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姓趙國名是宋?

周某某ojbk

關於這件事,要感謝秦始皇他老人家了。你沒看錯,這個規矩是秦始皇定的,我們來看一段話:

初,齊威、宣之時,鄒衍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始皇並天下,齊人奏之。始皇採用其說,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從所不勝,為水德。始改年,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節旗皆黑,數以六為紀。

這段話翻譯過來,大概意思是:當初齊宣王的時候,鄒衍著過五德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說法。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昭告天下秦為水,周為火,水克火,所以秦能勝周。把十月作為一年的開始,天下天下所有習俗都要按秦習俗實行。

這就是陰陽家的五德論。



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說裡的“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

“終始”指“五德”的週而復始的循環運轉。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

比如秦始皇認為周屬火,秦為水,水克火。因此秦朝可以取代周朝。這個說法可信嗎?其實十幾年後,秦朝就滅亡了,嬴政所謂的萬世,其實也只傳到了二世。

我們言歸正傳,為什麼宋朝叫宋?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1.因趙匡胤兼任過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即帝位後,便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的“宋”字為國號,自稱宋太祖。



為什麼不叫趙,因為以國為姓的見過,以姓為國的幾乎沒有。

2.我們來看下這個“宋”字,有一個“木”字,這其實是說宋朝屬木。根據鄒衍的說法,北宋為木,克土。後被金滅。金國自然屬金。遼亦屬金。遼者,契丹 也。契丹者,鑌鐵也。屬金。金克木,所以,宋朝一直被金人困擾著,比如著名的將領岳飛就一直抗金,最終還是失敗了。這就是五德終始論的說話。




概括一下:宋朝之所以叫宋,一方面是因為趙匡胤在宋地受封,做過節度使。另一方面是根據五德終始論,木克土的說法,因此稱為宋。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自有皇帝以來,中國的傳統就是以封地的稱號為國名,和姓名無關。

秦襄公因為攻伐戎人有功,被周平王封為諸侯,並且對秦襄公許諾:

戎無道,侵伐我豐岐之地,秦能攻逐戎, 即有其地。

於是秦襄公勵精圖治,打敗了滅亡西周的戎人,開創了秦國的基業。後來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吞二週滅諸侯,建立的王朝也稱之為秦朝。

秦之後為漢,是因為西楚霸王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把劉邦封到了巴蜀,立其為『漢王』。所以劉邦後來打敗項羽,建立的王朝也叫做漢朝。

西漢滅亡於外戚王莽,王莽建立的王朝名字為新,來自於其受封的封地『新都』。不過王莽沒有當幾年皇帝,劉秀就復辟了東漢。

東漢末年的歷史我們都耳熟能詳,曹操劉備孫權三分魏蜀吳。 魏國來自於曹操的封地,漢獻帝以冀州的十個郡封曹操為魏公,後來又封曹操為魏王。而曹丕繼承了曹操的爵位,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故而國號也是魏。

而蜀只是我們後人的稱呼,劉備和劉禪是繼承了漢朝的法統,所以國號依然為漢。

至於吳,則是孫權當年為了應付劉備東征的時候投降曹丕,曹丕封孫權為吳王,故而孫權稱帝之後,國號依然是吳。

後來司馬昭仿照曹操故事,讓魏帝封自己為晉公,以山西一代的太原、上黨等十個郡為封地。後來司馬炎繼承了司馬昭的爵位,受魏國禪讓,國號依然是晉。

晉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就輪到了隋朝,隋來自於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的封地隨國。因為隨字有走字旁,怕國運不長久,所以國號改成了同音的隋字。可惜怕什麼來什麼,隋朝兩世而亡,家底都被隋煬帝敗壞光了。

隋之後的唐,唐太祖是李虎,乃西魏的八大柱國之一,受封隴西郡公。後來其兒子李昞被加封為唐國公,之後李昞的兒子趁隋煬帝時期天下大亂的時候造反成功,是為唐高祖李淵。

終於說到了宋朝,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說實話宋朝確實得國非常不光彩,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根本沒有來得及走前朝那一套封公、封王然後受禪的禮數,那麼宋這個國號怎麼來的呢?因為趙匡胤雖然沒有被封公封王,但是人家好歹是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宋州。於是在即位詔書中也腆著臉說:

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故宜國號大宋。

宋之後的中原王朝,『遼』還勉強沿用著龍興之地的地名做國號的規矩,而『金』就尷尬了。因為金和遼發源地差不多,滅了遼國總不能還叫遼國吧?於是無奈之下,完顏阿骨打就說遼國的國名在契丹語中是鑌鐵的意思, 而金是諸金屬之首,真金不壞,故此能剋制遼國,國號就叫金吧!

