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有些人“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探秘魅力重慶之美


李鴻章在近代史上是非常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忍辱負重簽定包括《辛丑條約》在內的幾十個不平等條約,實際上他是在替清王朝背鍋。也有人說他就左宗棠帶著棺材收復新疆全境的情況下,李鴻章還力主張割讓伊寧地區,是個漢奸和賣國賊。

至於李鴻章是忠是奸,本人才疏學淺,不敢妄論。但對李中堂富可敵國還是比較感興趣的:

李鴻章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就暗示部下搶劫掠奪錢財,大發戰爭財。李鴻章成為封疆大吏後,利用手中職權更加痴迷聚斂家財,李鴻章主持興辦系列洋務企業時又藉機大肆斂財。1897年底,沙俄租借大連、旅順,李中堂收中介費50萬兩銀子(差不多相當於現在一個億)。

人稱“宰相合肥天下瘦”。 李鴻章死後,到底留下了多少財產?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西學東漸記》估計,約合白銀四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年財政收入的近二分之一。

李鴻章主要把財產分給了三個兒子。1904年4月,李鴻章直系子孫留有一份《分家合同》,如今在合肥大興集李鴻章享堂的陳列欄展出:

1、莊田12塊、墳田1塊、堰堤1道,安徽桐城縣城內產業4處,另加省城安慶房地產14處,均留作李鴻章髮妻周氏祠堂開銷之用。由李經方經管。

2、合肥縣撮城莊田1處留作祭祀葬於該處之李鴻章兩妾及李經方髮妻開銷之用,由李經方掌管。

3、合肥縣莊田兩處為李經述之祭田(他葬在其中1處),由李經述之子李國傑經營。

4、合肥縣田產兩處,莊田3處,墓地1處,留與經邁為其歿後之祭田及墓地,由李經邁本人掌管。

5、李鴻章在合肥縣、巢縣、六安州、霍山縣之其餘田產及其在廬州府、巢縣、柘皂村、六安州及霍山縣之房產,均為李鴻章祭田及恆產。上述田產房產永不分割、抵押或出售,其歲人用於祭祀和維修廬州府城祠堂之外,所餘部分用於擴置房地產。由李國傑經管。

6、合同簽訂之日起10年後,若李鴻章祭田及恆產歲人逾2萬擔,除上述開銷外,所有盈餘部分由三位繼承人平分,本規定永不變更。

7、合肥縣東鄉李文安之墓地及祭田繼續保留,不得分割、抵押或出售。

8上海一價值4萬5千兩白銀之中西合式房產出售,其中2萬兩用於上海李氏祠堂之開銷,其餘2萬5千兩用於在上海外國租界買地建屋,該幢房屋為三位繼承人之公有居處,歸三人共同擁有、共同管理。

9、江蘇揚州府一當鋪之收入用於省城江寧李鴻章祠堂之開銷。

10、分別位於江寧(南京)、揚州之兩處房產出售,賣房所得用於擴建上海之公有居處。

11、根據李鴻章生前指示,江寧學館分與孫子李國傑作宅邸,揚州一處房產分與李經邁作宅邸。

在李鴻章的庇護下,李氏六兄弟,僅在家鄉合肥,“每人平均有十萬畝”土地,“其在外縣更無論矣”。李鴻章本人所置田產,每年可收租五萬石。有人稱,李氏六兄弟,“一、二、四房,約皆數百萬,而不得其詳”,分家時“析為五,每房見銀三十五萬兩,田產典鋪在外。六房早卒,遺寡妻幼子,兄弟五人,合銀二百萬兩與之,而五房極富,家中田園、典當、錢莊值數萬元不算,就蕪湖而論,為長江一大市鎮,與漢口、九江、鎮江相埒,其街長十里,市鋪十之七八皆五房創造,貿易則十居四五。合六房之富,幾可敵國”。

這裡僅是李家在安徽老家的公產部分,在外置的私產並不在內,而私產所置如上海、天津、青島的洋房,各大公司的股票,外國銀行的存款,更是不計其數。

現在李鴻章家族有多人現居海外,都是億萬富翁。

本人才疏學淺,不知如何評價李中堂。


美麗青春您真痘


李鴻章本身在近代史上就是非常有爭議的人,包括辛丑條約在內的不平等條約都是他主導簽訂的,這是很多人壞印象的開始。

不過,在對李鴻章瞭解越來越多,尤其是將自己設身於晚清場景中後,悅史君認為,這就是很多人改變的原因。

李鴻章讀書很厲害,秀才、舉人、進士接連拿下,是一個典型的學霸,還拜了個好老師曾國藩。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曾國藩創立湘軍作戰,李鴻章也在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回安徽辦團練,六年後到曾國藩身邊做事,最終開創淮軍。

