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為什麼被誅九族?如何評價他的功過?

人在征途79505020


主父偃之死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到齊國去徹查齊王行為放蕩之事時,趙王劉彭祖擔心主父偃揭發自己在趙國所犯下的罪行,便先下手為強,上書揭發主父偃收受諸侯王的賄金,因此諸侯王的子弟才得以分封土地成為侯王。



恰好此時齊王在齊地自殺的消息傳到朝中,漢武帝龍顏大怒,以為是主父偃脅迫齊王導致他自殺的,於是召回主父偃,並交給官吏審問。主父偃承認收受諸侯王賄金之事,但確實不曾挾迫齊王自殺,漢武帝也不想殺死主父偃。

但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跳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宰相“老好人”精通春秋的公孫弘,他爭辯說齊王自殺後無子孫可繼承王位,齊國降為郡歸入朝廷,主父偃是第一大罪人,不殺主父偃不以足以向天下人交代,於是誅滅主父偃家。

因此主父偃被殺有三個關鍵:劉彭祖的檢舉信,齊王的畏罪自殺,公孫弘的關鍵論斷。

大家提到主父偃都會想“推恩令”,“推恩令”的提出確實主父偃立下的最大功勞,但除此之外他還立下了不少功績,這才是漢武帝不忍殺害的原因:

功績有五

一、提出“推恩令”,徹底解決了諸侯割據勢力對中央的威脅問題;

二、將豪門富戶及侵佔他人產業的大族遷徙到茂陵,充實京城的人口,削弱奸詐之徒的勢力;

三、因大將軍衛青對主父偃有引薦之功,因此在尊立衛子夫為後時,主父偃的巧嘴立下大功;

四、揭發燕國隱藏的種種違法之事,揭發燕王劉定國逆倫違法的事情,揭發齊王的行為放蕩之事;

五、陳說朔方郡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外有黃河天然險阻,在這裡可以修建防禦工事驅逐匈奴,對國內可省卻轉運糧草和軍隊必需品的麻煩,又拓展了中原的版圖,這是剿滅匈奴的根本。最終促成設立朔方郡,這本來就是根據主父偃所獻之策做的。

罪責有三

貪財好利,收受賄賂累積的財物累計達千金;驕橫狂妄、做事不擇手段違反常理,凡事不留有餘地;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到齊國時把原來的兄弟賓客都聚集到府中,散發五百金並數落他們的罪責,之後便與他們斷絕來往,讓他們以後不得到他自己家。

主父偃是一個性格鮮明、睚眥必報的真小人,是個不從於眾、不容於世的真人才,是個胸藏錦繡、腹有良謀的真諫士,是個有血有肉、公私分明的真實人。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主父偃為什麼會死,而且死的這麼慘;另一個是如何評價他的生平。這兩個問題其實可以放在一起說。

主父偃這個人,其實是抱著死於非命的心來當官的,從他入仕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將來不會有好下場。但是,他自己一定不會想到,最後不僅自己死了,而且還被族誅。

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主父偃這個人在史書中塑造的形象,從而分析他為什麼會死,為什麼會死的這麼慘,以及怎麼看。

一、主父偃的學術困境

主父偃是縱橫家、法家,在漢代儒家逐漸興起的整體氛圍裡,他的這一套縱橫家術沒有用武之地。為了入仕,他在年紀很大的情況下轉而學習春秋等儒術,最終才得以入仕。

熟悉西漢歷史的人一定會發現,這個學術歷程,和公孫弘幾乎一模一樣

可公孫弘就成了丞相,而主父偃卻被族誅,而且是公孫弘建議殺主父偃的。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嗎?