金朝開了這個頭,之後的朝代基本上再也不用封地名做國號了。 元朝來自於易經的易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而大明朝來自於易傳上緊接著的下一句:『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本來朱元璋沒有當皇帝之前是西吳王,按道理國號應該叫『吳』,但是朱元璋就是在國號上也較勁,要穩穩壓元朝一頭,所以改成了『大明』。至於清朝,國號『大清』來自於滿語daicing的音譯,意思為『至高無上之國』。


經史通義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古代各個王朝的取名規則,先秦時期,各個王朝的國號之命名與該王朝建立者所在的部落圖騰與地望有關;從西漢至北宋,各個王朝的國號與該王朝的開國之君龍興之地的地望有關;從元朝開始,各個王朝的國號與吉祥號有關,從來沒有一個王朝的國號與開國之君的姓有關。

總體說來,在北宋以前,各個王朝的國號與該王朝興起的地望有關,部落圖騰本質上來講也是一種地望,是所在部落的地望,而從元朝開始,各個王朝的國號則與吉祥號有關。因此,戰國時期有趙國,趙國曾經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但宋太宗不可能定趙為國號,因為趙國的地望,與北宋皇帝的地望無關。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宋朝的國號之所以為“宋”,是因為宋太祖曾經擔任過後周的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軍節度使的駐地在宋州,宋州就是隋朝以前的睢陽郡,治所在宋城縣,宋城縣就是今天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隋文帝時期,開始廢除郡一級的行政單位,於是睢陽郡就改為宋州,宋州在唐宋時期非常的富庶,杜甫詩中有云,“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

唐代初年確定了州、縣兩級的地方行政區劃,同時還根據州的地理位置、經濟狀況,分了一個等級,按戶口的多少分為“上州”、“中州”和“下州”,按在軍事上和經濟上的重要性分為四輔、六雄、十望、十緊,宋州是唐代的“十望州”之一,宋太祖擔任歸德軍節度使時,就駐紮在宋州,這裡相當於宋太祖的封地,因此,宋朝建立以後,當然以“宋”為國號。


騰飛說史

中國曆代王朝國號的由來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變更頻繁。每個朝代的創建者首要考慮的事情就是確立國號,也就是朝代的名稱。《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那國號都是按什麼來定的呢?據考證,大致有五種來歷:①由部族或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②由創建者原有封號、爵位而來;③由創建者原始所在或政權統治區域而來;④由宗族關係繼承而來;⑤寓意吉祥而定。


現將各朝代國號的來歷說明如下:

夏:據《史記》引帝王紀雲:“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認為,是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的。





商: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其後裔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稱之,或者“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之稱。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秦(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說秦州清水縣谷名)。後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改國號為“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又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魏: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備為漢中山王劉勝之後,其國號“漢”意味著是東漢的延續,又因其佔據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

吳:孫權佔據揚、荊、交,地處長江中下游一帶,春秋時的吳國就建於此,曹魏也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其位處江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發兵攻蜀後,魏帝以幷州等十郡封其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其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並逼令魏帝禪讓,自立為皇帝,國號稱“晉”,定都洛陽。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琅邪王司馬睿在建業重建晉朝,因其在洛陽東面,史分為“西晉”和“東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為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隋代周後,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後,李淵自稱“唐王”,後廢隋帝楊侑遂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後因其居於遼河上游之故,遂稱“遼”,“遼”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西夏: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便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又因其
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側,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唸作“安出虎”。另據《遼史》記載,由於女真長期受制於契丹,故完顏阿骨打立國時,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的意思,以其鑌鐵雖堅終亦變壞,而金不變不壞,取“金”為國號,以示壓倒過“遼”。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為號,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明太祖朱元璋是繼承郭子興的元末起義軍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其首領韓山童自稱“明王”(其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便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至於改變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補:

王莽原被封為新都候,所以國號叫“新”。

五胡十六國:

先說漢(趙),劉淵(匈奴)聲稱自己是漢室甥親(漢代有公主和親匈奴),所以繼承漢祚,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祀之,所以稱漢

再說成,李雄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自稱成都王,後稱帝,故號成

苻健遂攻佔長安,據有關隴(故秦地)。是以稱為秦

羌族貴族姚萇於北地(今陝西富平縣)自稱秦王,後稱帝,佔長安,號不變

國仁據隴西並領秦,河二州牧,所以亦稱秦

鮮卑慕容起於東北,華北,(故燕地)是以稱燕

張氏領涼州刺史,據涼州,稱涼

呂光經營西域入據涼州,亦稱涼

段業為涼州牧、建康公。入據張掖,自稱涼王

李氏據敦煌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公,並設官建號,發兵攻下玉門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稱西涼

