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西娃人住上了大別墅

青海新聞網訊 “水草肥美的草原呦,又大又寬一望無際;為了和平和幸福,大家舉杯盡情相敘。”10月27日,悠揚的蒙古長調在109國道旁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哈西娃村飄蕩,為什麼今天大家都唱著歡樂的歌?因為41戶123名哈西娃人全部搬進了村裡投資3000萬元修建的別墅。

早上六時天還沒亮,哈西娃的村民們就在準備今天的喬遷儀式,宰羊、煮肉、熬奶茶、佈置場地,大家一直忙到了中午。正午一過,全村人都身著蒙古族的節日盛裝,聚集在了廣場上,87歲的賽布騰是村裡最年長的老人,雖然腿腳不便,但也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了現場。

“我們哈西娃人過去在草原上放牧,那時的日子多艱苦啊,我怎麼都想不到,如今居然能搬進這麼漂亮的別墅,這都要感謝我們的黨和政府、感謝我們的村‘兩委’班子!”賽布騰老人邊說邊舉起了大拇指:“現在的生活真是頂呱呱!”

今天的喬遷儀式,已經讓哈西娃村黨支部書記溫國忠期盼多年。“2010年,我前往華西村當面聆聽了吳仁寶老書記的教誨,當時我在‘中國第一村——華西村’的廣場上下定決心,打造‘高原第一村’。”

回村以後,溫國忠就定下了由村集體為全村41戶修建別墅的目標。溫國忠還清楚地記得,自己曾不止一次講過:“我的奮鬥目標就是讓哈西娃村人人都能開上車、住上樓。”這句看似簡單,卻又沉甸甸的諾言在今天終於實現了。

領鑰匙、搬新房,村民吳義走進敞亮的新居,不禁面露喜色:“這套168平方米的二層別墅,包括裡面的電視機、電視櫃、茶几、沙發還有大床我們都沒花一分錢,不僅如此,未來的水、電、暖也都是免費的。”

但從吳義的兒子孫斌記事起,他的童年就是在蒙古包裡度過的。“那會印象最深的事,就是牽著駱駝和父母四處撿柴火,有時候甚至要撿四五個小時才能撿夠當天的木柴,可晚上一熄火,全家人又凍得瑟瑟發抖。”

小小的蒙古包,一度是吳義一家三口遊牧生活的圓心,多少年裡也是哈西娃人在草原上唯一的避風港。1998年,吳義家在羊圈旁蓋起了兩間草泥房,這在當時還是條件較好的家庭才能住上的房子。吳義回憶說:“草泥房住著雖然稍微暖和了一些,但地面還是坑坑窪窪的,牆面常年風吹雨淋出現裂縫,感覺房子隨時都會塌了。”

轉機發生在2008年,村黨支部書記溫國忠帶著吳義在內的17名黨員在冬季牧場烏龍溝經過三天兩夜的討論,統一了黨員們的思想,確定了村裡生態畜牧業和枸杞農副業的發展模式。

但村民們還是有憂慮:“都去種枸杞了,家裡的牛羊誰來管?”於是哈西娃的黨員們先行先試,成立哈西娃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將自家的牛羊作價折股,集中由部分牧戶放牧,剩餘的勞動力全部去種植枸杞,吳義家第一年就靠著種枸杞增收了8萬元。

如今,吳義將自家的枸杞地全部承包出去,一家三口專心為合作社集中放牧。就在去年,他們憑著幾年裡攢下的20萬元收入,又在草泥房旁修建了一排現澆房。吳義說:“現在房裡鋪的是地磚,冬天屋裡燒的是暖氣,居住條件以前跟現在根本沒法比。”

十年裡,一個家庭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村子也實現了無比華麗的轉身。哈西娃村的人均收入從不足2000元,達到了2017年的3.98萬元,村集體經濟也從負債2萬元達到了35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多了,村民們得到的實惠也更多了,如今村裡為全村繳納養老醫療保險,還為60歲以上的村民每年發放6000元的補助,本村在外就讀的大學生每年還可得到4000元的補助。

讓哈西娃人都住上別墅,只是溫國忠的一個“小目標”,他對村子的未來仍然信心滿滿,在他的規劃裡,柴達木黃牛養殖、冷水泉礦泉水、枸杞產品深加工和特色旅遊等項目都將變成哈西娃人的“搖錢樹”,在喬遷新居後,哈西娃村又站在了新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