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盛的大漢王朝,為何能允許高句麗崛起?

zyl961955197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高句麗的崛起和漢王朝關係不大,確實高句麗是在漢朝建立的,但是剛開始高句麗是一直被漢朝控制的一個國家,後來高句麗和漢朝發動戰爭,但還是被漢朝壓著打,甚至被迫遷都。


東漢末年大亂,漢室衰落,國內軍閥混戰,無力顧及高句麗,高句麗乘機發展起來。

三國時期,遼東有個軍閥公孫淵,這人首鼠兩端,想自立,卻又懼怕曹魏,後來打敗曹魏派來征討他的大將後還是自立為王。

魏明帝大怒,派司馬懿率四萬人討伐公孫淵,公孫淵不是司馬懿對手,很快就敗亡,但是司馬懿滅了公孫淵後卻幹了一件錯事。屠殺七千男人,並將遼東漢人悉數遷回中原,導致遼東空虛。高句麗趁機挺進遼東,並且攻陷朝鮮北部,實力大增。

後來曹魏又派人攻打高句麗,攻破高句麗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了,就班師回朝。

高句麗經此一戰實力大損,但是遼東等地還是非常空虛,無力扼制高句麗的恢復。


後來中原經歷大劫,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之亂。高句麗又迅速發展,成為中原王朝北部的一個強大的敵人。使隋唐兩代為高句麗費盡心機,還間接導致隋朝的滅亡。


守仁讀仁


1、高句麗得以崛起的重要契機是兩漢之交的動亂時期,這一時期的高句麗人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漢王朝的政治體系。到東漢初年,高句麗人向漢高武帝遣使朝貢,實際上相當於已經成為漢王朝政治體系之外的一個獨立的國家。

2、公元19年左右,朱蒙之子琉璃明王將都城遷至鴨綠江沿岸的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將擴張的矛頭指向朝鮮半島,從此高句麗正式成為了東北亞的霸主,與漢王朝分道揚鑣。


老王讀歷史


華夏文明一體多源,除了中原一帶,在陝西、山東、四川以及東北都發現有文明古蹟。在內蒙赤峰發現的紅山文化,也說明在很久遠的年代,在東北一帶就曾出現過相當發達的文明。這些文明有很多個部落,根據地理區隔以及民俗文化,給劃分成了三個族系,從東到西分別是東胡、濊貊、肅慎。這三個族系都曾經產生過盛極一時的政權,如源出東胡的契丹、蒙古,源出肅慎的金,以及源出濊貊的高句麗。

濊貊是濊人和貊人匯合而成,以農業城柵為特點,雖然狩獵技藝精湛,但主體還是以農業生產為主,是東北古民族裡文明發展速度最快的,也是最先建立起國家文明的。

(東北古代民系)

話說部落裡權利鬥爭是免不了的,發生在公元前37年的這次部落戰爭卻促成了部落的分裂。扶余王子朱蒙失敗,被驅離了松花江流域的濊貊本部。他帶著部眾輾轉來到了烏蘇里江流域,佔據了濊城,據有濊地,建立了高句麗國家。《三國志·魏志·夫餘傳》記載:"夫餘……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夫餘王其中。"

此時的西漢王朝正處於鼎盛期,不僅在西域徹底擊敗匈奴,設立了西域都護府,還在現在的遼東及朝鮮北部地區設置了玄菟郡、樂浪郡、臨屯郡、真番郡等“漢四郡”。漢朝中央政府派遣漢官,遷發漢民,士農工商都往漢四郡定居,以致於現在朝鮮還發現了“樂浪文化”,其實就是漢文化,其中的建築、器皿甚至瓦當的花紋,都與中原一帶一樣。高句麗立國時,在玄菟郡北部邊境,接受漢朝的玄菟郡守管轄。

(漢四郡)



高句麗因為是農業立國,相對而言戰爭潛力較強,又處於朝鮮與遼東中間,左右都可以擴張,因此侵略性較強,周邊各部族紛紛朝覲漢朝皇帝,備言其狀。從西漢至東漢,中原一帶屢屢派兵與部族合兵教訓高句麗做人,因此這段期間,高句麗奉公守法,還不敢越雷池一步。東漢末年,中原離亂,高句麗趁機東征西討。197年,高句麗就與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戰爭,高句麗戰敗,首都都被燒燬。高句麗因此築城丸都,在現在的新賓縣附近,勢力緩慢恢復,隨後又襲擊遼東。

公元246年,曹魏毋丘儉帶步騎兵萬人出玄菟討伐高句麗,先後在沸流水、梁口兩度大敗高句麗東川王,將號稱有二萬人的高句麗軍誅滅一萬八千餘人。在戰爭中,丸都城再次被燒燬,高句麗實力大損,幾乎被滅國。

(曹魏時半島形勢)

