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地學環境釋義

人居地學環境釋義

1. 人類聚居生活的環境就是地學環境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整個地球就是全人類共享的生活聚居環境——人居地學環境。地球上適宜人類生存、生活的環境主要是在地球表層,即以地球表層系統的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為基本生存環境。人類誕生以後,在長期與自然環境磨合的過程裡,使人類逐漸融入到四大圈層之中,從而演化出人類圈。適宜人類生存的地球表層就是人類圈,人類圈是構成人居地學環境的主體。

人居地學環境釋義

人類融入四大圈層中:山城重慶

人居地學環境釋義

人類融入四大圈層中:海濱城市青島

2. 人類對地球的依賴

人類是地球演化的產物。在漫長的歲月裡,人類從被動適應地球環境到逐漸習慣於地球環境,完全是依賴於地球表層的各種地形地貌環境和相應的自然資源,繁衍生息,不斷進化。在這期間,人類也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奮鬥和艱辛的勞動,不斷髮展壯大並不斷成熟。人類生活在地球的表層,這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和人類的基本生活需求“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可以說,離開地球,也就沒有人類。

天體的運行,氣候的變化,人居環境的開發、建設和地球資源的利用,對人類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這種“開發、建設、利用”,隨時隨地都在影響著地球與人類的關係。

3. 擇地而居——選擇適宜人類生活的地學環境

人類的祖先在尋找食物、開採資源和選擇安全聚居地等生存條件與環境的過程中,經歷了長時期的不斷遷徙。在這種長期遊牧和遷徙的生活與勞動中,使他們切身感受到勞苦、艱辛和不安全感。他們逐漸認識到需要“擇地而居”——開始注意選擇適宜人類生活、生存的自然環境定居下來。這主要包括:氣候特徵(少或沒有極端氣候)、水源充足、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等適宜生存聚居的條件與環境。他們在這裡生活、勞動,並逐漸形成聚居地。

早期人類的生活和聚居完全依賴自然地理環境,包括空氣、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作為聚居地多選擇有茂密山林的丘陵地帶,選擇河流階地,有天然洞穴的地學環境等。這個適宜於人居的地學環境既要方便獲取食物,如採集果實,捕獵野獸,還要便於取水,便於防禦,有一定的安全性,要能夠滿足人類生活的需求,這是人類選擇聚居環境所要考慮的。

人居地學環境釋義

夏代安邑、帝丘附近方國與聚落分佈

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他們和生活環境的關係。動物的生活完全受外界環境的支配,它們用自己的身體來適應自然環境。而人類是在適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改造自然環境,建設適宜於人類生活地學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