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蒙古對中國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的巨大壓力

初中地理上講過亞歐大陸由於帕米爾山結的存在極大阻礙東西方的交流。中原想要到達歐洲,只能通過絲綢之路翻越帕米爾高原,但北方情景就截然不同,隨著緯度半徑不斷減小地貌也越平整;北大西洋暖溼氣流和北冰洋水汽可以輕鬆到達中國新疆地區以及蒙古北部地區,也正因為此,這塊深居內陸的地區尤其是新疆養育著幾千萬人口,並且擁有眾多內陸河流;而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太平洋氣流,經過重重障礙,到了甘肅地區就難以深入,正所謂春風不度玉門關。

一個蒙古對中國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的巨大壓力


因為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的騎兵可以一路從蒙古杭愛山(位於蒙古國中部)快速機動到喀山汗國(位於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境內,3000多公里的路程,除了跨越看上去像是低山丘陵的烏拉爾山,實在找不出更大的阻礙;而從東漢首都洛陽到西域喀什,同樣是3000公里的距離,卻比登天還難;所以歷史匈奴遠遁歐洲、蒙古西征歐洲看似很遠,其實難度和蒙古機動到洛陽是一樣的,任何勢力佔據蒙古之後,無論是打歐洲,還是攻中原,都是相當方便。就想當年匈奴對於漢朝巨大的威脅,突厥對唐朝巨大的威脅,蘇聯控制的蒙古對我國的巨大威脅。

一個蒙古對中國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的巨大壓力


從蒙古出土的遺蹟以及突厥碑文證實漢唐曾在這裡設置過統治機構,但漢唐都以為這地方不適合耕種,忽必烈卻建五衛,每衛萬人,其中屯田者2000 人,屯田軍與其他軍人為二與八之比。京師六衛,每軍抽兵士二人屯田,以供兵士八人之食。這就告訴我們,十分之二屯田, 即滿足其餘十分之八的糧食需要。之後,其他各衛抽調的屯田軍有多有少,都與2000戶相去不遠,雖然中原有的地方屯田軍人數要高出,但還是少數。

一個蒙古對中國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的巨大壓力


歷史上中原軍民不斷打走一波總會有另一波不知名的遊牧民族從蒙古高原淵源不斷的湧下,為此元朝從嶺北扼守北方成為重中之重。元朝百年來通過農牧互補把和林打造成“生殖殷富埒內地”的大元雄關,朱元璋與他的謀臣武將正是深知利害毅然北伐但在嶺北之戰遭遇失敗。而自土木堡之後更是少有出塞之軍,自此嶺北行省成為明朝唯一沒有拿下的元朝實土行省。

一個蒙古對中國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的巨大壓力


斯大林亦有這樣的思想,這就是為什麼二戰結束之後,斯大林堅持要蒙古這塊之地,斯大林自己都說蒙古這塊地方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是蘇聯必爭,因為在蒙古高原上可以直接覬覦莫斯科,這是蘇聯不能忍受的。而控制了蒙古向東可抄東北戰區的後路,向南直接壓迫京畿重地,向西矛頭指向河西走廊,威脅通往新疆的後勤補給線,用一個蒙古壓迫中國的三個“北”,冷戰時期的蒙古是蘇聯的寵兒,是蘇聯面向東方的戰略前進基地,它使蘇聯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優勢。

一個蒙古對中國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的巨大壓力


蒙古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遊牧或半遊牧。主要信仰藏傳佛教,主體民族是蒙古族,亦有哈薩克族、圖瓦人等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蒙古歷史上曾被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遊牧民族統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經常在邊境與明朝發生衝突。16到17世紀起蒙古開始受到藏傳佛教影響,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朝滅亡後,蒙古宣佈獨立,但未得到國際承認,1924年成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處於蘇聯勢力範圍之下,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社會的認可。

一個蒙古對中國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的巨大壓力


中國唐時有京畿道,宋時有京畿路。在今天指北京及其周邊地區。從周代開始,把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稱為“王畿”。有《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孫詒讓正義:“方千里曰王畿者,謂建王國也……《大司馬》雲國畿,《大行人》雲邦畿,義並同。又稱為“王畿”,特指豐京、鎬京、成周,王城,及其周邊直接統治的區域。從秦統一中國嬴政稱皇帝開始,不能稱“王”,其王畿地在二京之域,京畿始稱。

一個蒙古對中國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的巨大壓力


東北地區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地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土質以黑土為主,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東北平原(具體可分為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廣大的山區,蘊育著豐富的森林,總蓄積量約佔全國的1/3,目前仍是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1995年木材產量佔全國38.4%。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 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一個蒙古對中國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的巨大壓力


西北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一個蒙古對中國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的巨大壓力


河西走廊是甘肅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與第一站、絲路西去的咽喉;這裡漢時即設四郡,戍兵屯田,是漢朝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後來又因諸多山脈的天然阻隔,成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