高句麗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很快就又恢復了。這就是農耕民族的好處,只要不被滅種,時間一長,自然就會恢復實力。僅僅70年後,高句麗就再次煥發新生,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高句麗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西晉末年,中原再次大亂。公元313年,樂浪郡張方不堪忍受高句麗的騷擾,帶著1000多家投奔了遼西慕容廆,樂浪一帶成為了高句麗與百濟、新羅混戰的戰場,後來被高句麗佔據。

不過到了342年,遼西慕容鮮卑勢力變得非常強大,對意圖南侵的高句麗發動了大規模的打擊,又一次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勢力又遭到一次沉重打擊,以致於後來雖重建都城,還又被南方的小強百濟攻破過。

隨後中原又一次陷入了戰亂,高句麗也再一次迎來了復興的時機。在南北朝時期,高句麗一度完全據有遼東、朝鮮半島北部,成為堪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的東北強權,周圍部族紛紛開始朝覲高句麗,他們也有樣學樣,建設了自己的朝貢秩序。

由於強大的實力,使得高句麗忘乎所以,開始插手中原事務。北齊與高句麗的外交關係不錯,高句麗也支持北齊對北周、隋的軍事行動。在北周攻滅北齊的戰爭中,高句麗還在首鼠兩端,既對隋朝使者表示順服,又收留了大量的北齊殘餘勢力,在遼西一帶割據,成為高句麗的附庸。


(隋朝時高句麗參與中原混戰)

高句麗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恐怕宋明之禍要提前發生。因此,自隋煬帝開始,中原王朝拼掉了一個號稱海內殷富的隋朝,前後三代人的時間,才最終把高句麗、百濟滅國,並在其故土設置郡縣,置安東都護府、熊津都督府,改土歸流,高句麗遺民分別大部分融入漢族、朝鮮族、女真族。唐玄宗時的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王族,被遷往河南一帶居住。後來新羅趁著唐朝經略西北,利用與唐朝的友好關係,逐漸侵蝕大同江以北的土地,朝鮮開始北進。唐朝末年,新羅也發生內亂,其中的一個諸侯國坐大,最終建立了王氏高麗。王氏高麗延續了新羅的北進政策,1044年,高麗在今朝鮮半島咸興以南、永興以北之間修築長城,抵都連浦,並築定州、宣德、元興三關(均在今朝鮮咸鏡南道)。此後,遼朝與高麗東北部就以這一線長城和三關為界。契丹與高麗朝鮮北部打了三場大仗,最終契丹以南線戰事吃緊,不便在北線開闢新戰場,就此承認了大同江流域的土地歸屬高麗。

(1392年朝鮮完成北寇)

1388年,明軍大出東北,收降元遼王納哈出20萬軍馬,繼承了元朝的勢力範圍。1392年,高麗王令李成桂領兵4萬出征大明國,李成桂自忖這麼點人馬不夠如狼似虎的明軍吃的,就半道發動兵變,廢高麗恭讓王,自立為主。李成桂遣使朝貢朱元璋,表示臣服,並請求賜名。朱元璋大筆一揮,賜名“朝鮮”。雖然稱臣,但是李成桂拒絕明朝在元朝故地設立鐵嶺衛。此後明朝出於與北元作戰的需要,不再要求原鐵嶺以北鴨綠江以南之地,並將鐵嶺衛改置於遼東奉集堡(今遼寧瀋陽東南奉集堡)。自此,朝鮮北進至鴨綠江、圖們江流域。


而知而行


首先這個問題問得不是很對。

先介紹下高句麗,他是公元前37年建國,大的存在了七百年的一個活躍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政權。

公元前37年,中國是西漢元帝劉爽在位,劉爽是西漢的最後第二位帝王。還有一個要點明的就是當時的高句麗是封國,受中央認可的。且當時的高句麗並沒有對漢鄉進行侵擾,反而是在對周邊的其他國家進行征伐。

高句麗的野心直到公元28年才暴露出來,不過當時的高句麗對於大漢來說太小兒科了,幾次摩擦被打的接連敗退。

一直到漢朝滅亡,高句麗還對遼東發動了一次侵擾,不過被當時的曹魏打的差點滅國。

曹魏以為高句麗滅國了,到了西晉時期,高句麗開始復興,東晉時到達巔峰。

結論 :高句麗,弱小時跟著大漢朝的小弟。


二冬踏雪


那時候漢朝的主要敵人先是匈奴後是鮮卑,到了東漢後期,一個地方軍閥的兵力都可以吊打匈奴和鮮卑,用得著在意一個小小的高句麗。


白起106_54043


你這問題好傻,就好比問美國為什麼要讓中國強大一樣!


安尼大哥哥


在漢朝和唐朝這兩個朝代,朝韓半島的朝鮮部分是屬於中國的,韓國部分屬於新羅和百濟,你說的不是事實。明朝才是把半島完全讓了出去,朱元璋的所謂祖訓有很大問題。


楊齊蕭


漢武帝滅亡朝鮮吞併了,後來的皇帝認為佔領價值太低,放棄那裡比匈奴好不到那裡去


烏陵與土明


鼎盛時期是顧不上、也沒放在心上、後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