活躍在漢武帝元光到元狩年間有三個學術人物,命運殊途:

一個是董仲舒,純儒,沒有法家背景,但他沒有得到皇帝重用,最高就當過王國相,在中央就是一箇中大夫;

一個是主父偃,雖然靠儒學上位,但他的對策、行為,都是純縱橫家、法家的,所以他族誅了;

一個是公孫弘,擁有法家背景,靠儒學上位,但擅長以緣飾儒術,用儒學包裝自己的一些法家的行為,最終封侯、當丞相,善終。

所以,主父偃的被族誅,與他的學術背景,以及他利用自己學術背景來謀取仕途的方式,具有密切的關係。

二、主父偃是被誰殺的?

多數觀點會認為,公孫弘。

因為,漢武帝本來已經決定不殺他了,但是公孫弘說了一番話後,漢武帝不僅殺了他,還族了他。

公孫弘說了什麼?

“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這句話的點在哪兒?為什麼漢武帝因為這句話動了殺心?

我們覆盤一下主父偃和齊王自殺這件事:

“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 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 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 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

簡單來說,就是趙王告發主父偃受賄,等到齊王自殺的時候,漢武帝大怒,是要殺主父偃的,但是馬上澄清了事實,齊王是自殺,而主父偃只是受賄,與齊王自殺無關,所以才打算留他一命。

這就能看出公孫弘的可怕之處了,他的意思說的隱晦,我把他沒說的話補齊,大概是這個意思:

齊王雖然是自殺,但是絕後了,齊國就滅國了,併入了中央。這對中央來說,倒也不是壞事,可是,天下人會怎麼看呢?天下人會說,皇帝太狠毒了吧,為了佔齊國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自己的親戚自殺。所以,天下人會在背後罵皇帝你自私無情冷酷。所以,只有殺主父偃,才能告訴天下人:看,皇帝我沒想這樣,是主父偃的錯誤。

漢武帝這就很明白了,對主父偃處置的越狠,天下人對越不會恨自己,那麼,族誅,當然比單純殺一個主父偃要更有利。

因此,真正殺主父偃的,是公孫弘,但也是漢武帝。畢竟公孫弘只是建議殺一人,而漢武帝則族誅了。


danyboy


主父偃有一句名言,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類似桓溫的“大丈夫不能留芳千古,亦當遺臭萬年”的意思,可看出他追求人上人的決心。但命運多蹇,主父偃先學縱橫術,後學儒家學說,四處遊走以求上進,從趙國到齊國等地,無人賞識,而又與親朋故友合不來,被人看不起,到處受白眼。


無奈,主父偃來到長安投靠衛青,衛青向漢武帝舉薦多次都沒有召見,絕望的主父偃豁出去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上書向武帝陳述九事,其中就有一項反對向匈奴用兵。奇蹟發生了,奏章上午遞進宮,傍晚武帝就召見他,聽他對這些事的看法,並說“恨不能早點見到”,從此受到寵信。

主父偃最主要的貢獻是向武帝獻“推恩令”,認為郡國並行是失策之舉,諸侯國承繼幾代後根深葉茂,尾大難掉成為國家極大隱患,建議破除分封國的嫡長繼承製,推恩到不分嫡庶長幼都可分得該國封地,分封國下面再分封,如此時間一長,大國變小國,小國變鄉村,同時配以嚴刑峻法,對諸國進行削地撤國措施。武帝一聽大喜,立即採納推行,困擾漢初幾位皇帝的封國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主父偃能言善辯,又得武帝信任,燕國和官員被他檢舉入罪不在少數,百官怕他敬他,爭相向他行賄,他來者不拒一概笑納,有時還主動索取,有人勸他適度,主父偃說,“我受窩囊氣四十多年,今朝得志必須為所欲為。何況大丈夫活著若不能享用五鼎飯,死了也要享受五鼎烹煮”。率性張狂至此,與同僚關係可知。(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太后王娡要嫁外孫女,宦官徐甲向她推薦二十多歲的齊王劉次昌,並擔當說媒使者,主父偃得知,便要求徐甲把他的女兒也捎帶進去,希望齊王納她為姬妾,徐甲滿口答應,認為易事爾。誰知齊國太后一聽拒絕了,兩人的女兒都嫁不成,主父偃覺得是奇恥大辱。便對武帝說,齊國富庶,齊王淫亂無道,恐怕會叛亂。武帝便命他為齊國國相前去徹查。


