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版:讓子彈飛還是迷之自信?

微信改版:讓子彈飛還是迷之自信?

微信這次在週五下班時間放重大更新的不體面行為,已被各科技媒體的編輯強烈譴責過了。而針對此次更新的評論與分析,也和時刻視頻一樣,熱鬧了三天就退潮了。

我認為,到目前為止,微信此次改版只是進行了一半。由於安卓版微信的7.0並未發佈,以及可以想象的、新版微信預埋的功能目前並未完全開啟,因此目前評價此次改版的成敗為時過早。然而,這種欲蓋彌彰、讓子彈飛一會的更新方式,同樣也是投射出了微信的迷之自信。

今天,我們不論成敗,只分析下這次微信新功能的真正目的,以及對微信生態可能的影響。

“尚能飯否?”

微信特別希望證明的,是自己並沒有老、用戶們逗留在微信上是心甘情願的。視覺方面的改動自不必說,進一步強化短視頻方面的能力,也是一種“扶我起來試試”。

先來說說“時刻”24小時存續期的設計用意。我並不認為這個設計有任何“減輕社交壓力”的考量,或者是一種類story的設計。真正的用意,還是為了減輕微信自己的壓力。

以微信過8億的日活體量,在視頻內容生產消費方面步子邁得太大,對其服務端的存儲、分發、帶寬衝擊,以及運營側的審核壓力,都是其他產品難以想象的。如果不設置存續期,任由內容長期存在,哪怕有AI能篩掉一部分低俗內容,也保不齊會有其他敏感甚至非法的內容流通。

而時刻藉助微信群的分發,如果從社交壓力角度解讀,與其短存續期完全矛盾。如果真的害怕自己生產的短視頻傳播失控,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也好過莫名其妙讓自己所在的每個群的成員看到內容。因此,對所有群的所有成員可見,同樣是為了規避微信自己的風險。讓用戶忌憚內容的無差別分發,從而儘量剋制自己,不去上傳、發佈不得體的內容。

所以微信這次老謀深算,求穩妥避免引發系統性運營風險,恰恰證明自己確實已經老了。當然,以微信的用戶量,這是一根絕對有必要的繃著的神經。

討好內容生產者

而將訂閱號文章末尾的“贊”改為“好看”,在“看一看”中進行社交關係分發,本質上是一個討好訂閱號內容生產者的設計。

眾所周知,隨著微信訂閱號的泛濫,以及用戶的內容消費選擇增加,微信訂閱號的打開率節節下降,業內認為該指標已低至百分之二以下。過低的打開率對於內容生產者非常不友好,後來者的參與門檻也越來越高。

因此,在傳統的IM、群、朋友圈分發內容之外,微信嘗試過用“看一看”做智能推薦分發。但估計一年多數據跑下來,效果很不理想,這次才大膽在看一看中設置了“好看”,並粗暴地與朋友圈共享“發現”tab的數字和紅點提示,希望通過增加分發渠道的方式來拉動公眾號文章的閱讀消費。

科技圈的同學們在第一時間熟悉了這個功能,於是一部分人設法讓讀者給自己“好看”,另一部分人則乾脆關掉了“看一看”這個模塊,避免騷擾。當然,如果你不去主動點擊某篇文章裡的好看按鈕,這篇文章在其他朋友點擊好看的情況下也不會對你造成騷擾。

當然,普通用戶對這種強打擾的功能還是會照單全收的,只是這樣一來,很多本來被你屏蔽了朋友圈但又不方便刪除的沙雕微信好友,又藉助“看一看”還魂了。可能這就是張小龍希望你體會“生活其實是不美好的”。

視頻化路上的尬舞

微信和騰訊對抖音非常頭疼,這種事也不用藏著掖著了。但,你我皆凡人,張小龍最後也不能免俗地把微信變成了他最討厭的樣子。

既然無法從視覺設計上推翻中老年審美,那起碼要在局部看起來青春一些。“時刻”一到,各個微信群秒變小抖音,真香。

更具備誤導性的,是首次發時刻視頻時,提示文案為“這裡拍的視頻,朋友在一天內可以看見”。我想微信團隊不至於在文案上出現重大疏忽,應該是他們重新定義了“朋友”,以至於用戶試用新功能,從本地上傳了不可描述的視頻,以為只有朋友可見,沒想到全村都能看到,簡直是人間慘劇。

如果說微視不敵抖音以至於微信御駕親征,那時刻這種迫不及待開闢n個入口的方式,對用戶的打擾顯然就不在話下了。重要的是微信希望留住短視頻這波用戶和流量,所以矯枉過正也是可以理解的。

結果,“時刻”上線一週以來,我在各個群看到的,有一半都是打著抖音水印的內容。這可能是微信送給友商的聖誕大禮。

抖音已然成為事實上的短視頻內容源,以及拍攝製作工具。微信用時刻開闢專門的短視頻分發模塊,結果無非是用戶們更愉快地在微信上分發抖音內容。我覺得這個功能的安卓版本還是要謹慎,或者可以利用圖像識別,對抖音內容的上傳進行“互聯網短視頻整治”處理,打擊一下抖音的囂張氣焰。

朋友圈的裂變

最後說一下,此次“看一看”和“時刻”加入的另一個可能的動機,是張小龍希望微信朋友圈迴歸圖片分享,而將公眾號內容和短視頻內容分拆出去。

如此手段,當然不是保護用戶體驗這麼簡單。

傳統意義上,在微信上的內容分發,有IM、群和朋友圈三條路徑,涉及到微信首屏和“發現”中的朋友圈一共1.5個tab位。此次透過兩個新功能,將通訊錄、“發現”中的看一看,以及“我”這剩餘2.5個tab位置也拉了進來。大家可以發現,微信四個tab,全成了流量入口。

所以微信下一步可以想象的動作,是在拓展了的流量入口之上,疊加更多的廣告位,以完成下一步微信的商業化目標。

但不得不說,這次改版的交互邏輯真的是無比詭異,場景亂的一塌糊塗。身邊的產品經理紛紛表示,微信可能是微博產品經理的受害者。

微信的歷史包袱實在是太重了。當然,既然不可能推倒重來,那就湊合修補吧。只是,這次年底大放送,過於激進。也許春節時,一系列隱藏功能突然開啟,又會帶來一些新的體驗和流量爆發。

好吧,只要微信不賣開屏廣告,做什麼都不缺人誇。

判官:十五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現專注於社交和商業化產品領域,著有《產品覺醒》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