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車道改綠道 武漢因“慢行”理念頻獲國際大獎


機動車道改綠道 武漢因“慢行”理念頻獲國際大獎


週末相約好友在東湖綠道騎行,享受湖光山色“慢生活“,已成武漢市民的熱門選擇 張建 攝

2012年10月,武漢市獲批成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工程第一批15個試點城市之一。此後至今,我市始終堅持“公共交通引領城市發展”理念,堅持“公交優先”發展戰略,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全力推進“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工程,著力打造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相適應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

圍繞提升公共交通引領性、高效性和人本性,武漢市委、市政府以市民交通需求為導向,積極推進便民公交、智慧公交、綠色公交、人文公交等的建設。武漢堅持規劃引領,加強政策引導,打造慢行網絡,力推城市可持續發展,市民“地鐵+公交+慢行”的綠色出行蔚然成風。

時下在武漢,週末在東湖綠道騎行漫步,到後官湖綠道郊遊野餐,乘公交、地鐵到中山大道逛街,已逐漸成了新的生活風尚。

在市民樂享慢生活的背後,是武漢城市理念的革新——2012年起至今,綠道以平均每年200公里左右的速度在武漢“爬山涉水”,目前江城已編織1400餘公里綠道;中山大道、東湖綠道因提倡慢行街區、慢行交通的理念,相繼獲得規劃界最高獎項“規劃卓越獎”;《武漢市慢行交通和綠化系統規劃》出爐,規劃提出,最終將使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等綠色交通方式分擔率提升至80%。

1400公里綠道“爬山涉水”

東湖綠道揚名國際

10月3日,挪威,第54屆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大會上,“武漢”兩字被反覆提及。最激動人心的一幕是,《武漢東湖綠道實施規劃》榮獲國際規劃界最高獎項——規劃卓越獎,這一獎項如同規劃界的“奧斯卡”。

大會評委們認為,武漢東湖綠道貫穿武漢重要功能區,連接大學、文化中心、湖泊、丘陵、郊區等重要公共空間,形成綠道網絡體系長度超過100公里,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該項目鼓勵綠色出行,取消機動車通行還路權於民;建成後串聯東湖聽濤、磨山、落雁等景區,核心收費景區免費開放,形成連續可達的開放空間,這些做法獲得了評委們的肯定,認為這是中國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第一個示範項目。

而在此前,東湖綠道項目已多次名揚海外。2016年10月,在第三次聯合國住房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大會上,武漢設計團隊曾詳細推介東湖綠道示範項目。2017年10月,市地空中心赴荷蘭阿姆斯特丹,參與由美國公共空間規劃機構和聯合國人居署共同主辦的場所營造活動周,向來自五大洲40多個國家的與會者推廣武漢東湖綠道項目。

東湖綠道僅僅是武漢綠道建設的一個案例。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稱,從2012年4月起,武漢市明確提出,將規劃總長2200公里的綠道,確保實現“十年全部建成”。

設想提出至今,我市綠道以平均每年200公里左右的速度在武漢“爬山涉水”,目前江城已編織1400餘公里綠道:2013年,後官湖綠道一期建成,13公里的江夏環山綠道東段率先建成;2015年,獅子山綠道竣工;2016年,張公堤30公里綠道全線貫通,同年12月28日東湖綠道一期建成,後官湖110公里綠道成環;2017年,總長度為73.28公里的東湖綠道二期建成,與一期釦環成網,墨水湖綠道迎客。

如今,幾乎每個城區都擁有一個主打的綠道。大到兩江四岸綠道鑲邊,小到光谷韻湖公園、寶島公園內,一條條綠道讓市民多了休閒新去處,也能感受生活慢下來的愜意。

給行人更大空間

中山大道重新分配路權

上週末,在中山大道水塔附近人頭攢動,市民們悠閒地坐在街頭花園處休憩。

中山大道水塔前,“老武漢”餘先生和妻子劉女士手挽手,在陽光下愜意地漫步。“16年前,我們一直住在漢口長堤街,離這條中山大道百來米。”已搬遷到礄口古田的餘先生稱,“週末和妻子喜歡坐地鐵來此逛街,原來車行道寬、人行道窄,現在車行道窄、人行道寬,車行道還只准走公交。”

對於中山大道交通之變,在中山大道、江漢路交會口執勤的江漢區交管大隊民警們頗有感觸:“改造一新的中山大道以公交、步行優先,變得更親民了,道路交通狀況將會有明顯改善。”

據瞭解,《中山大道街區復興規劃》中,摒棄傳統以機動車通行為主的道路改造思路,秉承公交主導原則,對中山大道斷面進行改造。同時,營造出人性化、可駐足、景觀宜人的慢行街道。對此,參與中山大道的規劃師介紹,目前,世界上諸多知名街道,如倫敦牛津街、上海淮海中路等,都摒棄“寬馬路、多車道”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地鐵+公交”為主的交通方式。地鐵6號線開通後,中山大道地面交通壓力減輕,路權重新分配,步行空間增加,機動車道路減少。

在此理念下,中山大道通過壓縮機動車道、提高步行空間比例、增設自行車道等措施,將現狀街道中斷斷續續的人行道聯繫起來,還市民一個步行連續、舒適宜人的街道步行活動空間。同時,引進“共享街道”理念,通過減小道路轉彎半徑、採用摩擦力較大的路面鋪裝等措施降低車行速度,創造安全的街道環境。

2016年,《中山大道街區復興規劃》也因步行優先的理念,最終從千餘個申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2016年“規劃卓越獎”。

“綠色出行”分擔率將達80%

據瞭解,為全面落實“讓城市安靜下來”的發展理念,減少城市對小汽車的過度使用和依賴,引導形成“地鐵公交+慢行”綠色一體化出行模式,提升城市品質和市民幸福指數,彰顯武漢市山水、人文之美。2017年,武漢市國土規劃局組織武漢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院等相關部門編制了《武漢市慢行交通及綠道系統規劃》《武漢市都市發展區慢行和綠道系統管控規劃》等一系列規劃。

按照規劃,我市將充分保證慢行網絡密度和路權,力爭實現中心城區既有道路慢行系統規模和出行空間“只增不減”,機動車出行空間“只減不增”,新建道路慢行空間與機動車空間同步增長,最終將使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等綠色交通方式分擔率,即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選擇公共交通(包括常規公交和軌道交通)的出行量佔總出行量的比率將提升至80%。

同時,全面優化提升地鐵和公交站點周邊慢行交通環境,完善非機動車停車設施,改善換乘銜接和交通指引,讓優質慢行空間環境伴隨地鐵車站建設同步生長,引領城市發展新格局,以達到控制城市蔓延,並削減小汽車使用的目的,助推武漢地鐵城市和公交都市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