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武器:万箭齐下,德军火箭炮恐怖战力令人胆寒!

二战期间,是火箭炮发展的黄金时代,德军火箭炮领先苏美等国家——强大的德军使用型号众多、打击精度高的远距离多管火箭炮作为“压轴”登场,那嗖嗖的一条条火龙,划破长空,万箭齐下,铺天盖日的“钢雨”瞬间使阵地变成一片熊熊火海,让敌方士兵精神崩溃,成为战争中扭转乾坤的明星武器。

火箭炮发展简史

中国是发明火箭的故乡。早在900多年前的宋代,就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并开始用于战争中。到了明代,更有了多种火箭,什么火龙箭、火弩流星箭、长蛇破敌箭、百虎齐奔箭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大约在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箭技术传到欧洲。1807年,英军在进攻丹麦哥本哈根的战斗中,首次使用两脚架式发射架发射火箭弹。其后,法国和俄国都使用过三脚架式发射架发射火箭弹。1909年,德国的克虏伯公司买下了瑞典人文格中校的固定火箭的专利,并开始组织试验,但始终未能大规模生产。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火箭推进剂还是黑色火药,生产还是手工作业,生产条件恶劣,而且黑色火药不耐冲击,发火的危险性大。到了1935年,发明了耐冲击的新型推进剂,对火箭弹和火箭炮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在这个基础上,火箭炮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跑在前面的”便是苏联和德国,德国国防军和苏联红军在拉帕洛协定下,秘密地交换和共享了双方在火箭领域的资源。

德国人重视多管火箭炮的研制工作,首先是因为它的火力密度大,结构简单,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向敌方阵地倾泻大量钢雨,面杀伤威力极大,而且在射击后可用牵引方式迅速转移阵地,是一种物美价廉、“打了就跑”的炮兵武器。

二战武器:万箭齐下,德军火箭炮恐怖战力令人胆寒!

为此,德国国防军武器发展部在炮兵专家贝克博士的领导下,开始研制以火箭为动力的武器,这标志着德国在这一领域领先其他国家6~10年。与苏联大规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靠大量的弹药短时间覆盖目标来达成目的不同,由于在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优势,德国人更注重重型火箭弹远距离精确打击。

二战中的德军火箭炮纵览

在二战中,德国人发展了150毫米、210毫米、300毫米、280/320毫米等多种口径的火箭炮,有固定式、牵引式和自行式多种形式,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小型牵引式火箭炮,但最风光的还是半履带式装甲自行火箭炮。下面重点介绍几种二战中德军广泛用于战场上的多管火箭炮。

41型150毫米火箭炮

41型150毫米火箭炮是二战期间德军标准型火箭炮,为6连发火箭炮,6根发射管成6角形布置,组装在一起,装在可牵引的两轮小车上。火箭发射管的长度为1.3米,外径为160毫米,发射管内无膛线,为了使火箭弹在发射管内保持稳定,在发射管内有3根高17毫米的导轨。

二战武器:万箭齐下,德军火箭炮恐怖战力令人胆寒!

两轮牵引小车上有起倒支架,射击时要放下来固定,起稳定作用。火箭发射管在发射架上可有5~15度的俯仰角,左右可各旋转27度。整套系统战斗全重为536千克,一般用3吨半履带式牵引车(Sdkfz.11型)来牵引。6根发射管的编号为:左上为1,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分别为2~6。火箭弹的发射顺序为1-4-6-3-5-2,采用有线电点火方式,点火索最大长度18米,以保证后喷火焰不伤害操作的士兵。发射的间隔为2秒钟,装6发火箭弹需90秒钟。

有人说,“火箭的名堂全在弹上”,这话有一定道理。火箭炮的发射管也好,发射架也好,不过是一个赋予火箭弹一定射向的装置而已,比起身管火炮的粗壮的炮管、精细加工的内膛要简单得多。150毫米火箭弹的全长为931毫米(榴弹)/1015毫米(烟幕弹),最大直径为158毫米,所以,说它为150毫米,仅是名义直径。弹的顶部为被帽,用于减小空气阻力;弹的三分之二长度内装的是7个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斜下方有26个斜向的喷气口,用于推动火箭前进并有一定旋转以保持稳定;弹的底部为炸药(榴弹)或发烟弹。火箭弹的初速为340米/秒,发射榴弹时的最大射程为7千米,发射烟幕弹时的最大射程为6.9千米。

二战武器:万箭齐下,德军火箭炮恐怖战力令人胆寒!

