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武器:萬箭齊下,德軍火箭炮恐怖戰力令人膽寒!

二戰期間,是火箭炮發展的黃金時代,德軍火箭炮領先蘇美等國家——強大的德軍使用型號眾多、打擊精度高的遠距離多管火箭炮作為“壓軸”登場,那嗖嗖的一條條火龍,劃破長空,萬箭齊下,鋪天蓋日的“鋼雨”瞬間使陣地變成一片熊熊火海,讓敵方士兵精神崩潰,成為戰爭中扭轉乾坤的明星武器。

火箭炮發展簡史

中國是發明火箭的故鄉。早在900多年前的宋代,就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箭,並開始用於戰爭中。到了明代,更有了多種火箭,什麼火龍箭、火弩流星箭、長蛇破敵箭、百虎齊奔箭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大約在13世紀,中國的火藥和火箭技術傳到歐洲。1807年,英軍在進攻丹麥哥本哈根的戰鬥中,首次使用兩腳架式發射架發射火箭彈。其後,法國和俄國都使用過三腳架式發射架發射火箭彈。1909年,德國的克虜伯公司買下了瑞典人文格中校的固定火箭的專利,並開始組織試驗,但始終未能大規模生產。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火箭推進劑還是黑色火藥,生產還是手工作業,生產條件惡劣,而且黑色火藥不耐衝擊,發火的危險性大。到了1935年,發明了耐衝擊的新型推進劑,對火箭彈和火箭炮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在這個基礎上,火箭炮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跑在前面的”便是蘇聯和德國,德國國防軍和蘇聯紅軍在拉帕洛協定下,秘密地交換和共享了雙方在火箭領域的資源。

德國人重視多管火箭炮的研製工作,首先是因為它的火力密度大,結構簡單,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向敵方陣地傾瀉大量鋼雨,面殺傷威力極大,而且在射擊後可用牽引方式迅速轉移陣地,是一種物美價廉、“打了就跑”的炮兵武器。

二戰武器:萬箭齊下,德軍火箭炮恐怖戰力令人膽寒!

為此,德國國防軍武器發展部在炮兵專家貝克博士的領導下,開始研製以火箭為動力的武器,這標誌著德國在這一領域領先其他國家6~10年。與蘇聯大規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靠大量的彈藥短時間覆蓋目標來達成目的不同,由於在火箭發動機領域的優勢,德國人更注重重型火箭彈遠距離精確打擊。

二戰中的德軍火箭炮縱覽

在二戰中,德國人發展了150毫米、210毫米、300毫米、280/320毫米等多種口徑的火箭炮,有固定式、牽引式和自行式多種形式,裝備數量最多的是小型牽引式火箭炮,但最風光的還是半履帶式裝甲自行火箭炮。下面重點介紹幾種二戰中德軍廣泛用於戰場上的多管火箭炮。

41型150毫米火箭炮

41型150毫米火箭炮是二戰期間德軍標準型火箭炮,為6連發火箭炮,6根發射管成6角形佈置,組裝在一起,裝在可牽引的兩輪小車上。火箭發射管的長度為1.3米,外徑為160毫米,發射管內無膛線,為了使火箭彈在發射管內保持穩定,在發射管內有3根高17毫米的導軌。

二戰武器:萬箭齊下,德軍火箭炮恐怖戰力令人膽寒!

兩輪牽引小車上有起倒支架,射擊時要放下來固定,起穩定作用。火箭發射管在發射架上可有5~15度的俯仰角,左右可各旋轉27度。整套系統戰鬥全重為536千克,一般用3噸半履帶式牽引車(Sdkfz.11型)來牽引。6根發射管的編號為:左上為1,按逆時針方向依次分別為2~6。火箭彈的發射順序為1-4-6-3-5-2,採用有線電點火方式,點火索最大長度18米,以保證後噴火焰不傷害操作的士兵。發射的間隔為2秒鐘,裝6發火箭彈需90秒鐘。

有人說,“火箭的名堂全在彈上”,這話有一定道理。火箭炮的發射管也好,發射架也好,不過是一個賦予火箭彈一定射向的裝置而已,比起身管火炮的粗壯的炮管、精細加工的內膛要簡單得多。150毫米火箭彈的全長為931毫米(榴彈)/1015毫米(煙幕彈),最大直徑為158毫米,所以,說它為150毫米,僅是名義直徑。彈的頂部為被帽,用於減小空氣阻力;彈的三分之二長度內裝的是7個火箭發動機和推進劑,斜下方有26個斜向的噴氣口,用於推動火箭前進並有一定旋轉以保持穩定;彈的底部為炸藥(榴彈)或發煙彈。火箭彈的初速為340米/秒,發射榴彈時的最大射程為7千米,發射煙幕彈時的最大射程為6.9千米。

二戰武器:萬箭齊下,德軍火箭炮恐怖戰力令人膽寒!

