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史詩級”中美貿易戰:服裝“外貿集團軍”向內轉還是向外轉

面對“史詩級”中美貿易戰:服裝“外貿集團軍”向內轉還是向外轉

史詩級中美貿易戰打響:如果你是做外貿紡織服裝鞋帽出口企業,而你的產品恰好出口到美國,中美貿易戰一定會影響你的訂單,為什麼?

面對“史詩級”中美貿易戰:服裝“外貿集團軍”向內轉還是向外轉

1、美國是中國紡織品服裝第一大出口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國,同時,紡織品服裝出口也是我國貿易出口的重要組成。紡織品服裝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中的佔比維持在13%左右的水平。

面對“史詩級”中美貿易戰:服裝“外貿集團軍”向內轉還是向外轉

中國紡織品服裝前10大出口市場分別是:美國17%、日本8%、香港6%、越南5%、英國4%、德國3%、韓國3%、俄羅斯3%、菲律賓2%、阿聯酋2%。在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前10大市場中,美國佔第一位。

2、中國和美國在紡織服裝上有巨大貿易順差

2017年,中國紡織品服裝累計貿易額2931.5億美元,其中出口2686億美元,進口245.5億美元,累計貿易順差2440.5億美元。

順差意味著什麼? 就是我們賣到美國的產品比美國賣給我們的多,賺了他們的錢,佔了他們的市場,搶了他們的工作。所以,特朗普一定不會放過中國紡織品服裝業的!

3、貿易戰將導致訂單外移,對服裝業不利

大家都知道,紡織服裝業是勞動密集產業,能解決很多人就業。儘管特朗普恨不能把這個產業請回美國,但無奈,美國紡織服裝產業實在萎縮厲害,人工成本太高,短期內迴流美國的可能性較低。中美打起貿易戰,美國一定會提高紡織品服裝的關稅來對付中國。

面對“史詩級”中美貿易戰:服裝“外貿集團軍”向內轉還是向外轉

面對“史詩級”中美貿易戰,

服裝“外貿集團軍”向內轉還是向外轉?

1、外貿企業不要輕易將市場向“內”轉

一直以來,服裝出口都是“薄利”業務,歐美市場,服裝出口日子更不好過。而內銷市場相對而言要好一些,做得好的話,利潤很“厚”,所以服裝外貿企業很想“向內轉”,不惜投入重金,建立自己的品牌,拓展國內市場。每當筆者有機會遇到這樣的企業,都會力勸其別這樣幹。

外銷與內貿兩支部隊,雖然企業名稱中都有服裝二字,但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做國內服裝品牌業務,重點依靠設計開發與營銷拓展兩個功能,對於服裝外貿企業,主要業務在生產,這兩個功能中,前者基本沒有,後者完全不同。

要建立這兩個功能,不僅僅需要人才,更需要時間,人才沒有可以靠資金去“砸”,而時間(特別是人才隊伍之間的磨合)是拿錢也買不到的,這是外貿企業的最短的地方,因為他們習慣了外貿業務的“短平快”。

用“抄菜”來形象外貿業務,而用“養兒子”來形容做品牌。

外貿業務的每一單業務,有經驗的老闆在簽字蓋章的時候,這單是否盈利,基本盈利多少,他心裡已經基本有數了,除非中間發生不可預見的事情。所以它象抄菜,一單是一單,一單接一單,短平快,很少有一單生意拖過一年的。

而搞內銷,做品牌象是“養兒子”,它需要耐心。天底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都希望兒子成材,那你就要培養他,讓他上學,不能急於讓他去賺錢。大多數外貿的企業老闆都是有投入重金的決心,但沒有培育品牌的耐心,這是做品牌的大忌,所以筆者一直不看好外貿企業把市場目標向“內”轉。

2、外貿企業不要將生產輕易向“外”轉

價廉物美是中國服裝外貿的首要王牌,這張王牌自然不能丟棄。價廉物美的基礎是成本控制,特別是勞動力成本控制。

過去三十多年,大量的農村青年湧入城市,給服裝業帶來了年青且勤勉的勞動力資源,加之中國勞動法的缺失,保證了中國服裝產業無以倫比的勞動力成本優勢。

但自從新的勞動法頒佈實施以來,中國一二線城市用工成本迅速上升,所以國內外都有人擔心中國服裝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在,因此將服裝加工業務向周邊低成本國家轉移的呼聲越來越響。筆者同樣不贊成這樣的做法。其原因有二:

第一個原因是中國與日本、香港、韓國或臺灣這些地區不同,我們有巨大的戰略縱深,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都存在很大的成本差異,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東部與南方的成本優勢不再,必須進行產業升級,不能長期滿足於生產“褲衩背心”,而這種基本類型的“褲衩背心”生產完全可以走向內地,東部要學會“挺進大別山”,南部要勇於走向“井岡山”;過去是西部與北方的農村人口由於家鄉缺乏工業基礎,被東部與南方的就業機會“拉”(pull)過來了,經過十多年的工作,他們都成為了掌握產業技能的熟練工人,如今沿海的高生活成本將會“推”(push)動他們返回家鄉,開創自己的企業,為中國服裝加工業務向內地轉移提供了人才條件;

第二個原因是服裝是個“組裝”業務,中國在過去三十年已經形成了一個配套完整、品類齊全的服裝業,不是簡單的一個勞動力成本問題,中國不僅僅是最大的服裝生產國,還是紡織生產大國,服飾配料大國,而且過去二十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網絡都是那些不發達國家所沒有的,試想一下,一個十幾萬件的大單,如果面料、輔料、釦子、拉鍊都要從中國運到越南去,豈能是單單工人成本便宜些可以找回來(cover)的,更不要談在異國辦企業所面臨更加麻煩的法律、語言、金融等問題了。所以與其向周邊低勞動力成本的地區轉移,不如向中國廣大的內地轉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