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鮓一般人嘗不到的美味

原文:[肉鮓]:肉鮓,惟吾杭有之,以乾肉皮煮熟,颳去油,鉋為薄片,暴燥,久藏不壞,用時以涼開水侵軟,鹽花、麻油、芝麻拌食頗有風味。

淸 袁枚 夏曾傅《隨園食單補證》特牲單

肉鮓一般人嘗不到的美味

鮓是一古老的菜,查詞典有二種解釋,1、是一種用鹽和紅曲醃的魚:《漢書》:“昭帝時,釣得蛟,長三丈,帝曰:此魚鱔之類。命大官(御廚)為鮓,骨肉青紫,食之甚美。”蛟,指鯊一類的大魚。“江南人好作盤遊飯,鮓脯膾炙,無有不埋在飯中”。如:肥鮓(大而厚實的鹹魚);鮓脯(鹽醃的魚乾);鮓醬(鮓醢。魚醬);鮓羹(用醃魚做的湯)。2、泛指鹽醃食品,如:鮓甕(鹽醃食品用的陶甕);鮓菜(鹽的魚肉蔬菜) 。以魚加鹽等調料醃漬之,使久藏不壞,古代稱為“鮓”。本為古人防止鮮魚變質,加以處理的一種方法。糟魚,醃肉也可稱為“鮓”。

肉鮓一般人嘗不到的美味

鮓最早是醃魚。《說文.魚部》:“鮓,藏魚也。”古人如何制鮓,讀一下《齊民要術》便知:鯉魚切片,撒鹽,壓去水,攤甕中,加飯(已拌有茱萸、桔皮與酒)於其上,一層魚,一層飯,以箬封口。後來發展到什麼都鮓。如野豬鮓、黃雀鮓、荷葉鮓,北宋《夢粱錄》中就有鮮鵝鮓、大魚鮓與寸金鮓等。《武林舊事·市食》:“淡鹽虀,鮓菜,醋姜。到了清代《食憲鴻秘》中有筍鮓、雞鮓與柳葉鮓等,後來用作鮓的原料越來越廣,飛禽走獸皆可,到如今,辣椒、扁豆、茄子等蔬菜都可做成鮓了。所以作為鮓的原料很廣。制鮓時壓榨很重要,不論石壓或扭壓(放布內絞扭),都為了去水分併入味,“鮓”便因此種特點而命名。“鮓”與“脯”相似,都要去水分,便於貯藏。脯,偏重牲畜之肉,多為曬乾,鮓偏重於魚,多為壓幹。

肉鮓一般人嘗不到的美味

宋代羊肉制的旋鮓,是宮廷名菜。趙匡胤剛建國,江南吳越王巴巴來朝見,老趙耍籠絡手段,顯示同志+兄弟的關係,叫御廚搞一桌南方菜招待。御廚倉促受命,手忙腳亂,用羊肉快速製成了肉醬。制鮓,本來要用罈罈罐罐密封幾個月的,御廚一忽兒工夫弄成了,所以叫“旋(頃刻、隨即)鮓”。瞎貓撞上了死耗子,歪打正著,名菜常常是這麼煉成的。這事見於《鐵圍山叢談》卷六。

肉鮓一般人嘗不到的美味

魚鮓還意思深厚,在雲南龍雲家祠正殿的前簷,曾懸有蔣介石親筆書寫的一塊匾,名為“封鮓丸熊”匾,這四個字有什麼含義,先說“封鮓”。鮓,古時把魚儲藏起來作為食品叫鮓。封鮓,就是把魚封起來。此典出自劉義慶《世說新語》:“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陶公指陶侃,東晉廬江潯陽人,是陶淵明的曾祖,官至郡守。陶母湛氏,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母。此段白話釋文是,陶侃年輕時作掌管漁業的官,有一回,陶侃派人把醃魚用罐子裝著送給他母親,他母親把醃魚封好後退給使者,並寫了封信指責陶侃說:“你作官,把公家的東西給我,這樣不但對我不好,反而更讓我擔心了。”此典是講陶侃之母湛氏諄諄教導,注意培養兒子廉潔奉公的良好品質,湛氏也因此而成為古代教育孩子的賢媛而名揚天下。再說“丸熊”。熊者,熊膽也。丸熊即以熊膽製成丸藥。《新唐書·柳公綽傳》:“母韓,即皋女出。善訓子,故仲郢幼嗜學。嘗和熊膽丸,使夜咀嚥,以助勤”。仲郢即柳仲郢,唐人,其事親以孝聞天下,官至刑部尚書。此典即著名的丸熊教子,指唐柳仲郢幼年嗜學,其母韓氏用熊膽和制丸子,使仲郢夜咀嚥以提神醒腦。後常與宋歐陽修之母鄭氏畫荻教子讀書並稱,即所謂“畫荻丸熊”。俗話說,丸熊助苦,封鮓資廉。龍雲是一大孝子,龍雲之母龍太夫人是教子有方之媛。龍雲身為雲南省主席,乃名震西南的一方諸侯,龍太夫人1922年亡故,龍氏家祠修建之時龍太夫人已故十年多,但值龍氏家祠修竣之際,蔣介石寫“封鮓丸熊”之匾,把龍雲之母比作古代的湛氏韓氏,把龍雲比作有為之孝子來加以褒讚,自有籠絡之心,也為後世留下一段佳話。