李鴻章的淮軍得到曾國藩的支持,主要在上海作戰,並且與洋人合作,也對他以後的外交工作打造基礎。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攻破後,李鴻章被封伯爵,曾國藩主動裁撤湘軍,李鴻章則留下淮軍,繼續平定捻軍。

李鴻章在軍事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他也意識到國力不足,積極推動洋務運動,造武器也辦企業。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因天津教案退出,李鴻章開始全部介入外交事務,成為外國人最喜歡打交道的中國人,簽訂了幾十個不平等條約,但李鴻章本身並不願意,實際上他是在替清王朝背鍋。

李鴻章力主建立北洋海軍,剛開始確實很厲害,但幾次作戰都不順利,最後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李鴻章聯合多個東南督撫,不接受慈禧太后要求與外國人作戰的詔令,保住了東南省份的安全。

……

可以說,李鴻章的一生,並不是一個臉譜化的形象,他幹了很多大事,極力維護他代表的清王朝,雖然他有自己的私心,還在各種事務中積累了鉅額財富,但他確實是那個年代不可或缺的一個人物,成為舉國上下的希望。

這一點,悅史君認為,才是我們重新認識李鴻章的意義。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李鴻章其人如何,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別人是怎麼評價他的!

毛澤東:舟大而水淺也。

意思是:李鴻章有大才,可惜啊,當時的時代背景讓他無法施展,正所謂生不逢時。

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曾國藩: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評價李鴻章:“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伊藤博文曾經和李鴻章說: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乾的一定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乾的比你好。

日本人的評價: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國總統格蘭特:當世四大偉人之首。那個時代被稱為四大偉人的另外三個是:德國宰相俾斯麥;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

西方人對李鴻章的的評價:“東方的俾斯麥”。

在德國,俾斯麥接見了李鴻章;

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給他頒發伯爵勳章;

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夫人將總統的名貴手杖贈給李鴻章;

美國人對李鴻章的評價: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鴻章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

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西報有論者曰: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其言雖稍過,然亦近之。不見乎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劉公島降艦之役,當事者致書日軍,求放還廣丙一船,書中謂此艦系屬廣東,此次戰役,與廣東無涉云云。各國聞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語實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與李鴻章一人戰也。以一人而戰一國,合肥合肥,雖敗亦豪哉!中國俗儒罵李鴻章為秦檜者最多焉。

法越中日兩役間,此論極盛矣。出於市井野人之口,猶可言也,士君子而為此言,吾無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鴻章之敗績,既已屢見不一見矣。後此內憂外患之風潮,將有甚於李鴻章時代數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鴻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復睹焉。念中國之前途,不禁毛髮慄起,而未知其所終極也。


我在這裡列舉了一些中國名人是怎麼看待李鴻章的,也列舉了國外人民以及政治家是如何看待李鴻章的,同時我也看了一些網友在那裡謾罵李鴻章是賣國賊。

這樣的人你是沒法跟他們講道理的,100多年前和他們說不清,2018年的今天他們依然聽不懂。好在,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希望他們要麼以後能多讀點書,然後要麼開竅,要麼死掉。

李鴻章晚年簽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歷史的情況究竟如何,有心的百度裡面搜一下就知道了。我在此不多做敘述。

最後說一句我自己心裡的話吧:李中堂,這麼多年都誤會您了。


陳正有話說


這個問題問得好,“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李鴻章是誰?不就是鎮壓天太平天國起義的劊子手嗎?不就是光會簽訂賣國條約的老頭嗎?不就是那個搞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嗎?到底如何,我們接著往下看。


李鴻章:一個爭議很大的歷史人物

李鴻章的生平不用我細說,晚清忠臣。生於1823年,卒於1901年。創建了淮軍和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鎮壓過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參加了甲午中日戰爭。各種條約的簽訂工作。至今仍然頂著賣國賊的帽子。

現今對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有說他對外妥協,不敢跟外國人硬剛。說他辦洋務運動,肥了自己,而瘦了天下。自己賺得個盆滿缽滿。“宰相合肥天下瘦”由此而來。這些都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也有人說他是晚清較為出色的政治家。使大清朝第一次有了近代外交的雛形。在各種條約中,堅守底線,極力斡旋,讓清政府的損失降到最小。開創的洋務運動更是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很大貢獻和價值。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在大背景之下

很多時候,很多人和事並不是非給即白的,會有一些灰色地帶。很多人為了黑李鴻章而黑,有的也會因為過分誇讚李鴻章。因為自己對一些歷史資料的瞭解和對歷史人物憎惡,來評價某一個歷史人物。

總得來說李鴻章的一生仍然是:功大於過!