此外,德國人還研製了化學彈。但是,懾於國際公約的壓力,加上害怕盟軍報復,最終未敢使用化學火箭彈。41型150毫米火箭炮的生產數量為5769門,廣泛用於二戰各個戰場。

42型150毫米自行火箭炮

41型150毫米火箭炮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武器,但是,由於它是牽引式的,機動性受到限制。為此,德國軍方決定研製自行式的多管火箭炮。這就是42型半履帶式自行火箭炮的由來。

二戰武器:萬箭齊下,德軍火箭炮恐怖戰力令人膽寒!

42型自行火箭炮於1942年開始研製,1943年研製成功,它採用半履帶式Sdkfz4型裝甲車的底盤,德軍的編號為Sdkfz4/1型自行火箭炮,戰鬥全重為7.1噸,乘員3人,車長6.0米,車寬2.2米,車高2.5米。主要武器是10管火箭炮,安裝在車體後面頂部的旋轉平臺上,旋轉平臺只能左右旋轉270度。火箭發射管旋轉平臺安裝在車體後部不難理解,因為發射火箭彈時要向後噴射火焰,如放在車體前部,則必然要對本車造成傷害。火箭發射管的俯仰角為-12~+80度。

火箭發射管的旋轉和俯仰,乘員可在車內操縱,但火箭彈的裝彈,則要乘員爬出車外來進行,稍感不便。裝彈時,乘員要打開車體頂部的艙蓋,探出身子來裝彈。車內攜20枚火箭彈。作為面壓制武器,這個彈藥基數是遠遠不夠的。為此,還研製了配套的火箭彈運載車。到1944年3月,共生產出300輛42型半履帶式自行火箭炮,289輛配套的火箭彈運載車。車體頂部靠前的位置上可以裝1挺7.92毫米機槍,用於自衛,攜機槍彈2千發。

二戰武器:萬箭齊下,德軍火箭炮恐怖戰力令人膽寒!

動力裝置為6缸汽油機,最大功率為68馬力。變速箱為機械式,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車體的轉向靠前面的輪胎。車輛的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130千米。

整車為鋼裝甲焊接和鉚接混合式結構,裝甲厚度為6~10毫米,車體的正面和後面為10毫米,側面為8毫米,頂部和底部為6毫米,裝甲防護比較薄弱,很不經打。車內有無線電臺。

42型210毫米火箭炮

和41型火箭炮同時研製的是42型210毫米火箭炮,1942年末研製成功。由於火箭彈的口徑增大,發射管由6根減為5根,容易識別。

42型210毫米火箭炮的起落支架與41型相同,火箭發射管的全長為1.3米,射角為左右各12度,俯仰角為-5~+45度。其戰鬥全重為1100千克,比41型150毫米火箭炮重約400千克。支腳的固定和點火方式與41式的相同,點火導線的長度縮短為9米,但仍可以保證士兵在安全的距離上,用電點火的方式發射火箭彈。5個發射管的點火順序為:1-5-3-4-2。5枚彈的射擊時間需要8秒鐘。

二戰武器:萬箭齊下,德軍火箭炮恐怖戰力令人膽寒!

42型210毫米火箭炮的火箭彈不像41型150毫米火箭彈那樣分成幾段,它更像一發普通炮彈。火箭彈的全長為1.25米,最大直徑為214毫米,重量為100.6千克,其中,火箭發動機部分為39.8千克,噴口部分為2.3千克,推進劑部分為18千克,包括10千克TNT炸藥的彈頭部分為40.5千克。火箭彈的尾部有22個斜向的噴孔,可以使火箭彈在飛行中保持穩定,提高命中精度。

這種210毫米火箭彈僅配備榴彈,最大射程達7850米,但在氣溫高的情況下,可以飛得更遠。如在炎熱的北非戰場上,曾有過最大射程達到9140米的紀錄。這種火箭彈還可以掛裝在轟炸機或戰鬥機的機翼下,用來實施對地攻擊。此外,德國人還研製了有翼火箭彈和破甲戰鬥部火箭彈,進行了若干試驗,但最終未能在二戰中使用。

42型210毫米火箭炮由專門的Sdkfz11/4半履帶式牽引車牽引。它既是牽引車,也是210毫米火箭彈的運載車,一車兩用。在沒有牽引車的情況下,也可以由4名士兵推車前進。

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共生產了1587門42型210毫米火箭炮,廣泛用於北非、東線和西歐戰場上。