石勒據河北(故趙地),319年稱趙王,後稱帝


猴神大叔的小蘿莉

中國古代講究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劉邦在滅秦後被封為漢王,這可是堂堂正正的,新王朝當然就是‘漢’了。西漢滅亡,劉秀身為漢朝宗親,奪取天下後,加上人心思漢,沒有什麼比‘漢’這杆大旗更能收攏人心的了。曹操在東漢被封為魏王,曹丕代漢自然就是魏了。司馬氏在掌握曹魏大權後,司馬昭被封為晉王,司馬炎代魏自然就是晉了。隋文帝在代北周之前被封為隨國公,代周後覺得這個‘隨’有‘走’字底,怕他好不容易搶來的江山就這樣給‘走’了,於是下令把‘隨’字的走字底去掉,就叫‘隋’了。畢竟人力拗不過天意,及至二代,這個當時強盛不輸秦漢的大王朝還是不可挽回的‘走’了。唐高祖李淵,在隋時是皇親國戚,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被封為唐國公。起兵造反奪得天下,國號自然就是唐了。趙匡胤皇袍加身,奪了後周天下,但趙之前沒有任何封號,似乎名不正言不順,但人家想了一下,我之前是殿前都點檢,就是禁衛軍統帥吧,駐兵宋州,也算老窩吧,就叫宋吧!這‘宋’也爭氣,沒有送,好歹也延續了三百多年!

可見,在古代,名號是很重要的,叫響了,就是一竿不滅的大旗。中國古代最響亮的旗號莫過‘漢’!兩漢四百多年,構鑄了我們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及至每個王朝更迭時,都有人打出大漢旗號,直到辛亥革命,各省光復時,還有人打著‘大漢軍政府’的旗號。所以我們人是漢人,話是漢話,字是漢字,好男兒是漢子,壞雜種是漢奸!


雲卷飛山

中國人做什麼事都講究個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論語·子路》),因為正當而充分,所以才會理直氣壯。所以每個朝代的創建首先要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同時,中國又特別講究家庭倫理,“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明其德”,意思是不管朝代再怎麼更迭,都是黃帝一家人。因為其他人沒有做好,所以天命輪到我,要改個國號,以示區別。

戰國時期,鄒衍創建"五德終始說"後,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就成了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因此,宋朝除了定國號外,還要定王朝的德運。

中國各個地方原本沒有地名,在商王朝時,只有各種夷,稱呼上也只能按照地理方位稱呼,如東夷、西戎等。到了周王朝建政,他們創造性地發展了分封制,極大地拓展了王朝的生存空間,也讓中華大地第一次有了確切的地名,如齊地、燕地、晉地、楚地等。以後中土豪傑崛起,萬姓一家,發跡之地意味著王朝的興旺之地,就從發跡之地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名定為國號。

趙匡胤在登基前,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歸德軍當時在商丘一代,也是春秋戰國時宋國的核心地帶,因此趙匡胤就定國號為“宋”,史稱“北宋”。宋乃是從後周而出,後周屬木德,木生火,宋為火德,服色尚紅。

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

趙匡胤對於中華帝國禮儀之邦的傳承,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國民性格和文化方面,可以說即使是李世民雖然文治武功,也未必有如趙匡胤的勉力經營。


而知而行

當時有個叫宋州的地方,趙匡胤任歸德軍節度使的任所在宋州。這個時候是趙匡胤在後周,當殿前都點檢,統領禁軍。其實趙匡胤在心裡是很尊敬周世宗柴榮的,換句話說,只要柴榮不死,趙匡胤是打死都不會“篡位”的,他會幫助柴榮一統天下。

但是呢,柴榮病逝,他的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這個使得趙匡胤手下的兄弟們心裡毛了。

因為當時趙匡胤被後周的的奸臣們搞到邊境去抵禦契丹了,趙匡胤的手下在陳橋這個地方一起擁護趙匡胤為帝,這就是陳橋兵變了,之後趙匡胤黃袍加身,但是他有幾個要求要吩咐他手下那幫兄弟們。

首先就是“進城之後不可以殺害後周任何一個百姓以及官員,要做到和平繼位。”

從這裡可以看出,趙匡胤是很尊重後周的,因此他把自己的帝國命名為後周的一個自己受過恩惠的地方。


60秒觀世界

公元960年,趙匡胤推翻五代時的後周政權,建立了宋王朝。既然趙匡胤本人姓趙,為何以“宋”作為國名?