為什麼這麼說?

人的複雜性註定了人的不同行為和多面性。

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也許在暗地裡也偷過別人家的苞米。對吧。

說回正題,我們看李鴻章的活動對歷史的影響是怎樣的。

說他對新疆妥協,目光短淺,不保護領土完整。這個確實是這樣。但想想在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外面有西方各國虎視眈眈,家裡又有各種起義不斷的情況下,清政府的每一次對外活動基本上都是失敗的,為什麼?因為你落後,落後就要捱打。這也是就是說無論內部情況怎麼反應,外部自然會欺負你。佔你的土地。這是一個人改變不了的。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經過了多年的捱打期,我們才有了發展期。這跟體制有很大關係。

說宰相合肥天下瘦,他確實在辦洋務運動中得到很多財富。但這個對當時歷史有多大影響?

但他的洋務運動就不同了,洋務運動確實是失敗了,但經過這次運動,使得這個古老的帝國願意睜開眼去看世界了。願意從天朝上國的虛幻夢境中走出來。承認自己的不足。開始步履瞞珊的去學習,去追趕。而且加上當時有很多朝中的頑固派勢力的阻撓。那些頑固派在當時的話語權也很強大。即便如此,還是轟轟烈烈幹起來了。足見其難能可貴。

坦白講,搞得不算好,一步一個趔趄,而且還摔倒了。但向前走的幾步,讓中國開啟近代化時期。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辦現代教育,訓練現代陸軍。創建近現代的外交。對歷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也是他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他屬於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跟朝堂上動不動我天朝上國要跟洋人開戰那些不同,他訪遍西方各國。運用較為高明的政治手腕,讓當時積貧積弱的華夏儘可能少遭損失。



引用一個政治書上的觀點:

社會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判,主要是以他所做的貢獻為標準,看他的行動是不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否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勞動和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他人做出貢獻。這是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普遍標準。

故而“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李鴻章不僅是鎮壓天太平天國起義的劊子手,也不僅僅是光會簽訂賣國條約的老頭,他還是那個搞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推動了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做出了他的貢獻



小王看歷史啊


李鴻章是近代史上爭議很大的一個人,恨他的人說他是“賣國賊”,畢竟他和外國人,簽訂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比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捧他的人,說他為大清鞠躬盡瘁,奉獻了自己一生,是大清帝國最為忠貞不二的模範臣子。為什麼會有這麼極端的評價呢?

我想若是要了解李鴻,就必須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若是我們不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中,去看待李鴻章,他確實是賣國賊呀。

但是,事情的發生總有兩面性。

我們不能單單看他簽訂了賣國條約,就把他當做賣國賊來看。我們還要看他為何要簽訂這些條約?

要知道李鴻章不是大清的主人,他僅僅是大清的一個臣子。大清帝國是愛新覺羅家的,要說簽訂條約,也只有當時當政的慈禧和光緒兩個人來簽訂。幹他李鴻章什麼事?

可是,愛新覺羅家族,他們不願意揹負這種罵名。再加上他們位高權重。這種事只能找一個人來頂替,也就是替他們背鍋。

正好李鴻章有威望,國外的使者也都認可他,是個合適的人選。

所以當時已經七十多歲的李鴻章,不得不站在風口浪尖上,把這一切本不該他揹負的東西,獨自承受了下來。

說實話那時候即使李鴻章不幹了,清朝拿他也沒有辦法。

但是,他不去誰又能替的了他呢?畢竟去和外國人談判,能少賠一些,就儘量少賠一些了。

所以,他明知去了會揹負賣國的罪名,也依然決然地前往了。

《馬關條約》簽訂的時候,李鴻章前去日本談判。因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了,日本讓大清賠償各種費用加起來共3億兩白銀。

這個數目大清那裡拿的出呀,李鴻章不從,和日軍周旋。談判進行了好長時間,也沒有結果。李鴻章讓少賠一點,最多賠他們2億兩白銀,日本是一步都不讓。

為了促使李鴻章儘快簽字,日本開始動用武力嚇唬李鴻章,讓他儘快做出決定,否則,戰場上刀槍說話。

那時候大清的軍隊,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所以,戰爭肯定是不能再次發生了。畢竟一旦發生戰爭,最倒黴的就是百姓了。