此外,德国人还研制了化学弹。但是,慑于国际公约的压力,加上害怕盟军报复,最终未敢使用化学火箭弹。41型150毫米火箭炮的生产数量为5769门,广泛用于二战各个战场。

42型150毫米自行火箭炮

41型150毫米火箭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武器,但是,由于它是牵引式的,机动性受到限制。为此,德国军方决定研制自行式的多管火箭炮。这就是42型半履带式自行火箭炮的由来。

二战武器:万箭齐下,德军火箭炮恐怖战力令人胆寒!

42型自行火箭炮于1942年开始研制,1943年研制成功,它采用半履带式Sdkfz4型装甲车的底盘,德军的编号为Sdkfz4/1型自行火箭炮,战斗全重为7.1吨,乘员3人,车长6.0米,车宽2.2米,车高2.5米。主要武器是10管火箭炮,安装在车体后面顶部的旋转平台上,旋转平台只能左右旋转270度。火箭发射管旋转平台安装在车体后部不难理解,因为发射火箭弹时要向后喷射火焰,如放在车体前部,则必然要对本车造成伤害。火箭发射管的俯仰角为-12~+80度。

火箭发射管的旋转和俯仰,乘员可在车内操纵,但火箭弹的装弹,则要乘员爬出车外来进行,稍感不便。装弹时,乘员要打开车体顶部的舱盖,探出身子来装弹。车内携20枚火箭弹。作为面压制武器,这个弹药基数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还研制了配套的火箭弹运载车。到1944年3月,共生产出300辆42型半履带式自行火箭炮,289辆配套的火箭弹运载车。车体顶部靠前的位置上可以装1挺7.92毫米机枪,用于自卫,携机枪弹2千发。

二战武器:万箭齐下,德军火箭炮恐怖战力令人胆寒!

动力装置为6缸汽油机,最大功率为68马力。变速箱为机械式,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车体的转向靠前面的轮胎。车辆的最大速度为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130千米。

整车为钢装甲焊接和铆接混合式结构,装甲厚度为6~10毫米,车体的正面和后面为10毫米,侧面为8毫米,顶部和底部为6毫米,装甲防护比较薄弱,很不经打。车内有无线电台。

42型210毫米火箭炮

和41型火箭炮同时研制的是42型210毫米火箭炮,1942年末研制成功。由于火箭弹的口径增大,发射管由6根减为5根,容易识别。

42型210毫米火箭炮的起落支架与41型相同,火箭发射管的全长为1.3米,射角为左右各12度,俯仰角为-5~+45度。其战斗全重为1100千克,比41型150毫米火箭炮重约400千克。支脚的固定和点火方式与41式的相同,点火导线的长度缩短为9米,但仍可以保证士兵在安全的距离上,用电点火的方式发射火箭弹。5个发射管的点火顺序为:1-5-3-4-2。5枚弹的射击时间需要8秒钟。

二战武器:万箭齐下,德军火箭炮恐怖战力令人胆寒!

42型210毫米火箭炮的火箭弹不像41型150毫米火箭弹那样分成几段,它更像一发普通炮弹。火箭弹的全长为1.25米,最大直径为214毫米,重量为100.6千克,其中,火箭发动机部分为39.8千克,喷口部分为2.3千克,推进剂部分为18千克,包括10千克TNT炸药的弹头部分为40.5千克。火箭弹的尾部有22个斜向的喷孔,可以使火箭弹在飞行中保持稳定,提高命中精度。

这种210毫米火箭弹仅配备榴弹,最大射程达7850米,但在气温高的情况下,可以飞得更远。如在炎热的北非战场上,曾有过最大射程达到9140米的纪录。这种火箭弹还可以挂装在轰炸机或战斗机的机翼下,用来实施对地攻击。此外,德国人还研制了有翼火箭弹和破甲战斗部火箭弹,进行了若干试验,但最终未能在二战中使用。

42型210毫米火箭炮由专门的Sdkfz11/4半履带式牵引车牵引。它既是牵引车,也是210毫米火箭弹的运载车,一车两用。在没有牵引车的情况下,也可以由4名士兵推车前进。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共生产了1587门42型210毫米火箭炮,广泛用于北非、东线和西欧战场上。

