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莊子:他的人生只是我們嚮往的一個目標

“狂人”庄子:他的人生只是我们向往的一个目标

莊子臥睡圖

對於一個追求中庸和適度的民族來說,“狂”的魅力有時是無法言說的。

囿於生存的環境,人們往往以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掩飾自己對於“狂”的追求和渴望,但有時這種對“狂”的追求又會不經意間流露:

比如會更喜歡李白而非杜甫;

比如會偶爾放歌縱酒;

又比如對莊子的喜愛與嚮往……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似乎不僅僅是李白的個人自由;放歌縱酒,也不只是魏晉名士風流的影子。

而他們都可以讓我們想起另一個人,那就是莊子

然,不得不說,莊子的人生只是我們多數人嚮往的一個目標而已,他的思想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到。

如果每個人都像莊子那麼活著,那麼大概許多事都不用做了。

也許,正是基於此,莊子的“狂”才更引得我們嚮往不已吧!

01

莊子,名周,戰國中期宋國蒙邑(今河南商丘)人。

他與魏惠王、齊宣王同時代。

(對,就是《大秦帝國》中的魅力人物魏惠王:幽默悲催之反派君主!)

“狂人”庄子:他的人生只是我们向往的一个目标

電視劇《大秦帝國》中趕馬車的魏惠王。

莊子這個人終身不仕,他不做官。但他不是一個忘懷現實的人,他與諸侯國的國君們都有聯繫。

有一天,他正在渭水邊上釣魚,楚威王派人請莊子去做官。

他就對使者說:你們帶來千金重禮又許我高位,楚國又是個大國,我是去不去呢?先說點小事,你們做個回答。

說有一種烏龜在泥土是躺著爬著,順應它自然的生活方式活了三千年。

有那麼一天它突然的走運了,富貴了。它能決定楚國從國王到平民的大小事物,但付出的代價是把它殺了,肉剔掉,打磨,鑽上孔……

因為,唯有這樣它才能占卜,才能有作用,才能決定大小事物 。

它變得能傳達上天對人的指示,能讓人富貴,讓人位極人臣……但它自己早已沒有。

莊子問,你們願意像烏龜的前半生活著?還是富貴起來被請到大廟裡決定國家大事?

兩位使者不假思索的回答:願意拖著尾巴在泥土裡躺著。因為,那才是活著,沒有了自我,等同於把我殺掉了。

莊子聽了兩位大夫的回答,說:這就對了,兩位請回,我願“曳尾塗中”!(拖著尾巴在泥水裡躺著)

莊子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進入官場你就失去了自我。如果你是老百姓,順應自然的活著,有著自己的意志,有著自己的生命,那又是另一番景象。

他,終身不仕,但學問淵博,同時,家境又十分貧寒!

細想,這很互相矛盾。

家境貧寒,做官可以解決,可就不做官!

學問淵博,古人讀書都是為了做官,他讀那麼多書,諸子百家無所不通,但就是不做官。

所以,比起世人他就能夠浮游塵埃之外,不受世俗的汙染。他活的瀟灑,他的人生才是當的起真正的詩意人生。

02

細讀莊子,又會發現,莊子的哲學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那就是——冷眼看世界!唯有這樣,看時方發覺全世界都是強盜,處處充斥著“成者為王敗者寇”。

這就是他的社會哲學。

來看一篇他寫的《胠篋》。“胠”是打開,“篋”是竹子做的箱子。打開箱子?這個標題表示什麼?

打開箱子沒好事!偷東西,竊賊,盜竊。

那麼,人們要防盜就要採取措施,會用繩子把箱子捆起來,把櫃子綁起來,還要用堅固的鎖把它鎖起來,還要把口袋紮起來……

聰明的認為:櫃子綁好,箱子鎖好,口袋紮好,看你怎麼偷?

“狂人”庄子:他的人生只是我们向往的一个目标

莊子卻認為你這樣防的只是小偷、毛賊,不是防巨盜。巨盜和小偷不同,他們會揹著櫃子,挑著的箱子,擔著的口袋,全偷走。

你的措施也只是在為盜賊做服務性的工作。

你擔心的同時,盜賊也在擔心你的工作做到位了沒有。你捆的越結實,鎖的越牢靠,扎的越緊,盜賊越高興。

為什麼?櫃子、箱子、口袋一起偷走了。

這個比方為了說什麼?

莊子認為,孔子一生傳播倫理道德,仁義禮智信,這是繩索和枷鎖,它鎖住人們的思想,鎖住人們的頭腦。

竊國大盜來了,他唯恐你把老百姓管的不老實。你管的越老實越好,他就能順利把你的國家偷走了。不但連江山社稷偷走了,老百姓偷走了,還把你的仁義禮智信這些倫理道德一起偷走。

這樣一來,你會看到:“竊鉤者誅”,盜竊一旦上了金鉤子,抓住就殺人。“竊國者侯”,盜取一個國家就做諸侯。

“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你進了諸侯大門,明明知道他是個大強盜,但你看他宣傳的卻是滿滿的仁義道德。

