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楊絳、張愛玲和龍應臺相比較,你更喜歡誰?

荒野雜貨鋪


我想,如今我更喜歡楊絳一些!

三毛,是超脫塵世的精靈,她將浪漫推到了極致,如果說瓊瑤的文章是仙界男女的至性至性,那麼三毛就是人間你我的放任掙脫。記得有一個人特意走過三毛住過的地方,回來寫了一本書,對其大加質疑。說什麼三毛住撒哈拉的時候,當地人都不喜歡她,並以此為由,抨擊三毛文章的造假。讀到那裡時,我好玄沒有噴出來。當裡女人是什麼生活狀態,她們的觀念,習俗,審美,生活重心,人生價值和三毛根本不同。如何喜歡整日“瘋瘋顛顛,不知所以”的三毛呢?

之所以,喜歡三毛,是因為三毛最“真”,真到為這個世界所不容,當看到她把“拾荒記”寫得那樣詩意浪漫時,就已經為之傾倒了。是的,連她自己都清楚這一點,幾十歲的女人,還只能看到人間的美好,只願看到人間的美好。這個世界如何會容得下她?苦悶,孤獨,自棄,世界上最愛她的人走了,留下她一個人孤孤單單地面對那些虛偽,浮誇和灰色的笑容。

她的離開是解脫,是追尋,更是一種嘲諷。或者她不需要嘲諷,因為她根本不在乎。你說你的,容我拾個破爛先。

楊絳,一個深具大智慧的女人!論才氣,不輸錢鍾書。可是能讓人中之龍的錢先生衷心而贊說“最才的女,最賢的妻”由此可知她的含金量。面對苦難,無論是抗戰,還是文革,或是生離死別,她都用善良維持著一顆淡然的心境。在最艱苦的日子裡,他們相互取暖,彼此吐槽,甚至把被紅衛兵剃成的光頭都當成風景。

心胸氣度寬廣如斯!

她一樣不為世人所容,於是乾脆躲起來,幽居了事!讀詩,做飯,寫文章,在錢先生留下的人生邊上駐足看風景。三毛還為情所困,為世所拘,可楊絳先生看透了一切,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沉澱成來過一遭的溫存。不爭,不怒,不怨,不悔,在著作等身的裡面,是一個心靜如水的隱士!

在浮華遍地,野望縱橫的時代裡,楊先生以一種幽靜怡然的姿態,讓所有的人自慚形穢。不得不說,錢鍾書先生真真幸運!

張愛玲,一個被愛情捉弄的人。生於大富之家,然後再寄人籬下,又無奈漂泊,直到一鳴驚人。可是儘管她在小說裡刻畫出無數的卑微或變形的慾望,她骨子裡終究是一個小女人,惹人憐愛的小女人!敏感,刻薄,多疑,自負,自尊,一個高到讓男人無法平視的女人。

她的眼裡沒有責任,沒有民族,沒有政治,沒有山河破碎,更沒有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憂情操,只有自己的愛恨情仇,風花雪月。這是一個感受至上的女人!並且在這條路上走到了極致,她和三毛,楊絳是一樣的,討厭紛爭,憎惡慾望。只是三毛生活在太平年間,楊絳是走了進去又走了出來,而她自己卻錯生了時代。

她太超前了!可惜世人出於嫉妒,並沒有給她解釋的機會!

龍應臺,她的書我讀過一些,遊記或散文,這是一個人文滿滿的作家,慈悲,正義,憐憫,溫柔。在字裡行間總有一種不平之氣。她不僅善於文字,還善於表達。於是在很多場合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而這種公眾形象,是另外三個女人所不喜,不愛,不認同的行為。三毛會覺得過於虛偽,楊絳會認為沒有意義,而張愛玲一定會覺得俗不可耐。

記得網上有一個視頻非常出名,就是在龍應臺說印象中第一首歌的時候,有人在臺下輕唱《我的祖國》,當時她還有些小意外,或不以為然。可是真的臺下那麼多中國人在一起合唱時,震憾到了她!由不得她不尊重這種發自精神來自靈魂的情感。

不能說不喜歡他,但與其它三位相比,龍應臺確實有些過於入世了。

文人,要麼做魯迅,要麼做楊絳!


