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能攻入京師,為何在清軍面前一路敗退?

~初~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朝廷腐敗不堪,賦稅徭役嚴重,導致老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地主豪紳榨取利益,社會早已是十室九空,餓殍遍野,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不可調和。明王朝的統治已經是風雨飄渺、搖搖欲墜,滅亡是遲早的事情,即使沒有李自成,也會出現張自成、王自成的將其推翻。



其實李自成的能力並不足以奪得天下,但是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硬是把他推到了這個局面。而他在推翻明朝政權的過程中也並非是順風順水,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打贏過明朝的正規軍,明朝正規軍只要出陣次次都把李自成打的大敗,可是明朝財政困難,能用的軍隊就那麼一兩隻,不是外戰於遼東就是內剿於中原,拆東牆補西牆,再加上朝廷又有一群只會唱高調一點實務都不做的文人誤國誤民,加之崇禎皇帝雖然勤儉,然並無高瞻遠矚的謀略,特別是在潼關一戰中,李自成被孫傳庭打得只剩下十八騎兵落荒而逃,而這個時候由於清軍的騷擾,又不得不被調到邊疆,就這樣,李自成是在一次次的幾乎是全軍覆沒的情況下推翻大明王朝的。


而清軍能打敗李自成,則是歷史必然的結果,一則李自成的小農思想,他本身並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即便是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還跟崇禎談退兵的條件,也可看出李自成個人志向無非是個西北王罷了;二是李自成稱帝后,並沒有重建朝政、安撫百姓,而是縱容部下燒殺搶掠、肆意妄為,自己縱酒享樂,導致民心不附,軍隊渙散;三是綁架吳三桂父親和愛妾,導致吳三桂投清,衝關一怒為紅顏,大開城門,放清軍入關,就在與吳三桂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被清軍趁機突襲,打的措手不及;第四是有學者提出,是因為李自成的軍隊當時感染鼠疫,鼠疫又通過跳騷傳播,而清軍由於大多是騎兵,沒有被感染,結果清軍以精銳之師打李自成的瘟疫部隊,自然是橫行無阻。


所以說,李自成的成功只是格局的大勢所趨,而他的失敗,則是李自成政權能力的不足,才導致了勝利果實被滿清摘取。


jiangyou天涯


題主可能認為明末時期清軍經常被明軍打的苦不堪言,而李自成的大順軍最後能攻進北京城,為何反被明軍的手下敗將打的山窮水盡。

其實真實情況是什麼,很多人定義李自成就是個流匪,佔了北京城之後沒幹啥事就是當皇帝玩,吃喝玩樂,然後搜刮財帛,結果只當了15天皇帝就被趕了出去,軍隊也接近全殲。


現在我們來說說為何李自成能夠攻進北京城。

首先,李自成的軍隊戰鬥力確實是爛,他從居庸關一路到皇宮基本都是有人給他開門的,在居庸關太監杜之軼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出了固關之後,真定太守投降,接著保定也投降了,到了北京城前,用大炮轟了幾下,曹化淳這死太監打開城門,到了正陽門,兵部尚書張晉彥跳出來開門了。

看到這,是不是感覺崇禎好像眾叛親離了,沒錯,那個時候的崇禎確實已經如此,不過這個我們在這不去做太多的細究,畢竟這是皇權和文官豪紳之間的矛盾激化,總之我們要知道,就是崇禎這老闆被炒魷魚了,所以李自成能攻進北京城還真不是他多有本事,而是明朝的內部已經炸了。

當時明王朝戰力最強大的軍隊被誰統領著?沒錯,就是名聲臭萬年的吳三桂,但是他這個時候是在山海關擋著清兵,而且明末之時,不管農名起義多麼劇烈,戰力最強的關寧錦軍隊始終沒有返回關內剿匪,所以李自成才能越坐越大。所以,也正是滿清的牽制,李自成才能如此輕鬆地攻進北京。

李自成的軍隊是流匪,戰鬥力不強,搶東西倒是一流,剛進北京城的時候還好,但是過了幾天就原形畢露,開始燒殺搶掠了,然後開始要求各個官員按照職位捐軍餉,可笑的是這幫買了崇禎的文武大臣最終還得被李自成打劫,而且打劫的財物多的都運不動了,還順手把吳三桂家給抄了,這下老吳就炸了。本來還想著順應時勢投降一下老李的,結果這次直接逼的吳三桂向滿清投降。