李鴻章還是在想辦法,一件事情的出現,讓談判有了轉機。日本右翼分子,想繼續挑起中日之間的戰爭,他們要射殺李鴻章。

日本右翼分子射出的子彈,正好打在了李鴻章的臉上。李鴻章並沒有死,他挨槍子的那一刻,已經意識到,自己掌握了談判的籌碼。

李鴻章作為大清的使者,在日本遭受到了日本人的射殺。這件事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為了不至於背上國際輿論。日本人趕緊答應了李鴻章提出的,讓大清賠償2億兩白銀的條件。也就是說李鴻章臉上的那顆子彈,價值一億兩白銀。

《辛丑條約》簽訂的時候,李鴻章馬上就邁入到棺材之中去了。他知道無論是誰籤這個字,都會背上賣國的罪名的。

所以,最終還是他籤的字。他在簽字的時候說,你們還年輕,這個千古罵名就有我來揹負吧。

簽了《辛丑條約》之後,沒多久李鴻章就吐血而亡了。這就是為何大家罵他是賣國賊,也是他為何要簽字“賣國”的原因。

我想這也正是題目中所說的“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的緣由吧。


史學達人


這大約是一套題目,包括但不限於李鴻章,能在網上找到的大約有這些:


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年少不識陳獨秀,如今方知真名士


年少不識桃園情,讀懂方羨劉關張


年少不懂劉玄德,讀懂已是中年人


年少不懂李清照,讀懂已是傷心人


年少不懂高曉松,讀懂已然不年少


年少不懂蒼井空,讀懂身體被掏空


諸如此類的題目,大約能套歷史上和現實中的每個人物,大概的寫作套路是年少時讀到某個人的故事,覺得他做的那些事,莫名其妙不可理喻,到了自己年齒漸長,再讀這人的故事,才覺得這人真不容易,這人真偉大。


然後被感動莫名。這種感悟或者叫做成長,或者叫做矯情。

說到長大方知真中堂這事兒,很多人喜歡引用梁啟超評論李鴻章的一句話: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這好像是正面評論李鴻章,還有點悲憫李鴻章的遭遇,這是梁啟超在《李鴻章傳》的緒論裡的一句話,但是緒論可不止這一句話,而是一片很大的文章,梁對李鴻章的評論好話很少,他說:


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為非常之英雄者。


梁啟超說李鴻章雖然像霍光一樣不學無術,但是李鴻章卻沒有霍光的魄力,有人拿李鴻章比諸葛亮,諸葛亮死的時候只有八百株桑林,李鴻章卻以富豪聞於天下,梁啟超評論說和諸葛亮相比,李鴻章何如也。


李鴻章還有個稱號號稱東方俾斯麥,梁啟超同樣撇撇嘴,說李鴻章哪兒比得了俾斯麥呢:李鴻章何足以望俾斯麥。

俾斯麥在普奧戰爭大敗奧地利帝國,普法戰爭中又打敗了法國,李鴻章在對內的戰爭中戰敗取得勝利,不過一到對外戰爭那就是節節敗退。


俾斯麥把德國整成了一個聯邦大國,李鴻章的大清逐漸淪為二等國家,在外交上俾斯麥合縱連橫,確立了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中堂被俄國玩弄於鼓掌,除了撈錢手段,李鴻章照著俾斯麥好像還真差著級數呢。


大約有人覺得李鴻章這個大清裱糊匠不容易,讓一個四面漏風的房子在寒風中不倒塌,但是李中堂這位裱糊匠在極力維護這棟房子的時候,還會抽空從房子裡順走值錢的傢俱,放到自己裝修一新的小房子裡。


宰相合肥天下瘦啊。

一些人忽略了李鴻章的貪婪和短視,他們可以對守著一屋子錢吃著雜醬麵的趙德漢們恨之入骨,但是對把大清國土賣給列強的李鴻章同情憐憫,覺得自己讀懂了李鴻章的不易。


真的讀懂了嗎?李鴻章真的不易嗎?