原來在後周時,趙匡胤隨周世宗歷經沙場有功,授殿前都點檢(即統領精銳禁軍之長)和檢校太尉,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周世宗死後,七歲的幼子即位。當時守衛京城大梁(今開封)的將官就是趙匡胤。

後來,駐守鎮州、定州的官兵謠傳遼國和北漢南侵,後周宰相範質等人立即派遣趙匡胤率禁軍前往迎戰。當趙匡胤抵達陳橋驛(今河南開封市北二十里的陳橋鎮)後,他授意其弟趙光義、趙普以及一些部下把黃袍加在他身上,擁戴他當皇帝,史稱“陳橋兵變”。
隨後,趙匡胤率兵火速奔回京城。由於京城防守空虛,毫無戒備,更有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做內應,便輕而易舉地奪得了皇位,當了皇帝。因趙匡胤兼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即帝位後,便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的“宋”字為國號,自稱宋太祖。

文史春秋

其實的確有姓氏與國號一樣的大佬,比如南朝陳的陳霸先,但他是史上惟一的例子了。說說宋的得名之由,它和河南商丘這個地方有關:商丘在後周時稱宋州,趙大發跡於此,故定有天下之號曰宋”。

名不正則言不順,國號要麼是受封之號,如曹操是魏王、李淵是唐公;或遠循前朝,無中生有,如武周、後周、北魏;或以前朝故地,如慕容氏諸燕;或以龍興之地,如大宋;等。

宋州後來被升格為應天府,以其為南京,陪都。按《宋史·太祖本紀》,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前的最後一個職位是,“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

歸德軍本稱宣武軍,於唐朝建中二年(781年)置,治所在宋州,即今河南商丘睢陽區。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宣武軍改稱為歸德軍,治所未變。

後周時期,初稱宣武軍,後仍稱歸德軍。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恭帝柴宗訓即位,秋七月,以趙匡胤歸德軍節度。《舊五代史·恭帝紀》對此直書,“以今上(宋太祖)為宋州節度使,依前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進封開國侯”。


這當然是新帝上位、大封功臣、以示皇恩之舉。然趙大在此次受封中的排名其實並不靠前,與他同時進封的還有如下十三人:

1、王仁鎬,襄州節度使,進封開國公;

2、袁彥,陝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傅;

3、李繼勳,邢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傅;

4、陳思讓,滄州節度使;

5、韓令坤,陳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尉;

6、高懷德,夔州節度使,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檢校太保;

7、張令鐸,遂州節度使,充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太保;

8、李重進,淮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

9、向拱,河南尹,充西京留守,加檢校太師,兼侍中;

10、韓通,鄆州節度使,依前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調整之前,本為宋州節度使);

11、張永德,許州節度使,進封開國公;

12、趙匡胤;

13、慕容延釗,澶州節度使,檢校太傅,依前殿前副都點檢,進封開國伯;

14、石守信,滑州節度使、檢校太保,依前殿前都指揮使。

按傳統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趙大的“開國侯”排在王仁鎬、張永德之後;

按“檢校”二字後所加虛職,太尉更是排在太師、太傅、太保及所謂“三公”之後;最簡單的,按排名來說,他也排在了第12位。由此可見,趙大在陳橋驛兵變之前,在帝國重臣中的真實排名。


然而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往往應運而生,誰能想到偏偏是如此人物,終結了後周,終結了五代亂世,於朱溫篡唐之後又54年,建立了又一個我們與有榮焉的大宋!

趙大統一天下之難,當然在隋文帝之上;而得國之易,卻僅在司馬炎“帶劍入內”之下。

顯德七年(960年)春,北漢勾結契丹入寇(未經證實的消息),朝廷令趙匡胤領軍出征,當晚大軍停駐離開封二十公里之外的陳橋驛(瞅這行軍速度,大概是單車兩小時左右的路程,約等於北京西站到故宮一個來回),然後就是全世界都知道的黃袍加身了!

此次新君出世,惟一的星象只是,其時“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而已,這與正常的王朝當興時至少五六個人瑞相比,簡直不要太寒磣。



王事情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特別奇怪,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回答一下,如果大家支持我的觀點,麻煩你們在下方為我點一個贊。

為什麼宋朝姓趙而國名是宋?其實這個國名是什麼並不管姓什麼,例如唐朝李淵姓李,而國名卻是唐,還有後面的明朝,開國皇帝是朱元璋,但是國名確實明,因為他想給百姓一個光明的天下。還有明朝之後的清朝,都是這樣的例子。國名這裡面其實很有學問,一般都是代表開國皇帝的思想。

以上便是我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