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三毛,張小嫻,三個代表不同時代的女作家,你想做哪個?為什麼?

廣東東籬


二十五歲,依舊想像三毛一樣勇敢無畏。

羨慕張愛玲堅持自我的倔強,張小嫻對愛情的義無反顧,可我最羨慕的便是三毛那自由且無畏的靈魂。想去看看她的世界,想做一回三毛,想過一過她肆意的人生,想像她一樣勇敢,像她一樣朝著未知的遠方不斷前行。

那時候三毛在小鎮,沒有什麼書可讀,買盜版的撒哈拉,讀三毛各種奇怪的故事,講她婆婆,講她曾自閉內向,講她的荷西,讓我一直心心念念想去沙漠,看她寫漫天風沙覺得美的無與倫比。三毛溫暖有趣,那些如水文字,給某個小鎮的姑娘,幻想的空間。

起初看三毛,是姐姐推薦給我的,後來漸漸的竟覺得有些讀懂了她,有人說她的文章太散了,洋洋灑灑,不適合小孩看,但是沒辦法,那些美好和嚮往真的會讓人入迷。我沒有她的勇敢和獨立,卻從她的文字裡讀出許多理想與遠方。

在我眼裡,三毛的世界純粹、潔白、勇敢,我一直堅信她是個快樂的人,她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裡,途中還能遇到摯愛的荷西,她是珍惜快樂的人,所以她的生活大於一切。

沒有讀過三毛的人,會覺得她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相反,她很入世,書中盡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零零碎碎的家務事,她處理地遊刃有餘。

對於剛認識三毛時,那時候也是小,沒見過什麼沒體會過什麼,就是很崇拜她,書裡寫的都是自己所沒見過的,愛情,旅行以及自由的靈魂,在書的那邊笑意盈盈地用筆給你講述那些你想都不敢想的故事。受的震撼太大,所以人生理想就是想趁著青春,到世界上不一樣的地方走走看看,想敢愛敢恨無拘無束。

《撒哈拉的故事》

一個人的經歷,居然可以如此豐富而有趣,書中所寫,就發生在遠方的撒哈拉沙漠裡,就發生在一個小小的人身上,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別樣的撒哈拉生活,難以忍受的惡劣環境,可三毛卻樂在其中,在枯燥的沙漠中活得風生水起。這樣的三毛,怎能不令人豔羨?

三毛的特別,來自於她有趣的靈魂。有句話說:“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撒哈拉的故事——在我看來,詩和遠方,就是這樣,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樣子。書中所透露出來的率性,自由,坦蕩,敢愛敢恨,這才是三毛。她做的事,是別人無法輕易做到的,但是她卻是很執著的很享受的樂在其中。

喜歡她,或許是因為心裡渴望一個這樣的,一個熱愛漂泊的,能夠不顧一切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的自己吧。最後,附上最喜歡的一句話,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





糊里糊塗馬三歲


我看過三毛所有作品,瘋狂的三毛迷。接下來說說我為什麼喜歡三毛。

一 關於讀書

三毛從小就喜歡讀書,她更是驕傲地說自己是先會看書,然後才識字的。那時候三毛每天痴迷於書,沒幾年把家裡的書都看光了。然後就省下吃飯的錢去租書看,小小的年紀就擁有了自己的書架,可見她對於書的熱愛。

三毛每個月都要看幾百本書,她說文學的世界浩如煙海,短短一生的時間,讀書時間根本不夠用。她十分吝惜自己的時間,不肯花費在別的上面,唯肯在讀書方面消耗時間。

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二 關於愛情

三毛與荷西的絕美愛情,曾經一度讓我羨慕。他們用六年的時間等待,六年的時間相愛,再用一生的時間來慢慢離別。

剛結婚時三毛與荷西一起在沙漠裡打造他們溫馨的家,一起去海邊捉魚賣,一起和朋友去野營,一起去沙漠探險,一起去散步。

後來荷西出事後,三毛經歷了幾夜的痛哭,雖然沒有立刻自殺,但那時三毛的心卻已經死了。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後來三毛賣掉了加納利群島的房子,可是去荷西的墓碑前,忍不住放聲痛哭。