吳三桂投降之後,引清兵入關,與清兵合力攻擊李自成的軍隊,清兵就不說了,本來戰鬥力就不弱,吳三桂的軍隊都是當年關寧鐵騎的殘部,戰鬥力更強,在兩軍合力之下,李自成這支流匪瞬間土崩瓦解,在加上那些被搶了財物的所為文武大臣的幫忙,李自成很快就山窮水盡。


金道人



李自成雖然攻入了北京,滅了大明,但是在清軍面前卻不堪一擊,主要有那麼幾點原因。


1,李自成軍自身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李自成的農民軍進入北京後,就開始縱情享樂,包括李自成在內的領導力量都貪圖享受,缺少治理的概念,也鬆懈了一定的戰鬥和警惕心理,在加上李自成放任軍隊劫掠北京城的官員和百姓,不但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治理天下的文官集團的擁護。


2、軍隊的戰鬥力:李自成的軍隊大部分都是起義的農民軍和受降的軍隊,而多爾袞領導的是訓練有素,與明朝精銳之師戰鬥多年的滿洲八旗軍隊,本身的戰鬥力存在差距。

3、統治者用人不當:在進入北京城後,李自成用錯了牛金星,乃至誤殺李巖,造成了李自成統治力量的削弱和領導能力的下降。而且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敗以後,沒有及時的聚攏部隊固守北京,而是在北京匆忙登基之後就逃往陝西,辛苦打下的天下拱手讓人。這也充分說明李自成只是個農民,並不是一個足以安定天下的帝王。

4、吳三桂的誘導因素:吳三桂本心也是想投降李自成的,但是李自成的部下不但搶走了陳圓圓,還殺了他的家人,吳三桂憤怒至極,直接打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和清軍合兵一處共擊李自成。一直靠著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戰術的李自成哪裡是當時天下最精銳的兩支軍隊的對手,所以最後的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易祥好好說


崇禎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下北京城,大明王朝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類似這一幕的場景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接下來的情節往往就是一箇舊王朝的覆滅和一個新王朝的誕生。可是這一次,歷史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同年5月18日,李自成率軍前往山海關,準備勸降或是擊敗鎮守山海關的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不過,讓李自成想不到的是,此時的吳三桂已暗中投靠了滿清。結果李自成和吳三桂與滿清的聯軍在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展開激戰,李自成所率的大順軍慘敗。

之後,李自成率殘部匆匆回到北京,在紫禁城武英殿裡舉行了一場簡單的登基稱帝儀式後,就帶著自己的軍隊撤往西安,準備在那裡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

雖然李自成在山海關戰役中遭受慘敗,但其軍隊主力仍在。據史料統計,李自成的總兵力達到了百萬之眾。而且李自成在入主北京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從京城擄掠了大量金銀珠寶,足夠支付軍隊很多年的軍餉。按理說,接下來又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逐鹿中原大戰。

可是,讓誰也沒想到的是,擁有推翻大明王朝實力的李自成,卻完全抵擋不住清軍的攻勢。李自成的大順軍和清軍相繼在直隸、山西等地發生交戰,大順軍敗多勝少。僅僅過了半年時間,清軍已兵臨西安城下。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下,李自成決定放棄西安,率領50萬大順軍轉戰湖北、湖南。

不過,清軍並沒有給李自成任何喘息的機會。在清軍的繼續追擊下,李自成的大順軍在襄陽、九江等地遭遇了十三連敗,不但丟失了全部領地,軍隊士氣也低落到了極點。

1645年5月,李自成率軍來到湖北九宮山。李自成帶著20餘名親信登山探路,結果遭到當地的地主武裝突襲,李自成不幸被殺死(有爭議)。李自成死後,大順政權迅速瓦解,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麼問題來了。清軍入關時,總兵力也就十萬左右,李自成的百萬大軍為什麼會完全抵擋不住呢?