亦有所思


還是選擇楊絳。

因喜歡讀錢鍾書這個學貫古今而古怪精靈的學者的作品,進而瞭解了他的夫人楊絳。她把《唐·吉訶德》翻譯到舉世公認的優秀譯作,可見她也是古怪精靈的 ; 她早年創作的《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60多年,足見觀眾多麼喜歡;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 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頗受讀者推崇 ; 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堪稱一代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縮影。2016年5月25日,這位105歲的女壽星劃過長空,離我們而去。

選擇更喜歡楊絳,還有一個理由。她始終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善待他人。文學的真諦也在於此。105歲,足以說明她面對世態人心,面對時勢紛擾,內心不是強大,而是永遠恬靜。


詩情書韻


這幾個人的性格都各不相同,每一個都有每一個的特色,如果說喜歡誰,那麼這也分人的。

三毛、張愛玲這兩個隨性灑脫,活得瀟灑精彩。年輕人很多都喜歡這兩個,喜歡嚮往自由的人們無不被他們的生活態度所折服。

楊絳呢,是個正兒八經的才人,骨子裡有傳統,賢淑幹練,才氣過人。被丈夫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在有傳統意識的人們就比較喜歡她了,還有就是應該有不少男性朋友會喜歡吧,還以她為心目中的女神。

龍應臺呢,這個還是不怎麼熟悉。但一聽到她的名就想起她的書《目送》《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這些很出名的書,可以說她的語言很尖銳,一針見血的效果。對於孩子的教育和理念都非常有自己的見解獨到,他的這句,“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我就特別喜歡,覺得她把我們沒法表達出去的情感用語言這麼精準的說出來,贊贊贊!!!

朋友們你們都更喜歡那種性格的呢


風中的蒲公英8087


論文學性應該是張愛玲勝出吧,她的作品雖然稱不上是嚴肅文學,甚至個別文章寫的也有迎合大眾的嫌疑。張的英文好,比如半生緣就是借鑑英國《普漢先生》的原文,只是把雙城從倫敦和巴黎改成了上海和南京,人物設定兩男兩女沒有改動,甚至連全文最經典的那句,曼楨說的,世鈞,我們回不去了,也是照搬英文原文。張熟諳舊詩詞古體小說,寫文章雖然視野狹小,但是對她熟悉的生活,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是很有深度的。她的《金鎖記》橫空出世,震驚文壇,文章的結構謹嚴又剪裁有度。

楊絳先生,我只讀過她寫的《我們仨》文字簡潔,娓娓道來,心氣平和,有種經歷滄桑後對世事的洞明與豁達。我覺得對楊絳先生,我們更佩服的是她嚴謹的治學態度,無私的奉獻精神,她科研方向主要是西語翻譯吧,她翻譯的《堂吉柯德》被認為是最優秀的翻譯佳作。

三毛,她寫的以撒哈拉沙漠旅行為主的故事,滿足了文藝女青年對流浪和浪漫愛情的嚮往。

龍應臺,我只讀過她寫的《孩子你慢慢來》,不是我喜歡的風格,所以不做評價。


梧桐


更喜歡:張愛玲&龍應臺。


張愛玲很刺骨很蒼涼很深邃,看重個體意識,善寫女性個人情感與境遇的表達,一針見血。

龍應臺很素樸很真實很正能量,擁有家國情懷,集時事政治與個人愛恨情感於一體,大氣磅礴。


三毛的書,適合年輕浪漫愛做夢的女孩讀。

楊絳的書,年紀越長讀來更別有一番滋味。


小灰陪讀


張愛玲。

在愛情上,我很敬佩張愛玲。

她雖說自己愛的卑微,但也很堅強、灑脫。

對胡蘭成的愛,她是那麼執著,那麼純粹。

愛的時候,她掏心掏肺,不顧一切。

面對胡蘭成出軌,即便傷心欲絕,也會強迫自己遠離人渣。

在文學上,我更喜愛張愛玲。

她對人性和愛情的理解,總那麼深刻。

周國平說:一切深刻精神的底蘊是悲觀。

閱讀張愛玲的小說,她深刻的精神正是結合了這種悲觀。

張愛玲的《金鎖記》用詞造句頗有《紅樓夢》遺風。她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等至今都很受大眾喜愛。儘管張愛玲不關心政治,在她筆下的故事都是些情情愛愛,確實格局不算大。但自她走後,中國確實還沒有一個女性能寫出類似張愛玲筆風的小說。


淑香世家


都很喜歡,也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精英,三毛和張愛玲的書讀的多一點,對他們就多熟知一點。

