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今天我們來挖一挖螺絲的歷史。別小看一枚小小的螺絲釘不起眼,學問可大著呢!它算是人類一個偉大發明之一。

話說對於螺絲,有多少人是這樣被啟蒙的: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螺絲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業必需品,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小到手錶和眼鏡、大到火車和輪船、航天飛機,就連咱們中國製造的名片:動車,螺絲更是有著重大地位。(有文說中國動車再牛,螺絲也只能進口,此處不表達意見)無一缺它。螺絲是千百年來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共同發明,按照應用領域來看,它是人類的第一大發明。

如今,許多東西都要用螺絲釘固定在一起。環視一下家裡,眼睛所看到的各種東西—從傢俱到食品加工器,都是用螺絲釘連接在一起的。螺旋物在2000多年前就發明出來了,但用於固定東西還不到500年。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第一個描述螺旋物的人是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約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螺旋是一個裝在木製圓筒裡的巨大螺旋狀物,用來把水從一個水平面提升到另一個水平面,對田地進行灌溉。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它的真正發明者可能並非阿基米德本人。或許他只是描述了某個已經存在的東西。說不定是古代埃及的能工巧匠們設計了它,以用一尼羅河兩岸的灌溉。

阿基米德螺旋物在整個古代社會都用來提水,沒有一個人考慮過將它改為一種固定用件。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中世紀時,木匠們使用木釘或金屬釘子來把傢俱和木結構的建築物連接起來。16世紀時,制釘工人開始生產帶螺旋線的釘子,這些釘子能夠更牢固地連接東西。那是從這類釘子到螺絲釘所跨出的一小步。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阿基米德螺旋物被廣泛地用於提水。例如,古羅馬人用它給礦井排水。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18世紀末, 螺絲釘作為固定用件已相當普及,因為那時已找到了一種廉價的生產方法。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螺絲起子(旋鑿)在1780年左右出現於倫敦。木匠們發現用螺絲起子旋緊螺釘比用榔頭敲擊,能把東西固定得更好,尤其遇上細紋螺絲釘時更是這樣。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公元1550年前後,歐洲最早出現作為扣件的金屬螺帽和螺栓,都是在簡陋的木製車床上用手工製成的。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1797年,莫茲利在倫敦發明全金屬製造的精密螺絲車床。次年,威爾金遜在美國製成一種螺帽和螺栓製造機。這兩種機器都能產生通用的螺帽和螺栓。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1936年,亨利·M·飛利浦為十字槽釘頭的螺絲釘申請了專利,這標誌著螺絲釘根據地術有了重大進展。與傳統的一字槽釘頭螺釘不同,十字槽頭螺釘的十字槽釘頭螺釘頭的邊緣。這種設計使螺絲刀自動居中,不易滑脫,因此深受歡迎。 通用的螺帽和螺栓可把金屬件連接在一起,因此,到了19世紀,製造機器建造房屋的木材,已可用金屬的螺栓和螺帽代替。

螺絲雖小,學問可大

螺絲在中國的生產、運用歷史很短,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工業大規模發展才有能力自主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