肉鮓一般人嘗不到的美味

說完魚鮓說肉鮓,注意不能反看念成鮓肉。念反了就是另外一種美食,鮓肉學名“鮓粑肉”,在飯店的菜譜裡叫做米粉肉。其實鮓肉做起來並不難,和做鮓辣椒類似,將大米炒至金黃,磨成粉,拌以八角茴香之類的香料,再將鮮肉裹入,拌勻,封壇幾月,便可食。生食可以,蒸熟了吃也可以。鮓肉一般大若巴掌,很雄壯很威武的樣子。放在盛滿飯的碗中,足以將碗蓋住。鮓肉一般在插秧時節吃,後來便成了習俗,殺了年豬後,將肉鮓在蓋缽壇裡,留與插秧時節吃。後發展到各種肉類或水鮮等食材拌上作料醃製後,再裹上鮓面蒸熟。常見的有鮓五花肉、鮓排骨、鮓泥鰍、鮓蝦子、鮓田螺等,美好的故事幾乎跟鮓肉一樣失傳,似乎總是這樣。如今是否還有鮓呢?當然還有,在鹽城有一種醬菜叫茄子鮓:茄子切成小拇指樣細長條,晾曬數天,使水分蒸發,之後入籠蒸,猛火。把淘過的大米炒香,同時放少量八角、草果、茴香籽等,炒後磨成粉。晾透的茄條與米麵加紅辣椒絲、鹽、酒、紅糖拌勻揉透,裝罐。


肉鮓一般人嘗不到的美味

現按食譜製做隨園菜肉鮓。《隨園食單補證》[肉鮓]雲:肉鮓,惟吾杭有之這很也正常兩宋是鮓盛行的時代,而南宋的都城臨安,即為今日杭州,宋代《吳氏中饋錄》所記肉鮓:“生燒豬羊腿,精批作片,以刀背勻捶三兩次,切作塊子。沸湯隨漉出,用布內扭幹。每斤入好醋一盞,鹽四錢,椒油、草果、砂仁各少許,供饌亦珍美”。其製法與隨園肉鮓完全不同,隨園肉鮓是

以肉皮煮熟,颳去油,用刀鉋為薄片,然後暴曬乾燥,這樣可久藏不壞,食用時以涼開水浸透泡軟,用鹽花、麻油、芝麻拌食,制怯法新穎,頗有風味,此法頗似北京砂鍋居的拌皮鮓,也叫拌皮絲,是沙鍋全席中的一道涼菜,要選用煮白肉豬通脊上的皮才的,去掉油脂,放墩子下圧平,然後改成跑,就是段,肉皮平片四五刀,頂刀切絲如縫衣針粗細,加上蔥絲、佐料拌均,吃在嘴裡筋斗爽脆,晶瑩剔透,如不告訴你是肉皮所制,您還真吃不出是何物所為,此菜是我七四年參加工作始在小吃店,後至奎元館,此菜太麻煩,只見過店中掌灶的關長河老師傅做過一次,關師傅是砂鍋居的徒弟,深得砂鍋居之真傳,砂鍋居始於清乾隆六年,以燒、燎、白煮的手法,製作的砂鍋菜,因全部菜餚皆取材於一頭豬,因此謂之全豬席。在砂鍋居的菜餚中有 “64燒碟”的說法。“碟”,按行業內人的說法,7寸(23釐米)以下的盤子為碟。砂鍋居的廚師們把豬的內臟諸如心、肝、肺及豬頭、豬蹄等部位精心加工後,以油炸、燒的技法致熟盛入碟子內稱為“燒碟”,一共可以做64樣。“64燒碟”也叫“砂鍋全桌”,拌皮絲為其中一菜,此菜或許來自大內,乾隆一生六下江南,多次到過杭州,或許把杭州肉鮓帶回北京,繼而又從宮內流入市井,這事也不好說。

肉鮓一般人嘗不到的美味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