三毛:“荷西,我回來了,幾個月前一襲黑衣離去,而今穿著綵衣回來,你看了歡喜嗎?向你告別的時候,陽光正烈,寂寂的墓園裡,只有蟬鳴的聲音。我坐在地上,在你永眠的身邊,雙手環住我們的十字架。我的手指,一遍一又一遍輕輕劃過你的名字——荷西”

這是三毛在《溫柔的夜》裡所寫。

就這樣,兩個相愛的人,天人永別,再也聽不到彼此的聲音,那段絕美的愛情讓無數人為之感動又流淚。

三 關於朋友

三毛曾說“朋友不在於多,在於知心,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荷西出事以後,來自加納利群島和世界各地的三毛好友,都來勸三毛安慰三毛。每天不停地打電話,發郵件,安慰三毛怕三毛想不開。

三毛加納利群島的房子,好友更是幫著打掃,即使兩年過去了,好友仍然按時清掃,保存的完好無損,包括門前那棵相思樹,各種花草,還長的茂盛如初,即使人已經不在。

幾年後,三毛決定去旅行。當得知三毛要去南美洲旅行時,三毛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朋友來接三毛,邀請三毛去家中做客一起吃飯。

三毛的好友很多,並且還都知心,知道關心三毛,不打擾她,每個朋友都希望三毛能夠好好生活。

四 關於旅行

跟荷西結婚以後,有一個月的婚假。於是三毛就與荷西一起橫度撒哈拉,開著吉普車一起進行浪漫的沙漠之旅。

荷西死後,從悲傷中走出來的三毛,便開始了自己又一次的旅行,更是寫出那本《走遍萬水千山》,幾乎走遍了每一個南美洲國家。

五 關於性格

三毛是善良的。

在撒哈拉中三毛幫助居民們治各種病,教她們基本的衛生知識,還把自己的衣服借給她們穿。每次上下班去接荷西的時候,總不忍心旁邊的路人們受烈日之苦,總要送她們一程,即使並不順路。

在沙漠裡,三毛意外認識了啞奴,她不忍心啞奴在烈日下暴曬,給雅奴送麵包和果汁,幫助啞奴逃跑。儘管啞奴最終沒有擺脫惡運,但三毛已經竭盡全力去幫助啞奴了,那是她骨子裡的善良,讓我佩服。

最後總結

喜歡三毛,不單是她的文字,更愛她那孩子般的純真,也歆羨她活成了我想要活成的樣子,我們每個人都熱愛幻想,唯有她能灑脫至斯。她聰明、敏感,特立獨行卻並不刻薄,她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讀書、寫作、旅行....

我是寵你一世界夢,如果你也喜歡三毛,歡迎和我一起交流。


寵你一世的夢


三個女作家,張愛玲,三毛,十七八歲時特別喜歡他們的文字,張小嫻我暫時還沒看過,不做評價。

先說說三毛吧,一提起她,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她和荷西的愛情,浪漫,有趣。在現在的時代,總感覺認真相愛是一種奢侈,三毛的時代也有很多誘惑,但是三毛的性格,決定了她的人生,灑脫的什麼都可以不在乎,缺唯獨栽在了荷西的寵溺中。少時基本將三毛的全集看完了,她的人生,她的愛情,那個時候是很羨慕和嚮往的,也許因為在學校,所以特別想要一種可以自己做主的人生,但是現在,應該不會再去翻了。

再說說張愛玲吧,瞭解她大概比三毛要稍晚一點,她的人生生平,基本都是看一些傳記了解的,記得比較清楚的,是白落梅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那個時候是第一次瞭解張愛玲,從別人的筆下,其實十八歲的年齡,基本屬於看不懂張愛玲的時刻,沒有走過人情冷暖,沒有經歷過低到塵埃的愛戀,怎麼會懂張愛玲的慈悲。