有人認為,明末時期滿清八旗軍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強悍,所以李自成雖然有兵力上的優勢,但還是屢戰屢敗。這種觀點並沒有錯,但卻不是關鍵。當時交戰雙方都是以冷兵器為主,所以在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不至於太過懸殊。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八旗軍戰鬥力再強,但畢竟人數少,大順軍在兵力方面完全可以做到碾壓對方。

其實,之所以李自成會迅速潰敗,根本原因在於大順軍的組織紀律和軍隊士氣出現了嚴重問題。眾所周知,李自成是草莽出身,所以他的部隊很多都是各地流寇吸收加入進來的,這些人本身組織紀律就很差。在順境的時候,讓他們“痛打落水狗”是沒什麼問題。可一旦到了逆境,想指望他們做到絕處逢生,那就比登天還難了。在戰場形勢遇到不利的情況下,這些兵痞不是想著如何同敵人奮戰到底,而是打算一有機會就腳底抹油開溜。這樣的部隊,雖然人數多,但說白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想指望他們打敗組織嚴密,士氣高漲的八旗軍,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那麼,李自成帶著這樣的部隊又是如何推翻了明朝的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明軍更差勁。到了崇禎皇帝時期,朝廷已完全拿不出銀子來給士兵發放軍餉了。很多士兵由於沒錢吃飯,把自己的武器裝備都拿出去賣掉了。士兵譁變在明末是隨處可見的事情。所以李自成揮師北京的時候,一路上很少遇到打硬仗的情況,很多明軍官兵一見到李自成的軍隊就直接投降了。

因此,滿清最後能夠成功定鼎中原,並非八旗軍天下無敵,而是他們遇到的對手都是“渣渣”!


夜讀史書


李自成從陝西出發“進京趕考”的時候,明王朝已經是實力最為虛弱的時候了。關外的滿清接連幾次的大戰消耗了明軍的大量戰鬥部隊,而且是最能打的部隊。明崇禎時期的洪承疇在戰略戰術上也算高明,到了關外跟清軍決戰,幾十萬雄兵損失殆盡,關寧鐵騎也已經徒有虛名,只剩下了吳三桂一部還在支撐,關內各地雖然也有駐軍,但是多數是老弱病殘,李自成攻打北京途中,只有在山西沿途遇到抵抗,但是給起義軍帶來的損傷都不大,只有代州總兵周遇吉所部靠著代州城和寧武關給李自成部隊以極大的殺傷,導致農民起義軍在這裡損失了七萬餘人馬,算下來李自成從陝西出發,帶兵二十多萬,在山西已經摺損了十萬人。過了山西,到了河北,沿途的明軍都開始舉起降旗了。所以河北地區沒有什麼損失,李自成進入到了北京城。

但是打吳三桂的時候,農民起義軍沒有預估到清軍的參與,他們還單純的以為吳三桂是明朝的大忠臣呢,所以李自成帶領攻打山海關的人馬並不多,估計也就五萬人的樣子,剩下的還要守衛北京,鞏固整個北方佔領區,而吳三桂的關寧兵馬可不是吃素的,雖然人數不如李自成的部隊,但是這也是明朝最後的精銳了,最後兩方僵持不下,清軍多爾袞部的騎兵突然出現,把這五萬農民起義軍給打的徹底失去戰鬥力。而李自成則被清兵跟在屁股後面一路逃跑,更是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反擊。

所以總體來看,是李自成對戰爭形式認識不足,導致了起義的失敗,而對問題的準備不充分,也讓中原大地最終淪落到滿清統治之下。


阿慶還是阿慶


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京師(今北京),崇禎皇帝煤山上吊,明朝滅亡。吳三桂屈膝投降滿清同大順軍在山海關大戰,李自成兵敗由山海關退回都門。在京師補即帝位後,於第二天放棄京師,向晉、陝轉移。

進攻線路

李自成為什麼放棄首都教師?有兩個原因:一、李自成帶往京師的兵力並不多,約10萬左右。山海關之戰大順軍大敗,損失慘重,士氣衰落。剩下的部隊不足以確保首都師的安全。第二,大順軍剛剛佔領了北京,但是並不穩定。明朝有權勢的官吏和士紳們痛恨大順軍。戰爭開始時,這些部隊利用這個機會在城裡製造混亂。因此,放棄首都師,遷往山西、陝西順軍大本營是安全的。

京城舊圖

為了扣留李自成運走的金銀玉帛,多爾袞命阿濟格、多鐸和吳三桂等率精兵急追。要知道,大順軍俘虜北京師的財產是相當有吸引力的,更別提宮廷裡的貴重物品,而是無數的金銀財寶,這些金銀財寶,都是“追贓補助金”落入高官和貴族手中的。有這麼多值錢的東西,太順軍不能跑得太快,如果它能對大順軍造成進一步的破壞,當然更好。