誰知道呢。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深有感觸,真的是深有感觸,不光是李鴻章,很多歷史人物都是如此,並不是時代的侷限,而是伴隨著心理年齡的成長,伴隨著理想與現實巨大落差的痛擊,我們苦澀地明白——人生在世,有那麼多身不由己,有那麼多力不從心,原來自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崇高偉大,我們之所以能夠站在道德制高點嬉笑怒罵,並不是我們就具有了魯迅的才華,而是我們自己不瞭解那些被我們瞧不起的閏土們,不瞭解他們背後的無奈和辛酸……



於是,男人們往往隨著成長,越來越包容,越來越理解,所謂的年少輕狂,不過是未經滄桑……

小的時候,總是天真地以為,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忠奸不兩立,非黑即白。痛恨那些為滿清政權服務的漢人士大夫,痛恨李鴻章這個在賣國條約上簽字的人,


嘲笑其“避戰保船”的愚蠢,鄙夷這個所謂“大清帝國的糊裱匠”。

後來逐漸瞭解到一個更完整的李鴻章,瞭解到一個更加真實詳細的晚清背景,我也逐漸理解了那種痛苦的抉擇,那種無奈的屈辱,那種社會環境下目光的侷限。

每個人物的性格都離不開其成長的社會環境,李鴻章畢竟是舊士大夫階層,是傳統儒學束縛下的官員,就像其老師曾國藩一樣,有些東西即便他逐漸已經看透,但他也缺乏去變革去實踐的勇氣,舊中國的覺醒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李鴻章能夠成為洋務運動的積極開拓者足以證明其基本的政治目光。



或許就像曾國藩晚年所感悟到的那樣,大清儘管已然腐朽不堪,但再破舊好歹也是一個完整的小窩,過於激進的政治活動有可能立竿見影嗎,內戰到頭來不還是便宜了那些隔岸觀火的列強。沒有社會上成熟的思想文化的變革,也就不會有對國恥痛徹的領悟,即便有一位目光超前的英雄,其振臂一呼呼籲革命的口號下,以當時中國人的麻木不仁有幾人有為國運而不惜斷頭流血的勇氣?人血饅頭的例子還少嗎?


於是,我們漸漸學會了尊重當時的社會背景,尊重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體諒那些曾經不屑一顧的人物,我們會在心底反問——“如果當時我是李鴻章,我就一定能比他做得更好嗎,我能夠用後人總結的經驗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實踐所謂的理想嗎?

儘管李鴻章在我心目中依舊不算高大,但如今我再也不會認為其是“賣國賊”,我知道真正的李中堂也只是一位有著拳拳報國之心,因為渴望給國家更多的和平發展時間而某些時候太過軟弱的老人,其愛國之情不比任何鍵盤俠差,可惜時代潮流面前,太多人只能暗暗感慨一句迴天無力,只有從社會底層起由下至上共同覺醒,共同發奮圖強,才能扭轉屈辱命運的轉盤,可惜,這種全民族的共同覺醒由於清王朝的愚民所以需要不短的時間才能爆發出來。


大唐安西節度使


雖然沒有人邀請!但是想說幾句!

我們所學的歷史,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通過歷史書我們可以學習道理,可千萬不要說能夠找尋真相!別的歷史名人不說,單看李鴻章處在的年代!正是我們轟轟烈烈的近代史開端,最為變革的那個時期!

什麼是內憂外患?!碰上一個能和十一國同時宣戰的主子,也見過席捲清朝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運動!一邊是兩千多年的腐朽封建舊制,一邊是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加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共和制度。國民麻木不仁,思想閉塞、土地兼併嚴重,八旗兵勇不會騎馬、吸食鴉片,上下沉靡一氣。

我想不道有誰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替換李鴻章。我們不能拿一個理想中的聖人標準來要求一個面臨現實生活中種種困難具體的個人吧!在那個封建王朝能夠提倡洋務運動,組建北洋水師,興辦實業、遊歷西方學習先進制度!與各列強斡旋!說真心話夠可以了!

天底下最難的就是自我革命了!其實洋務運動搞的還算有模有樣,如果一直髮展下去沒準中國也能邁向類似英日的君主立憲。可惜對賭國運我們敗了!這才引起新興資產階級的崛起!不然辛亥革命還不知道何時能成功?要知道,辛亥革命爆發後!仍有一半的省份是支持溥儀的,說明那時大多數人們還對民主共和是個什麼,還是搞不清楚的。

同時代的日本明治維新後,一舉打敗兩大國、一個是大清帝國、一個是沙皇俄國。這倆都是老牌的大帝國,相比較彈丸之地的日本。國土狹小,封閉落後,而且同是亞洲黃種人,只是一次明治維新,居然能夠打敗兩大老牌帝國以及種族論。怎能不對處在同時代的人們引起巨大震撼!