齊王劉次昌果真淫亂,與其姐姐也有姦情,主父偃到齊國,大肆搜捕拷問官員,並要他們把口供指向齊王,審查日久,年輕的齊王害怕,一想不開自殺了。逼死諸侯王!主父偃便被下獄審查。武帝並不想殺他,御史大夫公孫弘說,不殺無以塞天下之口。潛臺詞是殺一主父偃既結此案,又能讓對推恩令不滿情緒找個發洩口替罪羊。百官也紛紛落井下石認為該殺,於是主父偃被族誅。

主父偃是有才能的真小人,睚眥必報,衛青收留他,他便上書奏請立衛子夫為皇后,兄弟親友對他不好,他當齊國相時,親友來迎接他,他當場拿出五百金分給他們並宣佈絕交,收賄索賄得罪百官,終於被殺。

讀史鑑今,修心明性,歡迎關注南方鵬共同探討。


南方鵬


主父偃,漢武帝時期一個大器晚成的縱橫家,其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將“推恩令”政策進行有效的實施,成功的削弱了諸侯王的權力,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維護當時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不小作用。然而這樣一位有功於社稷的功臣,最後卻被漢武帝誅滅九族!主父偃初入仕時,深受漢武帝喜愛,一年中升遷四次,官至中大夫,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為什麼最後落得個誅滅九族的悲慘結局呢?是漢武帝太狠?漢武帝確實狠,不過在主父偃這件事上,還真不能怪武帝狠心。

大器晚成的縱橫家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能大家會誤以為漢武帝時期大名鼎鼎的主父偃也是儒家出身,還真不是!主父偃出身貧寒,然而他學習刻苦,才能卓著,據史料記載:“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縱橫家,然而由於這個身份,也使得他前期的人生相當不順。在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時,都未受到禮遇,被當地的儒生所排擠。後來,主父偃結交了大將軍衛青,想通過衛青的引薦接近武帝,但未能所願,無奈之下,他自己寫了一道奏摺給武帝,也正是這道奏疏,改變了他的人生。奏疏上午遞進去,他下午就得到了召見,而這一見,使得漢武帝高興不已,因為武帝總算遇到“知音”了。而此時的主父偃已年過四旬,終於迎來了他一展才能的機會。

達則忘乎所以,睚眥必報

“推恩令”的有效實施,使得主父偃備受漢武帝的器重,然而人往往得志便猖狂,主父偃則正是這樣一個人,在受到皇帝器重後,他逐漸開始膨脹,不僅大肆收受賄賂,而且八方樹敵,朝中諸多大臣都與主父偃有著多多少少的恩怨,然而迫於主父偃得寵,一直忍氣吞聲。

說到“睚眥必報”,大家一般想到的是秦相範睢,然而範睢在這一點上和主父偃比起來,那便真是小巫見大巫了,我們知道主父偃之前仕途不順,受到北方儒生的排擠,然而得勢之後,主父偃對以往得罪過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紛紛收監治罪,哪怕只是從前對他態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過,極盡報復,不惜置人於死地。在這一點上,範睢還真比不上。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主父偃是做的相當差的,所以最後被殺,也僅有一名門客為其收屍!

