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地鐵口“黑摩的”回潮 專家:完善“地鐵+公交+慢行”綜合交通

不少市民反映,地鐵口“黑摩的”再次捲土重來,一些“摩的”無視交通規則,橫衝直撞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存在極大安全隱患。此前本報也曾多次報道,相關部門多次聯合整治,治理效果並不理想。專家建議,除加強日常管控外,大力發展地鐵、公交等有效銜接的現代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升全面提升公交運營效率和出行吸引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地鐵口“黑摩的”回潮 專家:完善“地鐵+公交+慢行”綜合交通

地鐵三號線吉祥村站附近,仍有不少“黑摩的”在攬客。

記者回訪:地鐵口“黑摩的”回潮

2017年1月13日,本報“明察暗訪看民生”欄目以《地鐵口“摩的”扎堆攬客》為題報道了部分地鐵站點存在“摩的”扎堆攬客現象後,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組織相關中隊對報道區域進行巡邏執法,同時加大處罰與管控力度,在轄區內堅決打擊此類違法行為。

時隔一年多後,記者再次回訪後發現,“摩的”攬客現象又開始回潮。8月8日,記者來到了會展中心地鐵站。一出站口,就看到裝有各式遮陽傘的“摩的”齊刷刷堵在地鐵口邊等活兒。地鐵口人流量大,有的司機直接把“摩的”橫停在臺階處,影響行人過往通行。記者剛站在路邊,就有一輛“摩的”車主主動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坐“摩的”。當記者問價時,車主表示絕對比坐出租車便宜。記者注意到,司機和“摩的”上並無頭盔等任何保護設施。

隨後,記者分別來到小寨、吉祥村、三爻、緯一街等地鐵口,都看到了這種“黑摩的”。記者在現場短暫停留髮現,“摩的”師傅不時與出站市民攀談,也有不少市民乘坐“摩的”離開。有市民表示,之前確實有看到交警隊對“黑摩的”進行治理,但風頭一過,“黑摩的”就又如野草,隨處可見。

市民心聲:方便省事 但安全隱患大

“‘摩的’經過你身邊的時候都不減速!後邊還坐著人,要是路上發生點兒什麼事故,都不知道找誰去理論。”市民黃女士搖了搖手說,“一些‘摩的’為少走路經常會去穿行一些小巷子,或者從兩輛車間‘唰’的一下騎過去,太可怕了!我坐過一次,再也不會去乘坐了。”

剛乘坐完“摩的”的大學生小王說,“沒辦法,我就是圖個方便。有時候趕時間公交車遲遲不來,‘摩的’隨處都有,哪兒都能停,還可以搞價。有時候一些‘摩的’會坐地起價,他們看你著急就故意把價錢抬高,讓人覺得很無奈。”小王坦言,他也知道坐“摩的”不安全,為了省事圖方便也只能無奈選擇。

記者採訪中發現,在載客運行過程中“摩的”經常無視交通規則,闖紅燈、佔道、搶道,給乘車人和交通環境帶來不小的安全隱患。出租車司機王師傅抱怨說:“‘摩的’不遵守交通規則很常見,有時候紅燈還有個幾秒,就開始穿馬路,由於出租車起步價比‘摩的’貴,很多人更願意選擇乘坐。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大力度嚴打這些‘黑摩的’。”

專家建議:不能一味“堵” 更要去“疏”

事實上,近年來我市交管部門一直加大力度查處非法營運兩輪三輪車,但一直無法徹底根治。對此,長期研究社會問題的省社科院社會學專家方海韻認為,歸根到底還是沒有建立起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一味地“堵”,沒有更好地去“疏”,造成交通微循環的不暢,讓“摩的”鑽了空子。

“這就好比人的血管一樣,主動脈保持暢通,到了毛細血管卻出現堵塞,同樣出現問題。”他建議,應該完善“地鐵+常規公交+慢行”的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完善智能交通體系結構,增強綠色循環低碳交通發展理念,優化能耗結構,建立公交與其他運輸方式銜接的保障機制,推動常規公交與機場、鐵路車站、公路客運站、地鐵換乘站(首末站)在車輛調度、運營時間等方面的協同匹配,全面提升公共交通運營效率和出行吸引力,解決居民出行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文/圖 記者楊明 見習記者王江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