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國在解體後,為何阿拉伯人再也發展不出以前的盛況呢?

jianfeng_fm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和今天的阿拉伯世界是一樣的。

阿拉伯帝國之所以解體以後,就無法再重現輝煌,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複雜的民族問題

阿拉伯人其實並不多,而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有4000萬人,其他大部分都是其他民族。

比如波斯人、埃及人、柏柏爾人、突厥人、阿富汗人、印度人等等。

這些民族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並不會因為征服而徹底改變。

就比如波斯人,也就是今天的伊朗人,直到今天還傳承波斯文明,和阿拉伯人有著明顯的區別。

民族問題複雜,決定了帝國很容易分裂。

第二,複雜的宗教問題

一是非伊斯蘭教的問題。

在阿拉伯帝國控制區,仍然存在大量異教徒。和普通人想象的不同,阿拉伯帝國並非強制所有人都信仰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帝國向非伊斯蘭教徒徵收的賦稅,要比向穆斯林徵收高的多。如果人民大量皈依伊斯蘭教,則意味著阿拉伯帝國的財政收入將大大降低。

包括拜火教、基督教、猶太教還有印度教等大量異教徒存在於阿拉伯帝國內,必要時候他們就會脫離帝國。

即便是同屬伊斯蘭教,還有這複雜的教派問題甚至戰爭,什葉派、遜尼派、阿拔斯派等等都和其他派別發生過持久慘烈的大戰。

因為教派之間的戰爭帝國很快就分裂,互相攻佔,試圖將對方斬盡殺絕。

早在阿拔斯王朝創建之初,倭馬亞家族的後裔就在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割據獨立,建立後倭馬亞王朝(756年-1236年),由於服色尚白,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與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禮。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現了什葉派的伊德里斯王朝。

直到今天,宗教問題仍然是阿拉伯世界的重大問題,互相把對方當做異端。

第三,部落和諸侯問題

從建立開始,阿拉伯帝國其實就是一個部落聯盟。大量的部落因為宗教和現實聯合起來,但內部仍然保持相當的獨立性。

簡而言之,阿拉伯人其實都是聽部落頭人的,而不是聽國王的。

到了帝國成立以後,因為這些現實的原因,形成了很多的諸侯。

這些諸侯掌握一方軍政大權,逐步形成自己的勢力,不服從帝國的指揮。

最終,這些諸侯紛紛獨立。

800年大將伊本·艾格萊卜在獲得突尼斯封土之後,當年便建立艾格萊卜王朝(822-875年)。
868年埃及總督阿哈默德·圖倫宣佈獨立,建立圖倫王朝(868—905年)。東方各省繼塔希爾王朝之後,又相繼出現了薩法爾王朝(867-903年)、薩曼王朝(874-999年)。
909年什葉派穆斯林在突尼斯建立法蒂瑪王朝,先後征服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埃及、撒丁島,973年遷都開羅,由於服色尚綠,中國史書稱為“綠衣大食”。

此外,摩蘇爾和阿勒頗建立了哈姆丹王朝;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亞和小亞細亞等地建立了薩曼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塞爾柱帝國;在埃及、敘利亞和也門也建立了阿尤布王朝。

最終,阿拉伯帝國勢力控制權,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

第四,奴隸和平民起義問題

阿拉伯帝國建立開始,就是以貴族和宗教領袖壓制普通平民和奴隸的制度。

阿拉伯的貴族和宗教領袖生活奢侈,富裕,尤其是國王和核心大臣驕奢淫逸,比歐洲國王還要有錢。

但是,普通平民,尤其是奴隸則被殘忍剝削,過著非人的生活。

所以,幾乎在帝國成立開始,大量平民和奴隸的起義就沒有停止過。

比如歷史上第一次黑奴大起義,就是發生在阿拔斯王朝。

這些黑奴被從非洲販賣到南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進行農業生產,被當做牛馬一樣使用,隨時可能累死或者殺死。

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稱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隸獲得自由和財富,深得廣大奴隸的擁戴。869年3月,阿里率眾起事,很快便聚成20萬之眾。

871年,攻陷兩河流域的重鎮巴士拉,一度進至距巴格達僅20公里處,帝國首都岌岌可危。

這次黑奴起義堅持了長達14年之久,才遭到失敗,對帝國的打擊是重大的。

就是因為阿拉伯帝國有著如此複雜的內部問題,所以一旦分裂就很難再回復統一。

這和中國完全不同。

中國之所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說白了還是因為統一的民族和文化以及宗教。


薩沙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拜占庭帝國、波斯帝國相互爭鬥多年,終於弄得各自體虛無力,突然發現身邊有1個壯小夥初長成……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崛起於荒漠之地,藉著伊斯蘭教的傳播以及對財富的渴望,遊牧騎兵凝聚成團出戰四方,取得輝煌戰績。