齊王之死成為了諸臣扳倒主父偃的突破口

主父偃得勢,加之與人不善,朝中眾臣早就想將其扳倒,特別是當時以公孫弘為首的一批人。然而要扳倒武帝的寵臣,則必須有個名正言順的藉口,而當時齊國國軍齊厲王之死,正好成全了公孫弘。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當時齊厲王出了一個醜聞,便是和自己的姐姐亂倫,這件事本是齊王母親紀太后想控制齊王的後宮,不想卻弄巧成拙。也就在這時,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也想為自己的外孫女找一個好的諸侯王,正好看上了這個齊王,於是武帝便派徐甲去說親,而主父偃便趁機也想把自己的女兒送到齊王后宮去,於是讓徐甲幫忙,徐甲倒是痛快的答應了,可齊王壓根看不上主父偃的女兒,所以主父偃的心思沒能如願,由此忌恨齊王,後來便向武帝進言說齊王有謀反之心,於是武帝任主父偃為齊相去監視齊王,這一去,主父偃便開始公報私仇了,對齊王嚴刑逼供,肆意陷害,齊王嚇得自殺而亡。而齊王一死,終於給了公孫弘一個除掉主父偃的良機!由於齊厲王在主父偃的審訊下自殺,在當時各諸侯國反響非常大,諸侯國紛紛動盪,大家都害怕被漢武帝除掉,漢武帝也有所顧忌,怕再生變亂,加上公孫弘上奏說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其他朝臣也基本贊同公孫弘所奏,以致漢武帝終將主父偃滅族,以按各諸侯王之心。

主父偃雖有功,但他的死,也只能說是咎由自取吧!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主父偃在漢武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他提出了推恩令,劉邦時期,吸取了秦朝因為只有郡縣制,而沒有分封制最後被滅亡的教訓(當然這個不是主因),劉邦在大封列侯後,剷除了各個異姓王,就開始分封同姓的諸侯王。

漢文帝時期,就面臨著諸侯王勢力過大的局面,比如發生了淮南王和濟北王造反的事情,賈誼提出了應該再多分封一些諸侯王以達到削弱諸侯王的目的,但是情況沒有得到解決。

漢景帝繼位之後,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開始削藩,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雖然依靠周亞夫平定了這次七國之亂,但還是沒有根本解決問題,諸侯王的勢力依然強大。

在漢武帝時期,主父偃就上書,讓諸侯可以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列侯,而之前只能由諸侯王的嫡子來繼承,這個表面上看,是對諸侯王的恩惠,諸侯王的非嫡子也十分願意這樣做,因為按之前的繼承製,他們是沒份的。

推恩令相比晁錯的直接削藩,顯然要緩和得多,也比較讓諸侯王得以接受,因為之前的削藩,是被朝廷收走,而推恩令是分給自己的兒子們,正因為如此,諸侯國的封地,分得人多了,就越來越小了。

之前一個諸侯國相當於一個郡,而後面的諸侯國就僅相當於幾個縣而已,就完全解決了之前因為諸侯國過於強大而威脅到朝廷的局面了,由此可見,主父偃功不可沒,那主父偃因何而死呢?

主父偃越來越受漢武帝的器重,他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但是齊王給拒絕了,主父偃自然也很生氣,他就一心想除掉齊王。他對漢武帝說:齊國十分的富有,但是現在的齊王跟您的血緣又很遠,如果不是您的親兒子或者兄弟,不能去當這個齊王的。

主父偃又說現在的齊王有一些私情,如果讓我去查,肯定能查出來的,漢武帝就同意了,讓主父偃去做齊相,主父偃去了之後,就告訴齊王他知道的一些事情,齊王因為害怕,就自盡身亡了。

趙王也有這方面的問題,他擔心主父偃會對付他,他就趁機告主父偃的狀,說齊王是主父偃給逼死的,漢武帝也為這個事情惱火,因為這個事情讓人覺得朝廷想要收回齊地,才對齊王下手的。

主父偃就被下獄了,漢武帝並不想殺死主父偃,畢竟主父偃是個人才,但是御史大夫公孫弘說:如果不殺主父偃,不能向天下人交待,而主父偃得勢的時候,得罪的人太多,沒有人肯定為他說好話,而是紛紛落井下石,主父偃最終被族滅。


歷史簡單說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是多少文臣武將的成功模式!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殿”、“春風得意馬蹄歡,一日看盡長安花”,這不知是多少寒門子弟夢寐以求的時刻。只要做到了,是非功過都是過眼煙雲。畢竟“伴君如伴虎”!