在今天看來,李鴻章已經盡心盡力了!做實事的人不會整天喊口號,也不會計較世俗之見的!談判桌上的政治,沒有槍炮的支持,能談的雙方滿意?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當然籤賣國條約、喪權辱國!但是有幾個人有資格罵他,他是大清帝國的中堂,他憑藉一己之力扶持著這個沉重腐爛的大清帝國!

我們的課本沒寫蘇俄剛成立之時,為了能過讓新生政權存活,保存紅色種子。與納粹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合約》,你能說列寧是賣國賊嗎?

所以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偉人都是三七開!希望我們從歷史當中找尋道理,而不是用今人之眼光武斷的評判古人!


zhaozilong3


我從兩方面回答:

1.為什麼大多數人年少不識李鴻章

我接觸近代史是從初中一年級開始的,所瞭解的歷史知識都是從課本上來的。對老李的瞭解也是從初中開始的。

1895年甲午中日海戰清政府戰敗,與日本締結城下之盟,老李東渡日本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1901年義和團爆發,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同洋人鬥爭,慈禧像八國列強宣戰,戰敗後由慶親王奕誆和老李再次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一次次賠款一次次的割讓土地合同上都是老李的名字,雖然清政府法定代表人不是李鴻章,但其是清廷的委託人,所以背上了賣國賊的頭銜,在當時也遭到了憤青的唾罵

2.為什麼長大方知李中堂

對於歷史要以客觀的態度去看待,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國家狀況等多方面去考慮。李鴻章一生豐功偉績從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到創辦洋務,創辦北洋水師

1895年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全權委託李鴻章處理停戰協議,李中堂跟光緒要了清朝的賠償的底線後東渡日本。老李頭本著只賠款不割地的原則,積極與伊藤博文周旋,互相砍價又互不讓步,後來因為老李在日本遭到激進分子的刺殺中了一槍,日本理虧在經濟方面做了讓步。由於日本在中國還沒停火,清兵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光緒發電李鴻章。東三省危急,中華危急。最後不得已老李簽了字。

要說甲午的失敗,難咎其責的是慈禧光緒孃兒倆,慈禧過生日挪用軍費,光緒錯誤指揮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把責任都推給了李鴻章,取消北洋海軍,罷免了其北洋大臣職位,辛丑條約簽訂時慈禧西逃,派奕誆為議和大臣李鴻章輔助其工作。李又拿出其與列強砍價兒精神,經過幾日周旋與各國簽訂了辛丑條約。當奕誆要簽字時,老李對奕誆含情脈脈的說,王爺還年輕,以後的路還長,這鍋我背。所以李鴻章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正所謂我不背鍋誰背鍋

梁啟超曾經找過李鴻章,讓李鴻章擁兩廣自立然後揮師北上,建立一個君主立憲國家。被李一口回絕,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事。






乾造價的


最近關於李鴻章的問答有點多。有人說他是清廷骨幹、民族脊樑,有人說他是漢奸、走狗、賣國賊。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來看待這樣一位爭議頗大的清朝議和大臣呢?五點如下:

(1)面對列強入侵、八國聯軍進中國、火燒圓明園、慈禧老佛爺出逃,李鴻章被臨危受命為議和大臣。

(2)來看一下當時李鴻章的談判背景。清政府經過長期的閉關鎖國,導致與外界信息閉塞。當英國商人的火輪船向清廷開來的時候,慈禧太后竟說了這樣的話:“他們的船看不到船槳,莫非是用牛在岸邊拉著?”

(3)當時清政府的武器仍然以長矛、弓箭為主,而西方列強用的是洋槍、火炮、巨輪。

(4)李鴻章看到列強戰備太先進,於是提出“以夷制夷”主張,上報朝廷發起洋務運動。

(5)李鴻章作為議和大臣,一方面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一方面強硬的耍嘴仗,表現出臨畏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

結尾語:

富家易當,窮日子難過。何況還不是一個小家,而面對的是一個國家呢?當一切都很落後,當面對強者只有招架之力沒有還手之功,甚至招架之力都沒有的情況下,換位思考:你我是李鴻章該怎麼做?能怎麼做?

別的我不知道,面對千瘡百孔、滿目凋零,我深信李鴻章在列強面前沒有退縮,他也不會退縮。有人會說:他怎麼不勇敢的跳出來,對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大聲喊“不”呢?難道他怕死?我想說:死很容易,有時候活著更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