阿拉伯然一出手就不平凡,既奪走拜占庭富庶的敘利亞,還滅掉身大體胖的波斯帝國,逐漸開疆拓土建立顯赫一時的阿拉伯帝國。

獲得權勢的阿拉伯貴族,逐漸沉迷於享樂,進取之心日漸消褪,帝國的輝煌維持並不長。如果四大哈里發時期是崛起期,那麼倭馬亞王朝就是鼎盛期,而阿巴斯王朝已經出於衰退期。

推翻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的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甚至不得不與埃及自立的法蒂瑪王朝(綠衣大食)、西班牙的“後倭馬亞王朝”並立。

“波斯人治國,突厥人打仗,而阿拉伯人只有唸經的份。”

這句流傳於中東地區的名言,也說明阿拉伯人內部力量的瓦解,因為文化水準問題治國需要波斯人,因為享受生活打仗要靠突厥奴隸,剩下的只有宗教優勢。

後來的歷史,就是阿拉伯帝國逐步解體的歷史,西班牙的後倭馬亞王朝被歐洲人幹掉,埃及的法蒂瑪王朝被庫爾德人薩拉丁取代,巴格達的阿巴斯王朝毀滅於蒙古西征軍。

散佈各地的阿拉伯人,以及分佈於阿拉伯半島的遊牧部落,可以說是一團散沙。

他們已經無法抗衡新崛起的帝國和王朝,如奧斯曼帝國、蒙古汗國、塞爾柱王朝、馬穆魯克王朝。

很快就到了16世紀,地理大發現、新航路開闢的大變革,讓歐洲人變得船堅炮利,他們挽起袖子開始全球冒險和爭奪權利。那些強大的帝國都不敵歐洲火藥,阿拉伯人更是沒有了重新崛起的機會,一沉淪就是好幾個世紀。

如今的阿拉伯地區依然是列國並立,教派矛盾時有發生,或許在將來阿拉伯人有重新輝煌的時候。但絕不是現在,一個群毆以色列反被慘揍的阿拉伯民族,看不到一絲復興的跡象。


子屠龍


準確來說,阿拉伯人的阿拉伯帝國就只有四大哈里發時期以及倭馬亞王朝,而阿拔斯王朝時期,波斯人和其他西亞民族已經成了政治勢力中的重要甚至主導成份。

倭馬亞王朝為何會滅亡?新生的阿拔斯王朝為何誕生不久後就面臨著帝國領土被各地軍閥肢解的困境?這些問題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利益集團的內部分化,而這些因素包括民族矛盾,教義爭端,甚至是在阿拉伯自身的那些部落氏族之間。阿拉伯人當初橫掃西亞時最大的倚仗——團結,而失去了它也成了其沒落的緣由。




阿拉伯這個民族說實話,起碼在當時文明程度是遠遜於波斯人的,而且他們一開始還不願意主動學習以彌補自己的弱勢。

要注意,對於當時的阿拉伯國家,一個民族要想掌控統治特權,得掌握四個領域——宗教,軍事,經濟,政治。而阿拉伯人剛開始培養的聖戰士不事生產,經濟和政治還是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那些經驗豐富的波斯農民和波斯官員,農民們是作為一種寶貴的不可分配財產而隸屬於國家,不屬於阿拉伯戰士的戰利品之列。

因此阿拉伯帝國的經濟生產和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在一開始就受到了牽制。

我就舉一個很形象的例子蒙古帝國,如果不是那些精通漢人政務的以畏吾爾人為主的色目人階層客觀存在,那麼蒙古人必將更依賴於漢人,也受到更深的同化,並給予後者更多的權利和優待。

政治和經濟受到牽制,很快宗教的獨享權也保不住了,初期的阿拉伯帝國很頭疼,既想擴大斯蘭教受眾,讓無經典者皈依,可同時如果大量的波斯和其他民族皈依伊斯蘭教,那麼因為眾多對信徒優待的減稅條款,帝國客觀上的實際收入又會縮水,所以最終阿拉伯人是阻擋不了其他民族皈依伊斯蘭的風潮的,因為他們的確無法忽視其他民族在政治和經濟中的作用。

於是,受人尊敬的教義大師不再只是阿拉伯人了,那些波斯人鑽研起教義來太強大了,他們有自己信仰的流派,並且以教派分化引導了政治的分化。就像伊拉克的兩處什葉派聖地——納傑夫和卡爾巴拉。