張愛玲大概是那種少年時,就算不懂,也想要看看,青年時,大概能理解一些了,會再想看看,再過幾年,就能理解了。

這幾個人,我一個都不想做,得到過又失去的痛,承受不來,看得太透徹明白,不如不諳世事。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色彩,何苦去夢做他人呢。


x拾九


我最喜歡的作家是三毛。

理由,有時候覺得喜歡一個人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女性作家的文字大多都是感性的,柔美的細膩的,我覺得三毛可能除了這些還給我有獨立自信,堅強勇敢的性格在其中,更像一個流浪的劍客胸懷坦蕩仗劍天涯。不過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三毛或許也只是我眼中的。

第一次看三毛的作品是因為一個相親對象,他第1次見面也是唯一的一次見面,就是送了我一本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接著就去了外地,然後我們就失去了聯繫,但是這本書卻讓我認識了三毛記住了他,也算是另一種緣份吧。

三毛出生於1943年,自殺於1991年,僅僅活了48歲,她雖然是現代的作家,可是我卻無緣感受她當時的生活環境,只能靠文字來了解。幸運的是我看到的第1本書《撒哈拉的故事》應該是她一生中生活的最愜意的時期吧。在1970年三毛與丈夫荷西重逢,73年他們公證結婚。1976年《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同年她的另一本書《雨季不再來》出版,77年《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79年《溫柔的夜》也陸續出版。而他的丈夫荷西在79年,因為潛水意外喪生。可以猜出她早期的創作,或是因為婚後的沙漠生活激發了她的寫作的才華與創作慾望吧。

由撒哈拉開始的寫作,文字風格像三毛其人一樣平淡真實,沒有許多的修飾,但卻深刻飽滿。她喜歡寫人的多面矛盾而又統一自洽的性格,喜歡對景物進行白描,寫原生態的自然本色。這也是她一生特立獨行純真自然只追隨自己本心的體現吧。她總共走過54個國家,除了愛人知己好友無數,雖然短暫的一生卻是活得痛快肆意。

所有的喜歡都有愛而未得的遺憾摻雜其中。我想除了她文字本身的感性、柔美、細膩吸引了我,更多的是她對生活的理解,人格的魅力對我的征服。現代生活的種種喧囂與束縛,已經讓人失去了本心,甚至從未尋找過自己的本心,只是盲目的活著。 推己由人,我想大部分喜歡三毛的人也跟我一樣。喜歡三毛,除了是對她作品的喜愛以外,也是對她的愛情和理想生活的憧憬。“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變笑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希望我也可以這樣純真痛快的活著。這就是我喜歡三毛的理由吧。





弄花有道


幸福閱讀推廣人池書來回答啦!

從幸福的角度來說,我個人肯定最願意成為三毛。因為一生無悔,曾遇所愛,也功成名就。

張愛玲:被原生家庭影響的獨孤書寫者

說張愛玲孤獨,或許很多人並不認同,在她的小說中,紙醉金迷;“出名要趁早”的熱鬧風潮也是她提出來的。為什麼她是孤獨的呢?

雖然出身名門,但父母離婚,不得父親喜歡的她,一直在孤獨中成長,特別是被父親關禁閉的那段日子,讓她刻骨銘心,我相信,《半生緣》中蔓楨被軟禁的那段日子的心理,就有張愛玲這段日子的攝影。

而逃離後雖然與母親生活,但因為生計,多半時候也是住校,最後也因為戰爭與母親失去聯繫,不得不獨自謀生,這才開始走上文壇。她標新立異,她奇裝異服,她“紙醉金迷”,其實都是一種害怕孤獨,想要逃離孤獨,從孤獨中逃脫出來,而營造的這種寂寞的熱鬧。