他那些仁義道德哪來的?偷來。誰製造?孔子。

所以,莊子認為,孔子在為盜賊服務,孔子就是盜賊的同夥。

你看這個道理,猛然聽起來好像很突兀,但在莊子那就把歪理講的很順暢。

當然,這裡並不是要非議孔子之道,莊子一生與孟子從未發生交往。同時代的兩人,他沒批過孟子,孟子沒批過莊子,但孔子在莊子的描繪下是很醜陋。

莊子得出結論,說:“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一個好人不學聖人之道你無法立身;“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像盜蹠這樣的有代表性的大壞人不懂得聖人之道他是行不通。

好人要學聖人之道,壞人也得學聖人之道,不學聖人之道好人壞人都做不成事。“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這就是莊子的眼光,天下好人少,壞人多。

所以,行孔子之道,行聖人之道是一樣,什麼人行的多?是壞人行的多。聖人之道起的負作用遠遠大於它正面的作用。

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人也多”,因為世界上是好人少,壞人多,大家都要行聖人之道,這樣一來聖人對天下帶來的利益、好處少,帶來的壞處、危害的地方多。

這,就是莊子眼中的聖人。

他說,他們的方法是好,但,這個方法,好人壞人都可以用。

這樣情境下,全世界都是盜賊,誰都不承認自己是賊,把世界說得這麼黑暗,那麼我們對待這個世界究竟該怎麼辦?

莊子說沒別的辦法,我們唯有讓聖人死絕,即“絕聖”!

“絕聖”,所有聖人都是死的不再往下傳,不要再出現聖人;“棄知”,把聰明拋棄掉,不要學習,學習使人聰明起來,聰明就互相算計。

因為,有了人與人互相算計,家庭與家庭互相算計,集團與集團互相算計,國家與國家互相算計,所以爭鬥不止、流血不休。

只有當人們變成了一個一個的白痴,這個世界就變得更加美好。大家見面笑呵呵啥也不愁,啥也不要,也不會打架,也不會爭鬥。

一個國家全是這樣的傻子時,這個國家非常美好。

這就是莊子。

認識了真理,看穿了現實。

但在真理和謬誤的踐行上,大踏步前進時,跨過了一步,然,終歸是一個荒謬!

03

莊子刻畫了很多寓言故事,故事所反映的思想恐怕連莊子自己也沒法把握,這,大概就叫:形象大於思想吧。

那,他又是如何洞察這個世界和人生的呢?

“狂人”庄子:他的人生只是我们向往的一个目标

我們,總說萬物。人,只是萬物的一種。與無窮大的萬物相比,人類非常渺小。

那麼每個個體的人呢?

“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勞什麼?憂什麼?爭什麼?爭天下,憂天下,勞天下。

天下算個啥?天下算個小石子、小沙子,一滴水。與萬物相比都是非常渺小。然,爭起來的時候覺得它大的不得了。

落實到個人,我們會為了增加一點工資爭的面紅耳赤,為了和老闆爭一個事實,會覺得事情無限大。但,你首先看整個單位算什麼?整個人類算什麼?然後,再看這還值不值得一爭?

回過頭再看事物,你會發現,當眼光細緻了你的心胸自然就擴大了。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伯夷、孔子都是自己以為淵博、重義而已,其實什麼都不是,一切都是渺小的。

國家元首也好,乞丐也罷,都是人。他們皆是萬物中的一分子。在人類裡面,還分出各個階級,其實都一樣,都渺小之極。

這就是莊子的眼光,他就是這樣來看世界。

那麼在這樣認識了自然之後,我們怎樣對待自己的人生呢?不妨過得瀟灑,不妨過得灑脫,過得富有詩意。

順應自然,反對人為。

莊子洞察人生,認為:“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

數量是無窮的,大還有更大,小還有更小。時間是沒有止境,從你出生開始往前數數不完,往後數永遠數不完。

所以最無窮,時無止。

今天得到的明天可能會失去,明天失去的後天又可以得到,得失不是固定不變。它們終而復始,始而復終。

大智慧的人由廣闊的世界得出結論:小的東西不認為小,大的東西不認為大,因為還有更小,還有更大,知道數量是無窮無盡。

活得長,你不要覺得煩,不死,就要順應自然的活下去,這是自然給你的歲數。

不要覺得我活在世上是個無用之人。我活著幹什麼?得活著,順應自然的活著,活的自由自在。

“狂人”庄子:他的人生只是我们向往的一个目标

面對遺憾,莊子認為,人生就是一條坦途、大路,這條路上有很多人在走,走著走著,有的人走到家了,一切順應自然。

面對得失,要知道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滿和淺、盈和虛不是不變,所以得到什麼別高興,失去什麼別憂愁。

“生而不說”,只不過是大路上多一個走路的人,咱們同路而行;“死而不禍”,有人死了,天大的災難,無非就是走路的他走完了,走累了,休息去了,迴歸自然了。

你為此而悲傷,傷了身體,不值得,沒必要。

“知終始之不可故也”,知道終而復始,始而復終,這不是固定不變。你把這些道理都想開了,你的人生它就自然是瀟灑,活的無憂無慮!

本文摘自:中原國學講壇《莊子思想與詩意人生》 劉興林(部分有刪減)

【特別推薦】

“狂人”庄子:他的人生只是我们向往的一个目标
“狂人”庄子:他的人生只是我们向往的一个目标

- The End -

⊙本文僅代表主講人觀點,不代表文博河南立場。

【文博河南】文博+文學+文史,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狂人”庄子:他的人生只是我们向往的一个目标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