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行不僅能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還能改變你的大腦

太空旅行不僅能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還能改變你的大腦

去太空不僅能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還能改變你的大腦。

在10月24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份新的小型研究報告中,一個來自德國、比利時和俄羅斯的研究小組詳細分析了10名宇航員在長期太空任務前後大腦的變化,發現大腦的白質和灰質發生了“廣泛的”變化。

這些變化對宇航員意味著什麼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然而,目前還不清楚灰質和白質的大量變化是否會導致認知能力的改變,”該研究的合著者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的神經學家和神經影像學教授Peter zu Eulenburg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說。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腦脊液(緩衝大腦和脊髓的透明液體)的循環在太空飛行後很久仍然持續變化。

zu Eulenburg說:“綜合來看,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返回地球后至少7個月的時間裡,腦脊液循環模式會發生長期變化。”

之前和之後

為了研究大腦的變化,研究人員觀察了宇航員在太空飛行前、從太空飛行回來後不久(平均9天)和大約7個月後的腦部核磁共振掃描。所有10名宇航員都參與了前兩次腦部掃描,7人參與了最後的掃描。

這些宇航員都是前往國際空間站的平均年齡為44歲的男性。平均而言,他們在太空中度過了189天,也就是大約6個月。

研究人員關注了腦部掃描中的三個變量:灰質體積、白質體積和腦脊液體積。構成大腦外表面的灰質包含神經元和其他支持細胞的細胞體,而白質則包含連接神經元的軸突。

與太空飛行前的灰質體積相比,研究人員在宇航員返回後的檢查中發現了灰質體積的“廣泛”減少。然而,在長期的飛行後隨訪中,研究人員報告大部分灰質體積的減少已經恢復到飛行前的水平,換句話說,這些都不是持久的變化。

白質則是另一回事:與宇航員進行太空旅行前的測量結果相比,白質體積在大腦的一個部分下降了。但7個月後,當7名宇航員返回進行後續掃描時,白質體積甚至減少了更多。

宇航員完成任務後,腦脊液量也發生了變化。在第一次飛行後的大腦掃描中,相對於飛行前水平,一些區域的腦脊液體積增加了,另一些區域減少了。然而,在後來的掃描中,大腦中心的腦脊液體積已經恢復到飛行前的水平,而大腦和頭骨之間的空間中的液體進一步增加。

本文原載於Live Science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