41式280/320毫米烟雾发射器

根据重型火箭炮部队的需要,德国还生产了发射280/320毫米火箭弹的发射装置,该装置采用框架式发射管,6个框架分两排排列,每个框架内有4条可调导轨,导轨长410毫米,底盘用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通用底盘,整个装置重1130千克。该装置齐射时间为10秒,火箭发动机在弹体下有26个直径0.55英寸、呈12°的喷孔。发射3种型号弹种。该装置共生产了954门。另外在东线,280毫米的该型火箭弹还被挂装在Hs129B、Ju88N和Fw190F-8等战机的主翼下用于对地攻击,军队编号为WG28。1944年苏联红军根据这种发射装置,研制出BM-30自行火箭炮,火箭弹仍是苏联特有的带尾翼的构造,战斗部装药较少。

二战武器:万箭齐下,德军火箭炮恐怖战力令人胆寒!

40式/41式280/300/320毫米烟雾发射箱

由于火箭发动机设计优良,280/320毫米和300毫米系列的火箭弹可以直接从包装箱发射出去,节约了发射成本。40式发射箱采用木制框架,41式发射箱采用铁制的框架。每发火箭弹配上导轨,装在一个框架中,在阵地中架好。一般以4~6发为1个发射单元组配置点火线,靠调节高度来确定发射距离,一个战斗部队可以在30秒内发射160枚这种重型火箭弹。发射后火箭弹的包装箱可以丢弃或回收,不用考虑敌人的反制。这种发射方式显示了德军在武器模块化方面的领先,缺点就是架设时间比较慢。战争后期,苏联的M-30系列火箭弹也可以按这种方式发射。

“陆上斯图卡”,40式自行火箭炮发射车

德国人把40式火箭炮发射箱按发射角度布置在SdKfz251门半履带装甲车,配上点火器,构成大口径自行火箭炮,配属给装甲师的工兵连,负责进攻时清理前方敌人的堡垒。由于火力强大,被戏称为“陆上斯图卡”“低吼母牛”。该炮机动型强,配备的弹药采用模块化方式,能适应多样化的作战方式。但再装填比较麻烦。

党卫军“希姆莱管风琴”火箭炮

武装党卫军曾研制过一种80毫米多管自行火箭炮,但鲜为人知。该炮有个非常有趣的绰号――“希姆莱管风琴”,这是由于其设计直接参考了苏军有“斯大林管风琴”之称的BM-13火箭炮。该炮以法国制造的索玛303半履带装甲车为底盘,在车尾部安装有24根长2米的发射导轨,分两排呈上下排列,可一次齐射48枚80毫米高爆火箭弹。火箭弹采用尾翼稳定,长705毫米,重6.6千克,战斗部装药0.68千克,最大射程6千米。由于其在最大射程时的弹着偏差纵向小于265米、横向小于162米,再加上装药较少,杀伤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党卫军截至1943年7月只生产了13门、15000发火箭弹,其中12门试装备于党卫军第521营。由于没有正式列装,这种80毫米火箭炮在德军的正式文件中没有提及。在1944年镇压华沙起义时,“突击虎”所用的380毫米炮弹,按照构造也属于火箭炮弹的范畴。

二战武器:万箭齐下,德军火箭炮恐怖战力令人胆寒!

德军火箭炮部队在二战中的使用

德国在火箭研究上,最初目的是绕过《凡尔塞条约》,研究出能够代替大口径火炮的投掷武器,用于攻击进行壕沟堡垒防守的敌军,以及发射化学弹药、燃烧弹等。希特勒上台后,疯狂进行扩军战备,纳粹军队的闪电战战术主要依靠空军俯冲轰炸机和装甲部队突击来完成,火箭炮部队列为炮兵辅助二线部队。但随着德军的闪电攻势在东线陷入停顿和德军制空权的丧失,火箭炮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袭性好,对面目标、集群目标饱和射击效果好,可以用杀伤爆破火箭弹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可以配用特种火箭弹进行布雷、照明和施放烟幕等特点渐渐发挥出来。德军从1942年开始,在许多战役中投入了大量制式火箭炮,作为突击火力和攻坚利器来应用。

二战武器:万箭齐下,德军火箭炮恐怖战力令人胆寒!