包括後來的婚姻,誰能想到這個功成名就的才女,有過多少孤獨的夜晚,才會“低到塵埃”裡。

所以,當人到老年,開始走向生命的起點,原生對她的影響越來越大,最終孤獨老去,孤獨死去。

三毛,那個幸福的靈魂流浪者

說起三毛,人們忘不了她的《撒哈拉之戀》,以及她與荷西的愛情。說實話,這也是我迷戀她的原因。因為這段生活,我們看到了愛的千百種姿態,唯一沒看到的,是物質對愛的羈絆。當我們談戀愛或許敢於風花雪月,但是一旦到婚姻,有多少人願意只為愛選擇?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其實相比於物質帶來的安全感,更需要來自對方的安全感。所以,荷西就是那個給她所有的人,這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所以,雖然三毛看似在撒哈拉流浪,但她卻是因為愛而流浪。這不是流浪,而是武俠小說中最高的境界——攜手作伴,浪跡天涯!

哪怕擁有這樣一段回憶,此生無悔!所以,我願意做三毛,靈魂在自由流浪,心靈在歌唱!

張小嫻,新時代的女性

說起張小嫻,其實我看她的內容並不多,但聽得很多。很多女性朋友推薦。她的文字沒有大錯,但也沒有大的精彩。

關於她的人生,我沒有太多瞭解,但女人的人生無非那麼幾種模式。從張小嫻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她應該是一個現代女性,有自己的理想,也有世俗的羈絆,更是有權衡和妥協。無論怎樣,她就是那個我們身邊能見到的新時代女性,或許我們身邊都會有。

可是,太多的現實羈絆,人的心靈會累,


所以,我願意像三毛一樣,為愛流浪,讓心靈自由歌唱!

我是池書,用閱讀創造幸福的全職媽媽!


池書木易


先說我的答案吧,我最想做三毛。

每個人都想要幸福完滿的一生,所謂的幸福完滿,首先對於一個女人而言,無非是愛情完滿,家庭幸福,事業順遂,人生健康長壽。

我們先來看這三個女作家的人生結局——


張愛玲

在上海蟄居寫作多年,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懂她知她的愛人胡蘭成,卻不想卻是個漢奸,更是個薄情寡幸、遊走於數個女人之間的浪蕩才子。最終張愛玲選擇分手後,輾轉香港,最後流落到美國,嫁給美國人為妻,最後孤獨一人死在租屋裡,多日後才被人發現;


張小嫻

張小嫻的才氣與名氣,要比三毛和張愛玲低很多,也年輕很多,但與此同時,她的人生也波瀾不驚很多,儘管她寫了一生情與愛,卻沒有選擇婚姻,看透世事,也沒有太多的遺憾與怨氣,這一點在她的作品中皆可體現,也在某種程度上贏得了生命的自由。


三毛

某種意義上,三毛的人生要算得上這三個女作家中最不幸的吧。年少的時候三毛嚴重偏科,為了數學不再0分,記憶力好的她硬是把數學題背下來,結果卻在得高分後被老師奚落成作弊,用墨水在她臉上畫烏龜羞辱她。這件事在她人生中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消極影響。

後來三毛休學了,個性更加自閉而敏感,後來甚至於留學西班牙。


正當她以為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荷西,卻沒想到好日子沒過多久,荷西就死於非命,從此三毛在流浪和文字書寫中,尋找著人生意義,也傾訴自己對愛人的思念。

只是到最後,這種自救卻最終沒能達成效果,在90年代初,三毛用一種詭異的方式——絲襪上吊,結束了自己四十多年的生命。

那麼,為什麼三毛這麼慘,我依然還是想成為她呢?

在我看來,人生的意義,並不由壽命長度來決定的,而是由寬度。

在這三位作家中,我認為三毛的人生是最遼闊的。

張愛玲的流浪常常停留在自己的房間,在她的文字中,她可能會飛到很遠很遠,很久很久以前的年代裡;

對於張小嫻,我一直覺得女作家如果把寫作只停留在情愛,格局終歸太小。

而三毛,她雖失去愛人,卻廣交朋友,與人為善,朋友遍及全世界,在多年的流浪生涯中,她見識到了整個世界的風物美景,看到了普通人難以感受的遠方,她是唯一一個把生命過成詩的作家。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


么鳳兒


我想做三毛。因為她擁有荷西的愛——我太喜歡她和荷西的愛情了!