進攻的號角

李自成的前腳一離開,清軍兩天後進入北京,在沒有士兵的情況下徒勞地拾起了城池。同年九月份,順治帝福臨被由盛京(今遼寧瀋陽)接至京師,於10月1日登基大典,清朝正式定都京師。清朝容易進入京城,極大地激發了其進一步爭奪世界的雄心。攝政王多爾袞派出兩路雄師,一起往西防禦李自成大順軍。一路向南進攻南明弘光政權。

西路軍阿濟格率2萬精銳馬隊會同吳三桂、尚可喜的隊伍,從山西大同繞道陝北榆林地域,再南下向西安防禦。我們為什麼要繞陝北繞道?我們知道,從北京到關中盆地有一條比較近的道路,即從豫南到河南北部,穿過黃河,穿過洛陽,再到關西,也可以進入西安。

陝西版圖

但是這條路有潼關扼守,並不好進。桐關位於關中平原東端,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桐關縣,是陝西、河南和山西的交界處。北臨黃河,南臨秦嶺,地形險峻,自古以來就是關中東門。這是交通咽喉之間的中央平原關中和,被稱為“三秦鎮的關鍵”。歷史上發生在此處的戰爭,多不勝數。此時,清朝的軍隊還不足以使多爾袞有足夠的信心成功擊倒關口,因此必然要繞陝北走一圈。

潼關之戰

南路軍多鐸率2萬精銳馬隊會同孔有德、耿仲明的隊伍,揮師防禦江南南明弘光政權。多爾袞敢這樣做,就是看穿了南明紅光小院的懦弱和沉醉,卻發生了意外。李自成探知清軍西路軍阿濟格的意向,率精銳雄師直撲延安,以圖將這支清軍吃掉。此時,部署在河南西部的大孫軍,發動了對淮清府的進攻,奪回了部分城市,包圍了淮清政府秦陽。

和無所作為的南明相比,大順軍才是清軍的最大要挾,多爾袞遂轉變規劃,命令南下的多鐸部轉向西安偏向,和阿濟格部一路協力先解決掉李自成的大順軍。云云調解,李自成就有些擺佈為難了,繞道陝北的阿濟格部行軍遲緩,還未能和李自成所部接戰。

政權之戰

但向西轉的多鐸突飛猛進,打敗了被圍困的大順軍隊,突破了桐關的防線。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李自成只好廢棄西安,向湖廣轉移。李自成轉移後,榆林、延安一帶的大順軍李過、高一功等部,也被迫撤入川東。關中大地落入清軍之手。

李自成能攻入京師,為何在清軍面前一路

李自成率出武官,經鄧周至襄陽,再下漢江至九江。武關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豐縣東武關河北岸,是春秋戰國時期與東封關、北關小關、西南大山口之間的重要關口。武關山位於秦嶺北部小西山,南臨險境,關中和南陽盆地之間的通道,容易防禦,難以攻打,為爭奪地方而戰。

清軍阿濟格部一起追擊李自成,兩邊最初在九江以西惡戰一場,大順軍喪失慘重。李自成命令棄舟登陸,銷燬剩餘的二百多艘船隻,率數萬人向湖廣撤退。在湖北省通山縣九公山,李自成被當地武裝部隊擊斃,大順政權死亡。

關隘分佈

在李自成和清軍打得弗成開交的時間,南明弘光政權並未做出任何朝上進步的行動,依然鶯歌燕舞,殊不知那邊騰出手來的多鐸,正在南下的路上……











八十年代的自行車


主要有4方面原因:

1. 吳三桂投降滿清,放清軍入關了。當時吳三桂的軍隊和滿清的軍隊加起來比李自成的兵多。而且滿清軍隊以騎兵為主,李自成軍隊以步兵為主。李自成軍隊的戰鬥力不如滿清。

2. 北京周圍無險可守。滿清入山海關以後,長驅直入,基本上沒遇到大的險阻,很快就包圍了北京。李自成甚至都來不及大規模調兵遣將。

3. 李自成自毀長城。攻入北京以後,因為痛恨明朝官員,所以基本上把北京的官員士族全部殺光了。而且李自成的軍隊多半都是農民,進城以後,管理鬆散,軍隊大肆燒殺劫掠,血流成河,很快就失去了民心。

4.李自成剛剛佔領北京,根基不穩,民心不齊,沒有足夠時間整頓政務,整編軍隊,鞏固城防,休養生息,就被清軍兵臨城下了。

所以綜合以上幾個原因,李自成必敗無疑。


十一在上海


1.闖軍的戰鬥力,本來就很垃圾。回顧明末的戰爭史,闖軍不止一次被官軍打得丟盔棄甲、落花流水,投降招安不止一次兩次,最慘的一次,李闖被圍剿的只剩下18個人,倉皇竄入商洛山。