【一】之死

主父偃和司馬遷都同事漢武帝,因而《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毋庸置疑。

漢初,“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到了武帝執政早期,諸侯國還尚存,也是武帝和漢王庭的一塊心病。

元朔二年,主父偃告發“齊王劉次昌”與其親姐姐亂倫。武帝也有意削弱齊國,於是派主父偃到齊國做相國,以徹查和核實此事。


到了齊國後,主父偃使人告知齊王淫亂之事,本好想讓其俯首認罪。可出乎意料的是,因為有“燕王劉定國”的前車之鑑,齊王竟畏罪自殺了。這一下子,引起了軒然大波,上下譁然、諸侯自危,將主父偃推至風口浪尖!

趙王擔心重蹈覆轍,因其太子也有亂倫之事。加之主父偃曾遊學趙國,知道他違法亂紀的底細,且當時還沒加以待見。就在主父偃赴任齊國之際,立即遣人告發主父偃大行其道的受賄一事。無巧不成書,恰恰又碰上齊王自殺這檔子事。剎那間,武帝勃然大怒,隨即主父偃被捕入獄。由於愛才,武帝並無誅殺之意。



“牆倒眾人推”!命懸一線之際,偏偏冒出了個“公孫弘”參了一本,其職務相當於“副丞相”。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至此,武帝忍痛割愛,滅其門、夷其族!

【二】功過

只有言其“功的份”,沒有追其“過的必要”!

他的過也不足掛齒,就是受了點賄、貪了些錢。

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原創的“推恩令”


,來源可謂之是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的弊端。

在不起刀兵、不動聲色之下,金蟬脫殼般巧妙地化解了尾大不掉的藩王難題!避免了赴西周後塵,加強鞏固了中央集權,有利於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和長治久安!

有恩於“漢武帝”!有恩於“天下”!

感悟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聲名顯赫得益於“武帝”,一命嗚呼也拜“武帝”所賜!

江山是棋盤,文武皆為子,帝王落子人。


內求安己


主父偃是齊地臨菑(今山東臨淄)人,他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卻得到了漢武帝的破格重用,最後官至中大夫之職。他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向漢武帝進言實行

“推恩令”,鞏固了漢帝國的中央皇權。

漢高祖劉邦認為秦朝之滅亡的原因在於秦沒有分封同姓為王,導致中央失去屏障。為了確保劉氏江山的穩固,劉邦在開國初期大肆分封同姓為王。然後這種做法很明顯是錯誤的,如此大肆分封的結果就是諸侯國的勢力大增,並且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朝廷。

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一直都是朝廷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漢文帝在位時,賈誼有鑑於淮南王劉安、濟北王劉興居的叛亂,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漢文帝雖在一定程度上採用了賈誼的建議,但是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漢景帝即位以後,採納了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但是卻直接導致了諸侯國中的實力派強力反彈,最終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雖然迅速平定了叛亂,並且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來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但是問題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漢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諸侯國依舊擁城數十、轄地千里,且這些諸侯國驕奢淫逸,不聽從中央的號令,對朝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而“推恩令”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漢武帝,他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上施恩,實則是將各個諸侯國進行肢解以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個建議既迎合了漢武帝鞏固皇權的需要,同時也避免了諸侯起兵反抗的可能,因此很快便被漢武帝所採納。

主父偃的計策順利解決了漢武帝所面臨的難題,因此他也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一個人一旦得勢便容易得意忘形,主父偃也不例外。除此之外,他自身還有一個致命缺點——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爬得越高就意味著隨時有可能會摔得越慘。

漢武帝時期齊國的諸侯王齊厲王與自己的姐姐亂倫,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但是結果吃了閉門羹。主父偃便由此記恨上了齊厲王,他向漢武帝建言說齊國早在七國之亂的時候就有謀反的意思,現在又搞姐弟亂倫,這裡頭得好好查查才行。於是乎漢武帝派他到齊國為相,齊厲王知道這位武帝跟前的大紅人肯定會公報私仇,最後居然自個兒服毒自殺了。