到了後來,宗教權力被世俗權力衝擊而淡化,蘇丹取代了哈里發,突厥人取代了波斯人。阿拉伯人最初用武力締造的帝國,最終又再次在突厥人的歷史中上演了。


大唐安西節度使


我是熱愛歷史的豆包君,很高興和大家共同分享歷史。

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是與伊斯蘭教息息相關的。

阿拉伯人最開始是生活在阿拉伯半島,這裡雖然也有綠洲但是以沙漠為主,在黑金石油還沒有發現的年代,那些強悍的民族霸權們,並沒有對阿拉伯半島表現出太過濃厚的興趣,因此阿拉伯人得以在阿拉伯半島遊牧而居,也沒有什麼形成什麼國家。

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綜合猶太教和基督教創辦了伊斯蘭教,並通過麥加和麥地那的傳教,讓幾乎所有的阿拉伯人都成為了穆斯林,並隨後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的歷史分為這樣的幾個階段。

一是神權共和年代

穆罕默德作為伊斯蘭教的先知在建立了阿拉伯帝國後突然去世,他本人沒有兒子也沒有制定繼承人,於是阿拉伯帝國的政教合一的最高首腦哈里發先後由阿拉伯的戰友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擔任,而第四任哈里發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這四大哈里發時代,因為哈里發是推舉產生,因此被稱為阿拉伯帝國的神權共和時代,這個時代是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時代。

二是倭馬亞王朝時代

阿拉伯帝國的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出身於阿拉伯的倭馬亞家族,奧斯曼成為哈里發之後,繼續擴張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同時開始培植家族勢力,乃至將他的侄子穆阿維葉安排為敘利亞總督,哈里發奧斯曼最終死於政治刺殺後,阿里成為第四任哈里發,但是引起了穆阿維葉的不滿,結果在阿拉伯帝國最高權力爭奪中,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最終也也死於刺殺,最終阿拉伯帝國最高權力落到了穆阿維葉的倭馬亞家族手中,此後哈里發開始倭馬亞家族進行傳承,於是倭馬亞王朝成為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王朝,倭馬亞王朝被我國史書成為白衣大食,也是阿拉伯帝國的強盛時期。

四大哈里發時代和倭馬亞王朝的擴張

三是阿巴斯王朝時代

阿巴斯是先知穆罕默德和第四任哈里發阿里的叔父,他們都來自阿拉伯的哈希姆家族,阿巴斯一直想要奪取倭馬亞家族的權力,而此時的伊斯蘭教已經分裂為什葉派和遜尼派,遜尼派承認四大哈里發,承認倭馬亞家族的統治,而什葉派僅僅認可先知穆罕默德和第四任哈里發阿里以及阿里的後人為正統,倭馬亞王朝時代對什葉派進行殘酷的鎮壓,而阿巴斯家族就利用什葉派的這種對於倭馬亞家族的憤怒,最終組織力量顛覆了倭馬亞王朝,最終倭馬亞家族除了逃亡到西班牙的王子重建後倭馬亞王朝之外,其餘的成員全部被阿巴斯王朝斬盡殺絕,並開始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時代。

阿巴斯王朝的領土雖然不及倭馬亞王朝,按時國祚時間長,經濟和文化上更加繁榮。

怛羅斯之戰阿巴斯王朝擊敗高仙芝的唐軍

阿巴斯王朝最牛的時代就是在怛羅斯擊敗了高仙芝的安西都護府唐軍,但是阿拉伯帝國也遭到來自各方面的衝擊,比如西方的十字軍東征、庫爾德人的崛起、塞爾柱突厥的壯大、花剌子模的衝擊這些讓阿拉伯帝國幾乎分崩離析,阿巴斯王朝的哈里發後來僅僅成為宗教領袖維繫阿拉伯帝國的存在,而已經沒有了世俗權力。最終在1263年的旭烈兀率領的第三次西征中,末代哈里發被蒙古人處死,阿拉伯帝國完全滅亡。

此後的阿拉伯地區經歷了旭烈兀的伊爾汗國、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直到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人的支持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了阿拉伯人才掀起了大起義,才有阿拉伯國家重新建立,但是再也沒有統一的阿拉伯帝國出現了。

圍攻巴格達的旭烈兀蒙古大軍

為何再也無法出現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了呢?最主要的原因的還是伊斯蘭教以及阿拉伯大家族的自私造成。

首先伊斯蘭教分裂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兩派水火不相容,都欲將對方除之而後快,歷史上的兩派之間的殺戮暴力而殘酷。即使到現在遜尼派的沙特看不上什葉派的敘利亞,這當然就削弱了本身的力量。

