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詳述吉布提“成長史”:從殖民地變成地緣政治“香餑餑”

德國聯邦國防軍網站12月16日發表題為《德國聯邦國防軍在吉布提》的報道稱,“吉布提”——這個名字給人一種異國情調。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這裡則是一個臨時家園,例如參加歐盟“亞特蘭大”反海盜行動的德國士兵。

吉布提是位於東非的一個共和國,於1977年6月27日從前殖民地宗主國法國獲得獨立。吉布提北鄰厄立特里亞的西部、南部與埃塞俄比亞接壤,東南緊靠索馬里,東面則朝向紅海及亞丁灣。

吉布提人口主要由兩個部族組成。居住在南方的索馬里人佔該國總人口的大約60%,北部則以阿法爾人為主,佔35%。而吉布提的絕大多數索馬里人都屬於迪爾族下面的一個分支部落——伊薩人。

在全球發展排名中,吉布提屬於欠發達經濟體,失業率估計超過50%。儘管如此,吉布提在該地區仍被認為是社會穩定國家的典型。

地緣戰略位置優越

在過去幾十年間,吉布提一再嘗試通過外交努力展現自我,曾先後在埃塞俄比亞與索馬里、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亞的衝突中扮演“斡旋者”角色。

德媒详述吉布提“成长史”:从殖民地变成地缘政治“香饽饽”

因為地緣戰略位置優越,多個國家在吉布提建立了軍事基地。吉布提還是“伊加特”,即政府間發展管理局(東非的一個區域維和及經濟合作組織)總部所在地。同時,吉布提也是聯合國和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成員。

依據1992年憲法,吉布提奉行總統制,總統作為國家元首,由民眾選舉產生,任期6年。總統任命政府總理及內閣,同時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

吉布提國民議會由65名擁有立法權的直選議員組成。該國18歲以上的所有居民都有投票權,早在1946年,婦女就獲得選舉權。最高法院是該國最高審判機關。

蘇伊士運河帶來繁榮

公元7至10世紀,就像許多紅海沿岸國家一樣,吉布提一直處在阿拉伯蘇丹的統治之下。直到19世紀中葉,阿法爾人和索馬里當地的遊牧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當地政治發展的影響。

隨著185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鑿,吉布提在非洲之角的重要作用發生變化。由於地中海、紅海之間的新聯繫以及由此興起的前往亞洲貿易區的便捷交通,吉布提很快就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節點之一。1862年,法國控制了吉布提奧博克港及周邊地區。

德媒详述吉布提“成长史”:从殖民地变成地缘政治“香饽饽”

圖為吉布提港

1896年,吉布提被命名為“法屬索馬里海岸”,正式成為法國殖民地。在隨後的時間裡,法國殖民當局開始興建基礎設施,行政大樓和營房拔地而起,港口也進一步擴建,成為吉布提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幾乎與此同時,通往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線也開始修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吉布提在非殖民化進程中率先獲得法國“海外領地”身份,此舉賦予了該國更多的權利和自決權。1960年索馬里獨立後,吉布提的索馬里族群也開始追求獨立目標,尋求與其他國家建立自主外交聯繫。然而,在1958至1967年的多次全民公決中,大多數人都贊成作為“海外領地”留在法國。1977年6月27日,法國終於同意吉布提獨立。然而,基於《安全和防務聯盟條約》,法國作為保護國仍與吉布提保持著密切聯繫,直到今天,法國仍在當地駐有一支永久性軍事特遣隊。

族群矛盾引發3年內戰

自1977年首次議會選舉以來,索馬里族始終掌握著多數議席。在首任總統哈桑·古萊德統治下,吉布提逐漸形成伊薩族佔統治地位的一黨制。

由於阿法爾族越來越多地被排除在國家和社會領導地位之外,並逐漸被邊緣化,導致族群關係緊張。20世紀80年代,隨著矛盾和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1991年,阿法爾族爆發武裝起義。隨後發生了持續近3年的內戰,給國家帶來了災難性的經濟後果。直到1994年,內戰各方才在法國壓力下籤署了最終和平協議。

隨著新憲法的通過,吉布提引入多黨制。自1999年以來,伊薩族成員伊斯梅爾·奧馬爾·蓋萊一直擔任總統。

德軍自2002年以來進駐吉布提

自2002年初以來,德國聯邦國防軍一直駐守在這個位於非洲之角的袖珍國度。為在阿富汗開展“持久自由”行動,德國在吉布提建立了一個海軍後勤基地,為執行反恐任務的德軍提供後勤保障。2008年“亞特蘭大”行動開始後,德軍也定期向該地區派遣人員和運送物資。

德國正在吉布提開展一項名為“支持元素亞特蘭大”的行動,主要內容是運營為過往非洲之角的艦艇提供補給的後勤基地,從而確保前者在該海域停留更長時間。“支持元素亞特蘭大”的大本營設在一座法國空軍基地內。

每逢熱帶季風來臨,德軍還會在吉布提部署一架P-3C獵戶海上偵察機,因為只有在這期間,亞丁灣和印度洋的海況才更適合海盜出來作案。(編譯/王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