2.明軍正規軍的戰鬥力,尤其是主力部隊,其實是不亞於滿清八旗的,但是當時政府腐朽、官僚昏聵,皇帝嘛,還是那種無能又瞎折騰的那種,再加上江浙滬一帶富豪鄉紳階層的不配合,明軍時常拖欠糧餉,戰鬥力大打折扣。

3.尤其是當時明軍要兩線作戰,一邊來剿匪,一邊還要對滿清作戰。無能的崇禎,那要求又高: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結果無論是闖軍還是滿清,都不跟你硬碰硬,而是跟你玩添油燒火,一點點消耗你……

4.所以看明末歷史,李闖和滿清的壯大,都少不了明官軍的棄暗投明,尤其是滿清八旗,原來腐朽到不堪一擊的明軍,轉為漢八旗之後,戰鬥力強的嚇死人,經略陝西、南下江南,打頭陣的都是原來的明軍……

5.說回李闖,在李巖獻策“不納糧”之前,這真的就是一幫流寇:無政治綱領、無根據地……走到哪裡掠奪到哪裡……

6.李巖的妙招,也就是幫李闖贏得了人心,從那之後,李闖攻城略地、無往不利……因為民心站到他這一邊了。

7.但是李闖自身的侷限性,卻始終沒有實現昇華。終李闖起兵到落敗全程,始終沒有經營好一片真正屬於自己的根據地!導致闖軍行軍,無論到哪裡都是攜帶老營、軍屬,看似百萬雄師,實則也就是十萬八萬精兵……流寇而已。

8.雖然是在陝西稱王、建立軍政府,但陝西地瘠力疲,難以支撐闖軍當時百萬軍隊的規模…

9.李闖進北京也頗具戲劇性,但凡有點政治頭腦,都應該先好好經略周邊,比如豫、魯、鄂乃至江南……但是從大同到北京,李闖的進軍太順利了,簡直是傳檄可定……

10.真正進了北京,李闖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當時明朝經濟財政已經崩潰,上百萬人的大城市,每天吃喝拉撒都是天文數字的開銷……你李闖還要不要民心?要,那就等於自己背上了巨大的包袱;不要,那就是黃巢式的流寇,燒殺掠奪一蕃,走人就好了……

11.實際上李闖也是這麼做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做好經營大城市的政治和經濟準備。全軍的所謂斷崖式腐化,不過就是這支流寇部隊的真實寫照而已。即便吳三桂如願降了李闖,李自成得天下也沒可能:他當時的軍隊已經有百萬之眾,拿什麼養活?除非他以最快的速度評定江南的財賦之地,並通過生產關係的變革,擠一擠民間積累的財富……這個肯定是夠用的……因為滿清後來得了天下之後,維持政局,靠的就是江南的財賦……

12.不光是性格決定命運,眼界也能決定結果。連李巖經略河南的建議都視為“你想自立門戶?殺!”李闖又哪裡有眼界會去考慮江南……

13.那也就只能剩下倉皇鼠竄了……軌跡跟黃巢何其相似!佔領首都前,朝氣蓬破、勢如破竹,進了京就迅速腐化,開始逃竄……直到滅亡……

14.命也!


搬不動的小強


個人認為應該從內因外因兩方面分析此問題。

首先是內因,李自成集團是農民為主的軍事集團,不是政治集團,因此文化和知識儲備有明顯缺陷,缺少政治遠見,一開始就沒有把自己定位成漢文化大一統政權繼承人,因此得不到地主階級和文官集團的支持。而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只靠農民階級的結果就是-一旦失敗則很容易兵敗如山倒,樹倒猢猻散。所以集團內部缺陷導致他很難代表漢民族政權,也就無法團結更多的人。

外因是滿清軍事實力確實強大。當時滿清作戰能力強悍,加上吳三桂支持,戰鬥力正處於巔峰狀態,而農民軍剛剛打下北京,開始滋生安逸情緒,缺乏鬥志。

因此李自成不具備和滿清繼續作戰的意願和士氣,一敗塗地不可避免。


ly22358038


李自成多次被明軍打的一敗塗地,一次次逃脫,但是明軍精銳幾乎都損失在關外戰場,如果不是清軍消滅明軍精銳,李自成也不可能再次崛起,並且一路逆推到了北京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