的明朝已經存在了200多年了。不論魏忠賢死不死,不可否認的是,大明王朝已經到了懸崖的邊上。也指差推的那一剎那,即使沒有後來的大清去推那一把,也有其他的王朝過來推,基本上從始至終大明王朝都重用這東廠。

攘外必先安內,可是大明的內部矛盾已經存在了200年。不僅跟政治有關,也跟當時中華的歷史傳統有關係。受儒家思想嚴重的古代文人墨客皇帝大臣,怎麼會允許閹黨在他們頭頂拉屎?

縱然魏忠賢做了一些對大明有利的事情,比如平衡朝堂勢力,再比如在不損害大明基礎的情況下,讓大明有足夠的錢應付難題。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或者會用人、緩解外患的危害。

做了那麼多,還是救不了明朝,因為明朝已經到了氣數以盡的時候了。所以按照當時的法律來說,魏忠賢殘害忠良這一條就夠殺頭的。那還是殺吧,該殺。


塵子話歷史


該不該殺,誰能說得清楚呢?從魏忠賢自封九千歲,有幾千個乾兒子,結黨營私,陷害大臣等做法來看,殺他也不過分;但魏忠賢知道他與大明王朝休慼與共,因此他是想方設法維持大明王朝的政治生命。但魏忠賢死後,一些大臣的做發,顯然不敢恭維,軍餉幾十萬兩銀兩籌集不到,起義軍進城抄家抄出幾千萬銀兩,對於這樣多一毛不拔的大臣,不能維護明朝的生命,我是無語了。就事論事,魏忠賢后面的大臣,站在明朝統治者的立場,其格局本人認為還不如魏忠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