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縣官為何敢“假傳聖旨”:官場處事需要點勇氣

此人為官一生,不卑不亢,假傳聖旨卻被漢武帝稱為“社稷之臣”……

小縣官為何敢“假傳聖旨”:官場處事需要點勇氣

漢代名臣汲黯

漢代名臣汲黯,字長孺,濮陽(今河南濮陽)人。漢景帝時出任太子洗馬。

漢武帝時期,初為謁者,後來出京做官為東海太守,有政績。被召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汲黯為人剛正、清廉自守、關愛民眾、不畏權貴的高尚情操至今讓人難以忘懷。

小縣官為何敢“假傳聖旨”:官場處事需要點勇氣

清廉自守不貪財

汲黯新任淮陽太守時,當地豪紳們欲備厚禮登門拜望,汲黯知悉,即寫詩一首以榜文張示:太守府門朝南開,無理有錢莫進來。自知之明聽勸導,行賄則是小人才。

因其品行高尚,為官清廉,其罷官之後,既沒有權也沒有錢,死後也沒有多餘的財物,讓後人著實拜服。

小縣官為何敢“假傳聖旨”:官場處事需要點勇氣

直言諫諍不屈從

汲黯經常直言諫諍皇上而惹得皇上不快,說汲黯“太過分了,太愚直!”

群臣中有人責怪汲黯,汲黯說:“天子設置公卿百官這些輔佐之臣,難道是讓他們一味屈從取容,阿諛奉迎,將君主陷於違背正道的窘境嗎?何況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縱然愛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損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麼辦!”

因其好直諫廷諍,漢武帝稱為“社稷之臣”。

淮南王劉安陰謀反叛,畏懼汲黯,說:“汲黯愛直言相諫,固守志節而寧願為正義捐軀,很難用不正當的事情誘惑他。至於遊說丞相公孫弘,就像揭掉蓋東西的蒙布或者把快落的樹葉震掉那麼容易了。”

假傳聖旨救災民

河內郡發生火災,綿延燒及一千餘戶人家,皇上派汲黯去視察。

小縣官為何敢“假傳聖旨”:官場處事需要點勇氣

汲黯回來報告說:“那裡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於住房密集,火勢便蔓延開去,不必多憂。我路過河南郡時,眼見當地貧民飽受水旱災害之苦,災民多達萬餘家,有的竟至於父子相食,我就趁便憑所持的符節,下令發放了河南郡官倉的儲糧,賑濟當地災民。現在我請求繳還符節,承受假傳聖旨的罪責。”

皇上認為汲黯賢良,免他無罪,調任為滎陽縣令。

不卑不亢不畏權

在汲黯任主爵都尉而位列九卿的時候,王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年俸中二千石的高官來謁見時都行跪拜之禮,田蚡竟然不予還禮。

而汲黯求見田蚡時從不下拜,經常向他拱手作揖完事。有人勸汲黯說:“從天子那裡就想讓群臣居於大將軍之下,大將軍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顯貴,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禮。

小縣官為何敢“假傳聖旨”:官場處事需要點勇氣

汲黯答道:“因為大將軍有拱手行禮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嗎?”

衛青聽到他這麼說,更加認為汲黯賢良,多次向他請教國家與朝中的疑難之事,看待他勝過平素所結交的人。

汲黯為官一生為人倨傲嚴正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剛直嚴肅,志氣昂奮,不畏權貴的處世方法更值得我們運用,忠直敢諫,秉正嫉惡,令朝中上下皆感敬畏,一度被視為是“利誘不來,威驅不去,任何人也不能撼奪他的志節的人。”皇上也誇汲黯說:“古代有所謂安邦保國的忠臣,像汲黯就很近似他們了。”這種勇氣也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