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馬嵬兵變是太子李亨一手策劃的?

蕭曉四姑娘


史書是記載,陳玄禮,帶領手下,殺死了楊國忠,其實在陳玄禮行動之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向李享報告,太子的態度至少是沒反對的,歷史記載當中,在問過太子李享之後,陳玄禮又向唐玄宗彙報,士兵有怨氣,要殺死楊國忠。

史書中並沒有記載唐玄宗是怎麼回答陳玄禮的這個問題。在一片混亂當中,楊國忠的兒子,楊玉環的姐姐和楊國忠一起被殺害,亂箭齊飛讓士兵們把這群人殺死了。

當時唐玄宗想要制止這樣的事情,但是,手下都說楊國忠謀反,李隆基也就明白楊國忠是犯了眾怒,自己還要依靠這些人逃跑,也就順從了這些人。

但是在殺死楊國忠之後,手下的士兵和陳玄禮都要要求,李隆基殺死楊貴妃,李隆基對這件事情十分牴觸,這時候高力士就對李隆基說,楊國忠被他們殺死了,貴妃娘娘還在宮中,士兵們害怕打擊報復,陳玄禮也傳話說楊國忠的妹妹不適合再留下。

在手下大臣以及高力士的勸說之下,李隆基還是賜死了楊貴妃。

馬嵬坡之變,徹底讓李隆基走下了神臺,連自己的女人都不能保護,我相信手下這些人也不會在效忠於李隆基。

在馬尾坡之變第二天,李享就帶領部隊離開了李隆基的隊伍

這就是馬嵬坡之變的一個過程,我們分析這裡頭的三個關鍵人物,陳玄禮,高力士,李享,在陳玄禮要殺死楊國忠之前,事先請示太子李享,然後報告李隆基。但是陳玄禮並不是太子黨。

這裡要說一個人,那就是王思禮,這個曾經主張將楊國忠綁架到潼關殺掉的高麗人,在馬嵬坡事變前一天,來到了金城,被唐玄宗任命為河西隴右節度使,便又匆匆離開了,問題是這個人並沒有遵照李隆基的旨意去當這兩個地方的節度使,而是在李享成為皇帝之後,跟隨了新皇帝唐蕭宗,並且官至司空,成為大唐開國以來唯一不曾擔任宰相而位之三公的人。

這裡面就充滿了懸疑,王思禮到底在馬嵬坡取得了什麼樣的貢獻,才能夠讓他有這樣的成績,其歷史記載中,他和皇太子,高力士或者是陳玄禮有個什麼密談,直接導致了第二天事情的發生,都沒有任何的記載,只能憑空去猜測。

所以說我們根據誰受益,誰指使的推測可以看出,在馬嵬坡之變之後,李隆基的威望跌到了地下,而李享卻能夠趁機離開他的隊伍,北上去甘肅,帶領大軍鎮壓安史之亂,從而也能夠順應民意,順利登上帝位。

李享在當太子的時候受到了李林甫和楊國忠等兩任宰相的壓迫,這背後就是李隆基的支持,可見父子之間是有很大的矛盾的,而李享能夠從馬嵬坡得到巨大的利益,可見李享即使不是主謀,也有很大的參與程度。


沐風說史


是瞎貓遇上了死耗子。馬嵬坡的一場鬧劇,是太子李亨精心精心策劃導演的一出好戲。因為事後誰是最大的受益者,誰就是陰謀的推動者。當然是太子徹底完勝:既誅殺了仇敵楊國忠,以及楊玉環;又逼迫唐玄宗事實上承認太子提早登基平叛;最重要的是太子從此徹底擺脫瞭如履薄冰的生活獲得天高任鳥飛的自由。一箭三雕,馬嵬坡兵變的好處幾乎讓太子一人收割了,誰說此事與他無關,鬼都不信。一向膽小如鼠的太子,竟有如此心機與膽略?這都是“時”與“勢”疊加改變的。

這是在安史之亂的大背景下衍生的必然的副產品。馬嵬坡兵變,炙手可熱的楊氏家族頃刻間覆滅了,但朝廷內部的利益糾葛卻還遠遠沒有結束。眼見兵變成功,蟄伏隱忍多年的太子意識到,翻身的時機已經到了。

李亨當初能夠坐上太子寶座,並不是因為他得到玄宗的寵愛,而是由於當時玄宗愛子壽王李瑁與原太子李瑛爭奪太子之位,落了個兩敗俱傷,玄宗這才退而求其次,立了年長的李亨為太子。由於李亨並不很得父皇寵愛,因此當上太子之後日子過得戰戰兢兢、比履薄冰,很是艱難。先是遭到李林甫以謀反大罪反覆陷害輪番碾壓,身心交碎,李亨被迫連休了兩個姬妾自保,才有驚無險地渡過了重重難關,後來又多次遭到楊國忠的排擠構陷,好在他一向在玄宗面前小心謹慎,這才保住了太子之位——太子與楊氏家族的矛盾早已是水火不容,要麼你死,要麼我亡。所以當陳玄禮和李輔國要誅殺楊國忠,太子雖然十分贊成,但仍十分忌憚事後父皇可能做出的處置,只足默默地表示了自己的支持態度。

唐玄宗一心想去蜀中,藉助楊國忠之前留下的佈置擺脫禁軍的控制,恢復自己的權威;而太子李亨極力想名正言順地擺脫唐玄宗控制下朝不保夕的生活,開闢自己的新天地。太子身邊的大宦官李輔國便為太子獻了一計,請太子分玄宗麾下的軍隊前往朔方去建立自已的根據地。於是太子召來高力士、陳玄禮等人商議一番,訂下了一個計謀(演雙簧):讓禁軍將士們繼續嚷嚷阻攔玄宗西進蜀郡,再讓“逃難”的百姓現身說法去蜀郡凶多吉少云云。最終,唐玄宗仰天長嘆一聲:“天也!”便認命地分出兩千軍隊和飛龍廄馬交給太子,還不忘苦口婆心地勸勉太子與將士們一番。

在史書中記載,當時唐玄宗還準備傳位給太子,只是太子堅持不接受。其實,這只是李亨後來找的一個藉口,以增加他在靈武即位為帝的合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