來,我們來看看這些有趣的“情話”。


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個有錢人。三毛:如果我不愛他,他是百萬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愛他,他是千萬富翁我也嫁。荷西:說來說去你還是要嫁有錢人。三毛:也有例外的時候。荷西:如果跟我呢?三毛:那隻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荷西思索了一下:你吃得多嗎?三毛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

在我看來《撒哈拉的沙漠》這本書之所以動人,就在於有這些溫情脈脈的碎碎日常,簡單的對話,不驚天動地,但是足以讓人記住很久。


我初中那年,還不懂愛情是何物呢,看到這句“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都感動不已,把荷西視為理想型。


三毛執意要去撒哈拉,其他人都反對,而荷西什麼也沒說,直接去撒哈拉找了工作,安頓好了一切,然後把三毛接了過去。擁有這樣一段愛情,哪怕是曾經擁有,都已經足夠珍貴了。


但許多年後,我仍然不敢重看《撒哈拉的故事》,太美好,但是知道結局太殘酷。我常常在想,到底是從來沒有過比較難過,還是得到又失去更難過?


當然,我想做三毛除了她的愛情這個原因外,更因為她是有趣的,灑脫的,特立獨行的。決定去撒哈拉生活,在大漠裡依然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散文裡透露著幽默,這樣一個瀟瀟灑灑的女子,我太喜歡了!


而張愛玲至於胡蘭成,我覺得太過苦澀。張小嫻,我不甚瞭解;所以我選三毛!


王火火ilnay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三位不同時代的女性,我覺得應該這樣表述:張愛玲是自困的,三毛是放逐的,而張小嫻是從容的。

張愛玲的自困緣於她的成長。她生於落沒名門清貴之家,父守舊,母新潮,在新舊思想的衝擊之下,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之中,她高傲又自卑,反叛又自守,凌歷又纏綿。一生追愛被愛傷,釋愛卻被愛睏,愛的痛快,不愛也放的徹底,但內心的傷痛和無奈只能借別人的故事在書中訴說。所以她的作品文字孤傲,內容無論結局好壞,都隱悲涼之感。有段話對她的才和情及不凡一生的描述很形象:她是青花瓷上的濃淡轉筆,是曲調裡的抑揚頓挫,點點滴滴都是才情,清冷的幽光,暗藏一生輾轉和幾多憂傷,終其一生,橫空出世來,旁若無人的活,聽天由命的走。

三毛的放逐來自於家庭的愛。小時因在學校遭遇羞辱,心裡出現極大障礙,患上憂鬱證,一直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在家人的關愛中,一直隨心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就如一朵雲,它的絢麗,它的光燦,它的變幻和飄流,都是很自然的。她追求的幸福是來自靈魂和身體的自由。三毛的父親曾這樣描述女兒對於生命的理解:生命的質量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三毛用她雲一般的生命,舒展自我,無論生命是甜密亦或悲苦,都無意矯飾,作品的字裡行間,處處都是無聲的歌吟。

張小嫻的從容來自於她的智慧。她來自生活,有煙火氣。她活的明白,活的坦然。她相信愛情,相信承諾,喜歡世間一切美好。因為心中有愛,眼中有美,所以會說:愛本是一件千迴百轉的事,有所尋,發現美好是種幸福;有所期,求證失望是種幸福;有所盼,即使遺憾也是幸福。愛是含笑飲毒酒,且悲且喜,都是人生幸事。樂觀看待人和事,人生處處有收穫。

