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詩人,為何喜歡“以漢喻唐”?

大漢都護使


唐朝詩人之所以喜歡“以漢喻唐”,我想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個原因是為了自保

在古代,寫詩,特別是寫諷喻詩,還是有一定風險的。唐朝儘管相對開放,但言論也沒自由到可以隨意說皇帝壞話的程度。萬一上達天聽,天子震怒,就不是自己腦袋搬家可以解決的,株連個九族都不在話下。

所以,儘管人人都看得出來寫的是本朝,但詩人還是要弄個別的朝代來說一下,以求自保。比如以下兩例,其實都是在說唐玄宗李隆基的壞話: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長恨歌》)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杜甫《兵車行》)

第二個原因是也沒有其他朝代好選了

在唐代之前的朝代,只有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這些個。

夏商周年代有些久遠,生產力泰國落後,無法與大唐相比。

秦、隋皆兩代而亡,隋朝又是亡國的前朝,若是以秦、隋比喻唐朝,屬於誅心之論,株連九族都是少的。

而三國、兩晉、南北朝又都是亂糟糟的,肯定也無法用來比擬大唐盛世。

於是只剩下漢朝了。再加上大漢國力強、明君多,一向也是作為盛世的代表為人稱頌,文治武功與大唐還是有些相似的。所以,“以漢喻唐”自然而然就成了詩人們的選擇。


牛皮社


唐朝時,詩歌繁盛。湧現出了許多名垂青史的著名詩人和千古傳誦的佳句。在詩歌創作中,有一種思想是“借古喻今”。“借古喻今”中又多“以漢喻唐”。

杜甫的詩作《兵車行》中,寫到:“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以漢武帝劉徹的開邊,借指唐玄宗李隆基發動邊境戰爭,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唐詩中“以漢喻唐”的原因是:唐朝之前,只有漢朝是一個統一強大的王朝,也只有漢朝能與唐朝的強盛繁榮相配,能夠相提並論,以為參照。


林城布衣10001


文人寫文章喜歡借古諷今,潑婦罵大街擅長指桑罵槐。無非是古今之間,桑槐之間,有可以相互類比的元素。

唐朝詩人喜歡以漢喻唐,也是一樣的道理:漢朝和唐朝,實在有太多相似之處,可以讓唐朝的詩人可以借漢朝之酒杯,澆灌本朝之塊壘。

總體來講,唐朝詩人引用漢朝故事,一般是用在下面三個方面。

第一,彰顯大國風範,提升民族自豪感。

大漢與盛唐,都是中原帝國國力最強盛的朝代,後人每念及此,沒有人不會心嚮往之。哪怕是文弱書生,想到大漢帝國征戰四方,開疆擴土勒石西域的歷史,也會小心臟激動的撲通撲通。

正所謂“漢家旗幟滿陰山,不譴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在唐朝的邊塞詩裡面,漢代英雄的名字,漢代邊關的名字,頻頻出現在詩歌裡面,構成了唐朝邊塞詩濃濃的漢家滋味。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小學時候就學過的這首唐詩,至今念起,心頭依舊有 洪波湧起。

第二,以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影射當今唐朝帝王的兵火無休。

漢朝在漢武帝時期達到了國家強大的巔峰,也是在漢武帝時期用光了西漢積攢半個多實際的元氣。

不客氣的講,漢武大帝,既是漢朝的偉人,也是漢朝的罪人。漢武之後,西漢國力就走向了下坡。

窮兵黷武,連年征戰。除了滿足皇帝的征服欲,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相反,戰爭就意味著骨肉分離,家破人亡,生離死別。

這裡,鐵錘不妨貼出幾首這樣的唐詩,看看詩人們是如何壓抑著心中的憤怒,飽含著對蒼生的熱淚,控訴漢朝戰爭對人民的傷害。

先看陳陶的《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好一個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當年鐵錘只是十幾歲少年,讀到這一句,都不僅熱淚盈眶。遠在家鄉的親人還在盼望戰士回家,誰知道心愛的人已經成為異鄉的一堆白骨。

世界上還有比這更讓人心碎的結局嗎?

真的有!

那就是張藉的《徵婦怨》: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

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

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

即便是威武的大漢軍隊,也有吃敗仗的時候。這個時候遭受的就是無情的屠殺。這一次殺了什麼人呢?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丈夫戰死在沙場,妻子已經懷孕有了孩子。這樣的人間悲劇,在漢朝上演,一樣會在唐朝上演。

唐朝的詩人,用漢朝的戰爭悲劇,控訴唐朝皇帝沒有能力平息邊疆的戰火,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這樣的詩歌,讀來讓人心碎。

第三點,直接拿漢朝皇帝比喻唐朝的帝王。他們一樣的的荒唐。

“漢皇重色思傾國”,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裡去?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漢武帝長年用兵讓民間十室九空,安史之亂,又何嘗不是把大唐帝國踐踏的千瘡百孔!

再看看李益的 《統漢峰下》:

統漢峰西降戶營,黃河戰骨擁長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

這首詩真的是辛辣的諷刺。大漢竇將軍打敗了匈奴鐵騎,在燕然山上勒石紀念自己的豐功偉績。

但是現在又留下了什麼呢?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北方天空上孤零零的月亮,照著空無一人的沙場。死了那麼多生命,究竟給社會、給朝廷換來了什麼呢?

還有李商隱的《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漢朝皇帝半夜招來賈誼,就為了問那些荒唐無稽的事情,卻不重用賈誼的經天緯地之才。那麼唐朝的皇帝,又有幾個會任人唯賢,讓那些有抱負的讀書人可以施展胸中的才學,為唐朝百姓服務呢。

總結一下:唐朝詩人喜歡拿漢朝的故事比喻唐朝的現實,是因為唐朝和漢朝有很多相似之處。既有廣闊的疆域,強盛的國力;也有窮兵黷武,生靈塗炭的悲劇。言為心聲,詩以言志。唐朝的詩人們無非是要借古喻今,表達他們對當時現實的態度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