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草礫皆示道,慧日朗照盡大千:盤山寶積禪師悟道因緣

幽州盤山寶積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一般人開悟都離不開善知識的隨機點撥。而盤山寶積禪師的悟道因緣卻頗為奇特,完全出乎人的意料。據《五燈會元》記載:

有一天,寶積禪師從市場上經過,看見有一位客官正在買豬肉,客官告訴屠家說:“精底(瘦肉),割一斤來!”屠家把刀啪地一聲放在肉案上,叉著手說道:“長史!那(哪)個不是精的?”寶積禪師一聽,忽然有省。

後來又有一天,寶積禪師剛走出寺門,就碰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送葬隊伍的前頭,有一位歌郎正搖著鈴鐺,拖著長腔唱道:“紅輪決定沉西去,未委(不知)魂靈往那方?”而跟在棺材後面的帳幕下死者的兒子悲傷地哭道:“哀啊哀啊!”寶積禪師一聽,豁然大悟,身心踴躍,當即跑回寺院,把自己的證悟告訴了馬祖。馬祖印可了他。

寶積禪師的悟道表面上看似很偶然,實際上是他功夫用到了一定的火候。如果功夫不到家,這樣的場景碰見得再多,也沒有用。這說明了一個道理:道不僅僅是在深山老林裡,道就在日用中;法也不僅僅是在寺院裡,生活中的一切,不管是有情的生命,還是無情的草木,它們都無時不在說法。關鍵看我們的心是否在道上。若能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能做到心不離道、道不離心,那麼,日常生活中,哪怕一個很平常的情景,都有可能成為你悟道的契機,就象寶積禪師那樣。

寶積禪師離開馬祖後,即北上幽州,駐錫於盤山,在此大弘南宗頓教法門。在北方弘傳祖師禪法的,應該說寶積禪師算是比較早的一位。除他之外,當時北方傳禪比較有名的還有趙州和臨濟二位祖師。關於寶積禪師的禪法,我們可以從他的上堂法語中略知一二:

“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道本無體,因體而立名。道本無名,因名而得號。若言即心即佛,今時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猶是指蹤極則。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夫大道無中,復誰先後?長空絕際,何用稱量?空既如斯,道復何說?”

“夫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照鏡,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復是何物?禪德,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不及,斯乃空輪無跡,劍刃無虧。若能如是,心心無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無異,始為道矣。”

“禪德,可中(假若)學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若如此者,是名出家。故導師雲:‘法本不相礙,三際亦復然。無為無事人,猶是金鎖難。’所以靈源獨耀,道絕無生。大智非明,真空無跡。真如凡聖,皆是夢言。佛及涅槃,併為增語。禪德,直須自看,無人替代。”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璿璣(音xuan ji,觀測天象的儀器,此處喻自性)不動,寂爾無言。覿(di)面相呈,更無餘事。珍重!”

寶積禪師臨入寂的時候,仍不忘用畫肖像的因緣,啟悟他的弟子們覺悟自性本空的道理。

他告訴徒眾說:“有人邈得吾真否(還有人能描繪我的真影嗎)?”

於是眾弟子紛紛為他寫真,但都不契合他的心意。這時普化禪師從眾人裡走出來,說道:“某甲邈得。”

寶積禪師道:“何不呈似老僧(為什麼不拿給老僧看看)?”

普化禪師於是打一個筋斗出去了。

寶積禪師笑道:“這漢向後如風狂接人去在(這漢今後瘋瘋顛顛的,接引學人)!”

說完,便入寂。後諡凝寂大師。

木石草礫皆示道,慧日朗照盡大千:盤山寶積禪師悟道因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