三位女性於每個人心中有不一樣的情結,人生無法複製粘貼,也無意仿效別人生活,尊從本心,活出自我,自成景,樂在其中,也是種不錯的選擇。





逍遙客1971


我想做三毛。

喜歡三毛,是因為三毛的文字,她的文字曾經充實過我們年少的心。

三毛曾經說過

用一秒鐘轉身離開,用一輩子去忘記。

多麼有感觸的語言啊,每個文字都認識,組合在一起,卻能勾起曾經塵封的記憶。

三毛的一生都在恣意的開放,無論痛苦還是快樂,都是最真實的自己,她倡導個性就是自由,一切率性而為,並非刻意追求。而這種觀念也被她融入在文字裡,盡情的抒發自己情感,絲毫不顧及他人的看法。

一個不欣賞自己的人,是難以快樂的。

這段話曾影響我好久。

當我步入社會後,無時無刻都在面臨選擇,會受挫折,會懷疑自己,會違逆本心,會痛苦,而這句話正確的樹立我的價值觀,

學會欣賞自己,並承認自己,快樂總會與你相伴

她的文字一直沒有太多的雕刻,她始終用最本真的語言,再現人物的真實原貌。

而三毛有自己愛的人,那就是荷西,三毛愛荷西,荷西也愛三毛,雖然有六年的等待,卻換來了最珍貴,最真實的愛情。

一本《夢裡花落知多少》不知道有沒有在你我心裡紮下了根。

再說一說張愛玲

張愛玲是一位才女,可她的人生卻是悲劇的,她從自己的悲劇出發,書寫出一幕幕人生的悲劇。

我是一朵不開花的花,尚未學會綻放,就已學會凋零。

很普通的一句話,讀起來卻有一種悲傷的韻味。

她生活在一個無愛的家庭,長大後也逐漸洞察了許多世態,她在新與舊的夾縫中生存,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的夾縫中生存,生活給她帶來太多的考驗了。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這句話也許就是對她人生的概述吧!

她太看重人生,最欣賞一個男人坎坷且豐富的人生閱歷,在愛情方面,高傲的張愛玲,也會放下所有的自尊,甚至卑微到塵埃裡。

翻開張愛玲的小說,就是閱讀一部愛恨情愁的歷史,她的創作幾乎都是愛情小說,充滿了世俗,甚至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自己。

最後說一說張小嫻

張小嫻的作品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其作品有著強烈的都市愛情特色,大都市中,平凡的小人物努力的生存著,並默默的尋找生活中的另一半,愛情真實而自然,只是平凡世界裡的平凡愛情。

難過了,就蹲下來抱抱自己,原諒你也放過自己。

用文字的方式,默默地敘述其真實的感受

張小嫻是一位言情小說家,其作品離不開情愛,而筆下的愛情,多數是女性最初是懦弱的,對男性有所依賴,而經過婚姻的洗禮,慢慢變得獨立,擺脫依附逐漸成長。

正確愛情觀的引導,富有哲理的語言,怎能不吸引當代人的口味呢?

總結來說,相比於張愛玲的憂鬱,張小嫻的現實,我更喜歡三毛的浪漫。

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作家,跨越時空的情感創作,卻能用文字牽動你我的心靈,想必你也有所選擇了吧!


觸摸灬未來


張愛玲,三毛,張小嫻是三個不一樣的女性。也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生活背景影響下而造就的不同作者。

張愛玲文風是涼薄的,是很清醒的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女人。

三毛對於生活的態度,更多是經歷磨難後依然不曾失望。她的自由流浪文風影響很多人。

張小嫻寫過很多感情故事,像個知心姐姐。

她們每個都是不同的,是讓人無法臨摹的作者。張愛玲出生最早,三毛和張小嫻或多或少都曾應該讀過她的文章,是否有影響到她們,那說不好。畢竟人是獨立個體,思想發展是不確定的。

若問想做哪個,像三毛一樣的作者,像張小嫻一樣的女人這樣或許剛剛好。張愛玲太凌厲,不是不愛,只是對自己也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