与苏联大规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靠大量的弹药短时间覆盖目标来达成目的不同,由于在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优势,德国人更注重重型火箭弹远距离精确打击。故每个德国火箭炮发射装置最多是10管,而苏联火箭炮最少是16管以上;在火箭炮径方面,德国更倾向于210毫米,150毫米和201毫米火箭炮只能算轻型火箭炮;而苏联直到战争结束,火箭炮弹径仍以80毫米、132毫米为主。苏联火箭炮部队以师旅级为作战单位,而德国主要是以营团为作战单位。在战争中后期,德国的战争资源匮乏,于是火箭炮优越的性价比(造价相当于同口径火炮的1/3到1/20)受到纳粹高层的青睐,被视为秘密武器。

1933年夏天,德国国防军专门调拨一个火炮营给火箭实验站,为了保密对外声称是烟雾发射实验部队。在随后的几年里,该营分别参与100毫米、110毫米、180毫米火箭的实验,一直到1937年Do.38火箭弹定型成功。

1936年,火箭炮部队正式定编为国防军的一个兵种,在肩章和领章上有自己兵种的颜色――酒红色,烟雾发射部队的对外名称一直沿用到战争结束。该部队编制100名军官、332名军士和1612名士兵,装备96个各类火箭发射装置和484辆车辆,是不起眼的小兵种。1939年,根据战争需要,该部队扩编为4个营。次年,烟雾发射训练基地成立,扩编为4个团(51、52、53、54炮兵烟雾发射团),装备324门41式6管150毫米火箭炮;以及1个教导团,装备280/320毫米重型火箭炮。

1941年6月22日,火箭炮部队7个营、224门41式6管150毫米火箭炮配属中央集团军群,参加了德军进攻前的炮击准备,开创了火箭炮在军事上的大规模运用。

二战武器:万箭齐下,德军火箭炮恐怖战力令人胆寒!

在随后的进攻“斯大林防线”的战役中,德军的重型火箭炮发挥了惊人的攻坚作用,中央集团军很快突破苏联的防线。第二年,在克里米亚,火箭炮再次被大规模用来支援曼斯坦因将军的第11集团军对刻赤地区的进攻。苏联红军5个师的增援部队,在德军火箭炮的饱和打击下损失惨重。重型火箭炮又配合各种大口径火炮,参加了德军对苏联堡垒城市塞瓦斯托波尔的攻坚战,再次显示了强大的打击力。在年底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重型火箭炮也参与了对城区的轰击。

1943年夏天,德军火箭炮部队进行结构调整,加重280/300/320毫米大口径火箭炮的比例。一个炮兵烟雾发射团含2个150毫米和210毫米火箭炮营和一个重型火箭炮营,而1个重型团则配属2个重型火箭炮营和1个轻型火箭炮营。武装党卫军的师级单位也配属了火箭炮营。

二战武器:万箭齐下,德军火箭炮恐怖战力令人胆寒!

希特勒于1944年7月命令生产360万发各种口径的火箭炮弹,并要求军工部门于当年10月20日完成1500门各类发射装置的生产,作为其在西线反击盟军的资本。此时,德军烟雾发射(火箭炮)部队的规模扩大了50倍,共有5257名军官、18150名军士和88914名士兵,编成17个烟雾发射(火箭炮)旅,装备4816门火箭炮。

在12月16日开始的德军“守望莱茵”的行动中,8个旅的火箭炮部队分别配属在德军3个集团军,参加了德军对阿登地区的反攻。这是德国火箭炮部队在二战中最大规模的行动,共有1003门150/210毫米火箭炮和659门重型火箭炮参战,数量是其他身管炮的两倍。在几次齐射的火力准备下,美第8军的2个师伤亡惨重,阵线随即被德军攻破。在近2个星期的战斗中,给美国人惨痛打击的正是那铺天盖日的火箭炮的轰击,很多美军士兵在战场上几乎精神崩溃。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火箭炮部队作为从化学炮兵分出来的二线部队,却取得了和一线部队不分上下的战绩,整个部队共有9人获得骑士级铁十字勋章、64人获得德意志金制奖章。然而火箭炮部队作为纳粹的帮凶,也随着纳粹德国的灭亡而沉沦。

二战后,德国在火箭领域的技术和人才被美国和苏联瓜分,多姆贝格尔和冯·布劳恩被“请”到美国,继续他们在火箭领域的研究;而苏联则拿德国技术改进了他们的火箭炮的技术,保持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两国在火箭领域的竞争一直延续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