41式280/320毫米煙霧發射器

根據重型火箭炮部隊的需要,德國還生產了發射280/320毫米火箭彈的發射裝置,該裝置採用框架式發射管,6個框架分兩排排列,每個框架內有4條可調導軌,導軌長410毫米,底盤用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通用底盤,整個裝置重1130千克。該裝置齊射時間為10秒,火箭發動機在彈體下有26個直徑0.55英寸、呈12°的噴孔。發射3種型號彈種。該裝置共生產了954門。另外在東線,280毫米的該型火箭彈還被掛裝在Hs129B、Ju88N和Fw190F-8等戰機的主翼下用於對地攻擊,軍隊編號為WG28。1944年蘇聯紅軍根據這種發射裝置,研製出BM-30自行火箭炮,火箭彈仍是蘇聯特有的帶尾翼的構造,戰鬥部裝藥較少。

二戰武器:萬箭齊下,德軍火箭炮恐怖戰力令人膽寒!

40式/41式280/300/320毫米煙霧發射箱

由於火箭發動機設計優良,280/320毫米和300毫米系列的火箭彈可以直接從包裝箱發射出去,節約了發射成本。40式發射箱採用木製框架,41式發射箱採用鐵製的框架。每發火箭彈配上導軌,裝在一個框架中,在陣地中架好。一般以4~6發為1個發射單元組配置點火線,靠調節高度來確定發射距離,一個戰鬥部隊可以在30秒內發射160枚這種重型火箭彈。發射後火箭彈的包裝箱可以丟棄或回收,不用考慮敵人的反制。這種發射方式顯示了德軍在武器模塊化方面的領先,缺點就是架設時間比較慢。戰爭後期,蘇聯的M-30系列火箭彈也可以按這種方式發射。

“陸上斯圖卡”,40式自行火箭炮發射車

德國人把40式火箭炮發射箱按發射角度佈置在SdKfz251門半履帶裝甲車,配上點火器,構成大口徑自行火箭炮,配屬給裝甲師的工兵連,負責進攻時清理前方敵人的堡壘。由於火力強大,被戲稱為“陸上斯圖卡”“低吼母牛”。該炮機動型強,配備的彈藥採用模塊化方式,能適應多樣化的作戰方式。但再裝填比較麻煩。

黨衛軍“希姆萊管風琴”火箭炮

武裝黨衛軍曾研製過一種80毫米多管自行火箭炮,但鮮為人知。該炮有個非常有趣的綽號――“希姆萊管風琴”,這是由於其設計直接參考了蘇軍有“斯大林管風琴”之稱的BM-13火箭炮。該炮以法國製造的索瑪303半履帶裝甲車為底盤,在車尾部安裝有24根長2米的發射導軌,分兩排呈上下排列,可一次齊射48枚80毫米高爆火箭彈。火箭彈採用尾翼穩定,長705毫米,重6.6千克,戰鬥部裝藥0.68千克,最大射程6千米。由於其在最大射程時的彈著偏差縱向小於265米、橫向小於162米,再加上裝藥較少,殺傷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黨衛軍截至1943年7月只生產了13門、15000發火箭彈,其中12門試裝備於黨衛軍第521營。由於沒有正式列裝,這種80毫米火箭炮在德軍的正式文件中沒有提及。在1944年鎮壓華沙起義時,“突擊虎”所用的380毫米炮彈,按照構造也屬於火箭炮彈的範疇。

二戰武器:萬箭齊下,德軍火箭炮恐怖戰力令人膽寒!

德軍火箭炮部隊在二戰中的使用

德國在火箭研究上,最初目的是繞過《凡爾塞條約》,研究出能夠代替大口徑火炮的投擲武器,用於攻擊進行壕溝堡壘防守的敵軍,以及發射化學彈藥、燃燒彈等。希特勒上臺後,瘋狂進行擴軍戰備,納粹軍隊的閃電戰戰術主要依靠空軍俯衝轟炸機和裝甲部隊突擊來完成,火箭炮部隊列為炮兵輔助二線部隊。但隨著德軍的閃電攻勢在東線陷入停頓和德軍制空權的喪失,火箭炮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襲性好,對面目標、集群目標飽和射擊效果好,可以用殺傷爆破火箭彈殲滅、壓制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可以配用特種火箭彈進行佈雷、照明和施放煙幕等特點漸漸發揮出來。德軍從1942年開始,在許多戰役中投入了大量制式火箭炮,作為突擊火力和攻堅利器來應用。

二戰武器:萬箭齊下,德軍火箭炮恐怖戰力令人膽寒!