這案子還沒有水落石出當事人卻死了,之前就與主父偃不對付的趙王藉機落井下石向武帝進言稱主父偃謀害齊王同時還存在受賄的問題。漢武帝隨即將主父偃下獄,就這樣這位朝廷中的大紅人一下子淪為了階下囚。

主父偃喜歡揭發別人的隱私,因此得勢的時候朝中的大臣們都向他行賄攀關係以求自保,據說賄賂他的金錢達數千金之多。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在他落難之後御史大夫的公孫弘勸說漢武帝誅殺主父偃,而其他大臣們也巴不得他早點死紛紛落井下石,最終主父偃被族誅。

他的死與其說是命運不公,倒不如說是他的性格使然!



通城丹妹


西漢初年,有一位大臣,雖有幹才,卻人緣極差,半生潦倒。而在其發跡之後,便行事專橫,逼死了二位諸侯王,也為自己迎來了悽慘的結局,此人便是主父偃。

主父偃,是齊國(漢諸侯國)臨菑人。家境貧寒,早年學習縱橫之術,晚年改學《易經》、《春秋》及百家之言。史載:主父偃...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

主父偃雖有才學,卻屢屢碰壁於各諸侯國。於是,認為諸侯國不值得遊歷,便西入長安拜見衛青。衛青數次為其言於漢武帝,漢武帝也未召見。時間一久,盤纏用盡,而遭到衛府的諸公及賓客厭棄。於是,直接上書給漢武帝,因其“大一統”的政治主張而得到漢武帝的青睞,當晚即被任命為郎中。

隨後,主父偃在一年之內被擢升四次,而官至中大夫。為迎合漢武帝中央集權的需要,以及平復一下自己遊歷諸侯期間的不愉快經歷。主父偃向漢武帝獻策“推恩令”(令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國分給自己的子弟,以建立較小的封國,諸侯國越分越小,便無法與朝廷對抗)。同時,主父偃還以揭發各諸侯國及大臣們的隱私相威脅而收取賄賂。

史載:....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與其庶母亂倫被揭發,被迫自殺,國除為郡),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強橫)矣。”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困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其後,主父偃又想將其女兒嫁給齊厲王卻遭拒絕。於是,主父偃懷恨在心,令人揭發齊厲王與其姐的亂倫之事。齊厲王還比較年幼,恐遭到燕王劉定國的下場,一被驚嚇便喝藥自殺了。而齊厲王無子,齊國齊國便被廢除了。

按理說,主父偃雖有私心,卻逼死了兩位諸侯王,卻替漢武帝廢除了燕國、齊國,也是大功一件。但是,主父偃的人緣極差,為人強橫,得罪的人很多。而趙王也恐自己遭到主父偃的毒手,便上書揭發主父偃收受賄賂。而丞相公孫弘也上言:“齊王以憂死無後,國入漢,非誅偃無以塞天下之望。” 意思是說,皇上您得了那麼大的便宜,也該給天下人一個說法了。於是,主父偃便掉了腦袋。

話說回來,主父偃的姓氏卻很牛。主父的姓氏來源很單一,乃是源於戰國時期的趙國雄主趙武靈王。趙武靈王晚年傳位於趙惠文王,而自號為“主父”,顧名思義乃“主君之父”,相當於後世的“太上皇”,也即相當於姓“太上皇”了。


歷史聞知社


小說、電視劇看多了麼,動不動就是誅九族,他就是有罪啊,史書裡記得明明白白的,殺的沒問題。應時而生罷了,武帝需要,他也想要,這事說白了就是一個極其聰明而壓抑的人,想要證明自己而且已經猜到結果後的瘋狂,升官快到他那麼個地步的放幾千年歷史裡都能排上號,是可以做典故的事例,無非是有特殊用途罷了,和他一起上書的嚴、徐不就好好的沒事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