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在西線為什麼無法體現防禦優勢?

談文論史


原因很簡單,因為希特勒從來就沒想在西線進行堅強的防禦,德軍在西線的戰事是以兩場大規模的反攻為中心,即諾曼底的反攻和阿登反攻,直到德軍損失了大量兵力兵器後,希特勒才不得不下令徹底轉入防禦,而在進攻中實力大損的西線德軍顯然已經無法勝任防禦任務,自然也就無法體現防禦的優勢。



在盟軍的絕對制空權下進行大規模的攻勢行動代價是非常大的,尤其在重型武器裝備的損耗上,經常見到盟軍的戰報裡提到他們的空軍對於德軍行軍隊列的打擊,基本上每一次戰役打下來德軍大部分成功撤回去的部隊也基本丟失了所有的重裝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進行重組。在地面戰上盟軍實質已經全面實現了摩托話,而德軍主力的步兵師都還是騾馬化,加上盟軍空中的打擊,使得德軍很容易被盟軍追上合圍。


從戰略上來看,希特勒在兩次反擊中都是在局勢已經徹底崩潰的情況下才下令撤退的,使得撤退行動執行的太晚,人員和裝備的損失也就急劇上升。在阿登反擊戰失敗後,希特勒再次將精銳的裝甲部隊調往東線,將西線的爛攤子留給了莫德爾元帥,即便如莫德爾這樣意志堅定的將領也對西線的情形陷入了絕境,他的B集團軍群主力被包圍於魯爾工業區,連彈藥都沒有了,希特勒還下令其死守,莫德爾最終下令就地解散他的部隊,而他自己也選擇了自殺,連防守大師也無能為力,他的兵力太少,防線又太長。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德軍在最初諾曼底的反擊失敗後,就應該全線轉入防禦,並在盟軍的艦炮射程之外建立縱深防禦陣地,打持久戰,因為這時候西線德軍的的實力還是有的,有能力構建一條完整的防線。當時龍德施泰特元帥和隆美爾元帥都是這麼建議希特勒的,結果希特勒解除了他們的指揮權,將克魯格和莫德爾元帥調過來代替了他們。


小小狼王


弄懂二戰德國為什麼在西線沒有發揮防禦優勢,首先要弄清西線東線分別發生了什麼。德國在對英作戰不能速勝後,野戰主力就揮師東進,閃擊蘇聯,以圖速戰速決。另德國統帥部意外的是,德軍陷在了蘇德戰場,閃擊變成持久對抗,甚至遭遇失,敗退蘇德戰場。這導致西線能征戰的野戰部又大量支援東線,西線防禦只有駐防軍和少量機動部。沒有足夠機動部隊,防線的防禦就沒有持續性,一旦被突破,就沒有反擊的機會。源源不斷的盟軍部隊就長驅直入。事實證盟,巴頓將軍率美國大兵登陸後,沒有遇到德軍激烈的抵抗,當然這是相對於東線來講,戰爭本身的殘酷性使得西線盟軍還是有較大犧牲的。


抱團闖天涯


進攻和防禦相比,肯定是進攻佔據優勢,因為進攻是主動的行為,而防禦是被動行為,防禦的優勢只不過是會佔有一定地形優勢。

通常防禦是被動的,由於進攻一方可以相對自由的選擇進攻的時間地點,而對於防禦一方來說,這些都是無法自己選擇的,對於二戰時期的德軍來說,在德軍西線進行防禦的部隊正是這種情況。

德軍在西線的所謂大西洋壁壘長達幾千公里,這麼長的防線根本不可能處處設防,處處設防等於處處不設防,兵力分散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守住自己戰線的。而由於盟國空軍佔據絕對優勢,所以德軍對於盟軍登陸地點的判斷就會直接影響防禦作戰的效果。套用電影裡邊的臺詞,就是要準確的判斷出敵軍的主攻方向,然後集中所有的預備隊去抗擊它。

而那種掘壕據守的方式是一戰時期的做法,當時空軍的作用還沒有那麼大,在前線就可以把敵軍的威脅擋在外邊,然後後方的補給可以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前線,而到了二戰,空中火力已經大大的加強了,用空中火力可以切斷後方向前方輸送補給的通道,至少是可以保證白天切斷後方的補給,而夜間運輸德軍還是不是很在行的。在西線,盟國空軍幾乎切斷了德軍的補給線,使德軍的一線守備部隊得不到後方的支援,雖然德軍憑藉堅固的工事可以一時的守住陣地,但是沒多久一線的德軍就由於彈盡糧絕而無法繼續作戰了。

二戰是一場進入立體化的戰爭,空中火力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立體火力的打擊下,原來一戰模式的防禦模式被進攻一方的立體火力所粉碎,不止是德軍,二戰中的防禦作戰十分艱苦,要抵禦進攻一方由坦克飛機組成的進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有痰


西線部隊不光從最初編成就因為是作為佔領軍編成,缺乏重武器,同時缺乏提供部隊機動力的運輸載具,其經過訓練的人員不斷抽調到其他戰場(尤其是東線),還有就是這些原來早中期編成的步兵師填充進來還有各種疾病的人員,總之,兵員素質不行。

由於要貫徹希特勒拒止盟軍上岸的作戰企圖,尤其是因為德軍在東線損失慘重,導致幾乎沒有更多的兵力用於西線,結果德國西線無法體現防禦優勢。


風雲軍事


因為希特勒把德軍主要用於蘇德東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