其次伊斯蘭教哈里發的歷史結束後,阿拉伯人再也沒有能夠將所有阿拉伯人團結起來的力量。宗教的力量的是可怕的,當年兩伊戰爭期間,霍梅尼的一聲號召,狂熱的伊朗什葉派穆斯林就願意為他去穿越伊拉克的地雷陣,但是當遜尼派的末代哈里發被蒙古人處死之後,阿拉伯人就沒有了這樣能將號召並團結所有阿拉伯人的力量,埃及的納賽爾、伊拉克的薩達姆甚至利比亞的卡扎菲都想要重新統一阿拉伯,但是顯然他們都不具備這樣的影響力。

三是阿拉伯人的大家族的自私。由古代遊牧阿拉伯人部落衍生出來阿拉伯大家族一直在阿拉伯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他們同樣是將個人和家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些大家族在遭遇強大的外敵時都會依附於外部強權,比如沙特王國的沙特家族和約旦王國的哈希姆家族,他們成為傳承1000多年的大家族,家族歷史燦爛輝煌、經久不衰,而阿拉伯帝國卻已經滅亡1000多年。

世界最富裕的王族沙特家族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伊斯蘭教成為了統一阿拉伯帝國的凝合劑,最終也成為了阿拉伯國家重新統一的最大障礙。


大東北的小豆包


阿拉伯帝國在前四位公選哈里發及倭馬亞王朝時期,是處於統一和強盛的狀態,當時處於統治階層的,是敘利亞及阿拉伯半島地區的阿拉伯人諸部落首領,宗教上則是以正統的遜尼派教義為主。

阿拉伯帝國的第一次分裂,發生在波斯呼羅珊地區崛起的阿拔斯家族,其利用了伊拉克及阿拉伯半島廣大什葉派教眾,對於倭馬亞王朝壓制政策的不滿,舉兵取而代之,但是阿拔斯王朝自建立起,就存在著幾個無法彌補的弱點:

其一,國家分裂,倭馬亞家族的後裔在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另立政權——後倭馬亞王朝;北非落入幾個雖然在名義上尊奉阿拔斯王朝為宗主,實則行割據之實的地方政權,如雄居馬格里布的伊德里斯王朝;縱橫地中海、奪取西西里的的艾格萊布王朝;先後竊據埃及的突倫王朝、魯斯塔姆王朝;因幫助阿拔斯家族麥蒙哈里發打贏內戰,而獲得呼羅珊統治權的塔希爾家族政權;底層起義而行割據的薩法爾王朝等等,阿拉伯帝國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可謂一去而不復返。

其二,教義爭端,由於阿拔斯王朝在取得政權後,採取對什葉派盟軍的屠殺政策,導致大批的什葉派武裝與政府為敵。他們多次武裝起義,甚至配合黑奴暴動,最終什葉派中的伊斯瑪儀教派建立了兩個赫赫有名的政權:覆蓋北非、進據耶路撒冷的法蒂瑪王朝;以巴林為巢穴,不斷攻伐阿拔斯王朝腹地、甚至攻克麥加、劫走聖石的卡爾馬特政權。

其三,突厥禁衛軍的擅權,阿拔斯王朝統治下的阿拉伯帝國中期後,大量來自中亞的突厥奴隸,成了軍隊的主力,由他們中的一些人組成的禁衛軍,成了擅自廢立哈里發的邪惡勢力,阿拉伯人、波斯人紛紛被排擠出政權中樞。突厥禁衛軍的暴行,為以後德萊木人的布益王朝和塞爾柱突厥帝國的控制哈里發,鋪平了道路。

其四,阿拉伯人自身的部落制民族性的落伍,即使在阿拉伯帝國的興盛期,基於血親紐帶的部落制依然沒有被打破,當其中晚期隨著中央及地方政權逐漸被波斯人、突厥人、柏柏爾人、庫爾德人、土庫曼人等佔據後,阿拉伯人更多的退回到了部落中,許多類似希拉勒部落、蘇萊曼部落的遊牧阿拉伯人(又稱貝都因人),以野蠻和愚昧的方式遊弋在亞非各地,成了文化倒退的典型;而也門、阿曼等地的阿拉伯人則陷入了宗教爭端的漩渦,不能自拔。。。。

阿拉伯帝國逐漸解體過程中的阿拉伯人,逐漸被歷史進程所邊緣化,其背景原因非常複雜,上述各點不過其中之一,欲瞭解全面,須有待於更多的國外學術專著的被引進。


史海悠遊閭春暉


東西方被遊牧民族入侵衰落,陸上絲綢之路斷了陸權衰弱,物極必反,西歐航海時代海權崛起,成為權力財富擁有者和世界秩序制定者,殖民分化中東。



微涼意淺摯半


蒙古帝國解體後,重現了嗎


趙仁喜


就像成吉思汗死了再也不會那麼強大一樣


56940613754946866


宗教分裂,歷史地理隔閡


待過河小卒


阿拉伯世界的事,由阿拉伯兄弟們自己去解決,相信人家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