三毛的文章自然,但能觸即到我的心裡,順手拈來: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三毛 的氣質裡藏著讀過的書,走過的路”。事實上,她在成都街頭巷尾拍的那幾張黑白照,臉上寫滿了滄桑和陰鬱,甚至於有些猙獰,這張飽經風霜的臉,完全看不出詩書的洗禮,看不出歲月沉澱後的優雅和平和,我想,她到底沒能自渡成功,所以才有後來這樣的劫難。 《夢裡花落知多少》她說未亡人的斷腸, 情真意切,讀來令人潸然落淚,《不死鳥》她談自己苟活的責任,說服自己要勉力活下去,也為同樣痛哭流涕的行者點燃希望的燈,這些文字多多少少都有語言的提煉,情感的昇華在裡面,只有《明日又天涯》她用最為平淡的語氣,說自己心底的涼薄,提到三三同仁也在這一篇裡,她晦澀又明確地割斷了人和人的紐帶,輕描淡寫地否認了某些情誼。 豁達和樂觀都是展示給外人看的,敏感而脆弱是真正的底色,剝去強顏歡笑的偽裝,她從年少到老去都毫無生的喜感。 她有沒有信仰?真難確認。她來自於基督教家庭,在法國路德大殿她為窮苦艱難者跪求聖母,史懷哲曾是她的精神仰望,她和臺灣丁松筠神父交情不錯,看得出走的是天主教路線,在“雨季不再來”的書中,她又對非洲島上的盛行的巫術充滿好奇。 荷西走後,她玩筆仙,她四處去找人通靈,整個精神都處在非常之混亂的狀態,也許是知識太過淵博,書讀得多的人,雖敬畏神明,但並不是一神論的擁護者,信仰,她是很困惑的人,最後自殺,更是她的宗教所不能容忍的,她曾說過挺有哲理的一句話:“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里,其中並無舟子可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不能祂渡,不能自渡,冥冥中又似乎 因果都已註定。

張愛玲,文章哲理味濃濃,順手拈來:

懂你的人,才配得上你的餘生

所謂歲月靜好,好不過能有個人知你冷暖,懂你悲歡。

許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當你有足夠的能力應對挫折,好像就不必有人再為你遮風擋雨。

而等到自己溼了衣衫,雙腳泥濘,才知道堅強的代價是涼到心透。

大家都說成長孤立無援,你要學會獨當一面,可是這個世界,不是你逞強,別人就一定懂得你的堅強。

你感覺孤獨,恐怕不是沒人陪,而是沒人懂。

我們不該活得那麼累,揣摩不透的心,就不必費力去試探。看不懂的人,也不必勞神去猜測。

人的一生大約會遇到很多的人,但相知的幾率又少之又少。所以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世間最好的默契,並非有人懂你說出的故事,而是有人懂你說不出的心事。

許多人覺得,“我愛你,就夠了,我對你好,便不用再去了解你了”。

可是他們錯了。有時候,懂得比愛更加重要,也更加難得。

但其實最好的愛情是相互陪伴、挽手並肩,也相互獨立、各自周全。

因為愛,我想要去懂你,因為懂,才能給你更好的愛。

能讀懂你的內心,聽懂你說話,配得上你的好,我覺得,這樣的人才值得依靠終生。

在我們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張愛玲給胡蘭成的情書,寥寥八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胡蘭成回贈:因為相知,所以懂得。

世人都覺得胡蘭成配不上張愛玲,但張愛玲想要的,只是一個懂她的男人,懂她的孤傲,也懂她童年留下的陰影。

把心留給懂你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有福氣當你的知音。

懂你的人,會在你累的時候給你一個肩膀依靠,而不是催你趕路;

懂你的人,總能看穿你的逞強,用一個擁抱溫暖你說不出口的艱辛;

懂你的人,哪怕只有一個,也值得用一生的時間,培養一場心有靈犀。

所謂歲月靜好,好不過能有個人知你冷暖,懂你悲歡。

心得體會,感悟!芳華吐盡,完成使命。人若如人,不枉不枉!只有聖神的思想,沒有聖神的生活。自己是自己最好的靈魂伴侶,左手右於互相撫慰,和自己說話,和天地山川草木獸獸們說話,無爭執,不起嗔心!慢慢人生路,瀟灑到天涯!


阿牛97417243


隨著年齡的變化,認知的變化,看法也發生了變化。年輕的時候喜歡三毛,張愛玲,敢愛敢恨,肆意張揚。但對三毛的喜歡只限於作品,她人太偏執甚至有點戾氣和歇斯底里的成分在裡面,不喜歡這部分;張愛玲有才情,心高氣傲+自卑,幼年缺愛,遇到胡蘭成,成就了她同時也毀了她的一生,是個悲情的女子;認知中楊絳太完美,只是作品中的人物,沒有真實感;龍應臺開始給我的感覺就是鄰家大媽,有點碎碎念,孩子越來越大,對龍應臺反到越來越喜歡,越來越感同身受……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今生的緣分在目送中漸行漸遠……


shffpiao







leiziZHANG


顯然前三位是要高於後者的。

在前三位來看,個人更喜歡張愛玲和楊絳。張是冷眼打量周遭,楊卻是平和地接受一切。

或許這是時代、經歷或者是年齡所影響的,三毛很好,也很美,但她活在自己的情愛世界裡,很幸福,很美好,但也侷限。

張愛玲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是一以貫之的,這個世界並不會變得更好,因著要繼續活下去,庸俗是結局,所以她沒有辦法走出自己設的死衚衕。

楊絳更多的對生活的經歷,所以選擇接受,她沒有原諒,但格局和眼界顯然更高,這是人生的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