與蘇聯大規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靠大量的彈藥短時間覆蓋目標來達成目的不同,由於在火箭發動機領域的優勢,德國人更注重重型火箭彈遠距離精確打擊。故每個德國火箭炮發射裝置最多是10管,而蘇聯火箭炮最少是16管以上;在火箭炮徑方面,德國更傾向於210毫米,150毫米和201毫米火箭炮只能算輕型火箭炮;而蘇聯直到戰爭結束,火箭炮彈徑仍以80毫米、132毫米為主。蘇聯火箭炮部隊以師旅級為作戰單位,而德國主要是以營團為作戰單位。在戰爭中後期,德國的戰爭資源匱乏,於是火箭炮優越的性價比(造價相當於同口徑火炮的1/3到1/20)受到納粹高層的青睞,被視為秘密武器。

1933年夏天,德國國防軍專門調撥一個火炮營給火箭實驗站,為了保密對外聲稱是煙霧發射實驗部隊。在隨後的幾年裡,該營分別參與100毫米、110毫米、180毫米火箭的實驗,一直到1937年Do.38火箭彈定型成功。

1936年,火箭炮部隊正式定編為國防軍的一個兵種,在肩章和領章上有自己兵種的顏色――酒紅色,煙霧發射部隊的對外名稱一直沿用到戰爭結束。該部隊編制100名軍官、332名軍士和1612名士兵,裝備96個各類火箭發射裝置和484輛車輛,是不起眼的小兵種。1939年,根據戰爭需要,該部隊擴編為4個營。次年,煙霧發射訓練基地成立,擴編為4個團(51、52、53、54炮兵煙霧發射團),裝備324門41式6管150毫米火箭炮;以及1個教導團,裝備280/320毫米重型火箭炮。

1941年6月22日,火箭炮部隊7個營、224門41式6管150毫米火箭炮配屬中央集團軍群,參加了德軍進攻前的炮擊準備,開創了火箭炮在軍事上的大規模運用。

二戰武器:萬箭齊下,德軍火箭炮恐怖戰力令人膽寒!

在隨後的進攻“斯大林防線”的戰役中,德軍的重型火箭炮發揮了驚人的攻堅作用,中央集團軍很快突破蘇聯的防線。第二年,在克里米亞,火箭炮再次被大規模用來支援曼斯坦因將軍的第11集團軍對刻赤地區的進攻。蘇聯紅軍5個師的增援部隊,在德軍火箭炮的飽和打擊下損失慘重。重型火箭炮又配合各種大口徑火炮,參加了德軍對蘇聯堡壘城市塞瓦斯托波爾的攻堅戰,再次顯示了強大的打擊力。在年底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重型火箭炮也參與了對城區的轟擊。

1943年夏天,德軍火箭炮部隊進行結構調整,加重280/300/320毫米大口徑火箭炮的比例。一個炮兵煙霧發射團含2個150毫米和210毫米火箭炮營和一個重型火箭炮營,而1個重型團則配屬2個重型火箭炮營和1個輕型火箭炮營。武裝黨衛軍的師級單位也配屬了火箭炮營。

二戰武器:萬箭齊下,德軍火箭炮恐怖戰力令人膽寒!

希特勒於1944年7月命令生產360萬發各種口徑的火箭炮彈,並要求軍工部門於當年10月20日完成1500門各類發射裝置的生產,作為其在西線反擊盟軍的資本。此時,德軍煙霧發射(火箭炮)部隊的規模擴大了50倍,共有5257名軍官、18150名軍士和88914名士兵,編成17個煙霧發射(火箭炮)旅,裝備4816門火箭炮。

在12月16日開始的德軍“守望萊茵”的行動中,8個旅的火箭炮部隊分別配屬在德軍3個集團軍,參加了德軍對阿登地區的反攻。這是德國火箭炮部隊在二戰中最大規模的行動,共有1003門150/210毫米火箭炮和659門重型火箭炮參戰,數量是其他身管炮的兩倍。在幾次齊射的火力準備下,美第8軍的2個師傷亡慘重,陣線隨即被德軍攻破。在近2個星期的戰鬥中,給美國人慘痛打擊的正是那鋪天蓋日的火箭炮的轟擊,很多美軍士兵在戰場上幾乎精神崩潰。

整個二戰期間,德國火箭炮部隊作為從化學炮兵分出來的二線部隊,卻取得了和一線部隊不分上下的戰績,整個部隊共有9人獲得騎士級鐵十字勳章、64人獲得德意志金制獎章。然而火箭炮部隊作為納粹的幫兇,也隨著納粹德國的滅亡而沉淪。

二戰後,德國在火箭領域的技術和人才被美國和蘇聯瓜分,多姆貝格爾和馮·布勞恩被“請”到美國,繼續他們在火箭領域的研究;而蘇聯則拿德國技術改進了他們的火箭炮的技術,保持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兩國在火箭領域的競爭一直延續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