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的兵力遠不及關羽,為何能解樊城之圍,這個人幫了大忙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發生在關羽圍攻樊城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關羽和徐晃。原文如下:

徐晃的兵力遠不及關羽,為何能解樊城之圍,這個人幫了大忙


徐晃出馬,欠身而言曰:“自別君侯,倏忽數載,不想君侯鬚髮已蒼白矣!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謝不忘。今君侯英風震於華夏,使故人聞之,不勝歎羨!茲幸得一見,深慰渴懷。”公曰:“吾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數窮吾兒耶?”晃回顧眾將,厲聲大叫曰:“若取得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公驚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言訖,揮大斧直取關公。

徐晃的兵力遠不及關羽,為何能解樊城之圍,這個人幫了大忙


公大怒,亦揮刀迎之。戰八十餘合,公雖武藝絕倫,終是右臂少力。關平恐公有失,火急鳴金,公撥馬回寨。忽聞四下裡喊聲大震。原來是樊城曹仁聞曹操救兵至,引軍殺出城來,與徐晃會合,兩下夾攻,荊州兵大亂。關公上馬,引眾將急奔襄江上流頭。背後魏兵追至。關公急渡過襄江,望襄陽而奔。忽流星馬到,報說:“荊州已被呂蒙所奪,家眷被陷。”關公大驚。不敢奔襄陽,提兵投公安來。探馬又報:“公安傅士仁已降東吳了。”關公大怒。忽催糧人到,報說:“公安傅士仁往南郡,殺了使命,招麋芳都降東吳去了。”

徐晃的兵力遠不及關羽,為何能解樊城之圍,這個人幫了大忙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一度想遷都以避鋒芒。但在司馬懿和蔣濟的建議下,曹操改變主意,派徐晃率部增援樊城。得知徐晃到來,關羽親自領兵出陣。徐晃與關羽以前關係非常密切,在了將軍陣前先許久,然後號令全軍勇猛殺敵。在樊城是守將曹仁的協助下,徐晃獲得首戰的勝利。此時,關羽得知荊州被呂蒙佔領,便火速回援荊州,樊城之圍立解。

徐晃的兵力遠不及關羽,為何能解樊城之圍,這個人幫了大忙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徐晃口中的“以私廢公”,意為由於私情而廢棄公務。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三國志·李通傳》中的“方與曹公戮力,義不以私廢公。”

徐晃的兵力遠不及關羽,為何能解樊城之圍,這個人幫了大忙


小說中的這一段徐晃與關羽的較量,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載:“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這段記載顯然被小說作者所關注,並對其進行了再創作,於是便有了小說中的徐晃與關羽交談並交鋒的情節出現。

徐晃的兵力遠不及關羽,為何能解樊城之圍,這個人幫了大忙


說完了徐晃與關羽之間的故事,再來說說徐晃為何能解樊城之圍。關羽圍困樊城的兵力有多少,這一點在史料中並無記載。但從關羽與于禁對陣的情況來看,其兵力總數應該在三萬人多人。徐晃的兵力,在《三國志·徐晃傳》中有明確的記載,除了徐晃所率領的數千人馬之外,還有後來奉命前來增援的十二營兵力。按照漢末軍制,一個營的人數在一千人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徐晃的總兵力大致在一萬人多人,實力遠遠不及關羽。

徐晃的兵力遠不及關羽,為何能解樊城之圍,這個人幫了大忙


既然關羽的兵力幾乎三倍于徐晃,為何徐晃能打破關羽對樊城的圍困呢?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徐晃戰術運用得當。據《三國志·徐晃傳》載,徐晃首先用計誘使關羽在郾城的軍隊自行撤退,然後公開宣稱要進攻頭屯,實則突然向四冢發動突襲。這一招令關羽措手不及。等關羽親自率領五千騎兵趕來增援,徐晃由於樊城守軍一起內外夾擊關羽,使關羽所部大敗。《三國志·徐晃傳》稱,在徐晃與曹仁所部的夾擊下,關羽軍中將士“或自投沔水死”,可見徐晃和曹仁攻勢之強勁。

徐晃的兵力遠不及關羽,為何能解樊城之圍,這個人幫了大忙


除了戰術運用得當之外,還有一個人幫了徐晃的大忙,這個人便是曹操的謀士董昭。據《三國志·董昭傳》載,在徐晃與關羽決戰前,董昭提出將孫權偷襲荊州的消息綁在箭上,分別射進關羽軍中及樊城城內。這個建議隨後也被曹操所採納。當樊城守軍看到信後,士氣大振,而關羽軍中則謠言四起,人心浮動,嚴重影響了戰鬥力。這也成了關羽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