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的北大門蕭關,到底在哪裡?

西安晚報


的確!按照題主所問,蕭關至今都沒有公認的方位。蕭關有許多種說法,如隴山關說、瓦亭關說、三關口說、硝河城說、開城說、古城說、固原城北十里鋪說、海原縣石硤口、同心縣的紅古城、環縣說等。如果非要糾結蕭關的具體地址,那麼大福讀史只能回答:蕭關是歷代王朝西北邊防要地,它的設置是隨著匈奴、突厥、吐蕃、党項、蒙古等不同族群的入侵路線而選擇的,但是大致都跳不出兩大通道。

拋開蕭關的具體設置地,關於以上蕭關的爭議地,如果翻來地形圖,再將其代入的話,你會發現他們普遍都分佈在四個地區附近——環縣,平凉,固原,同心。實際上,這四個地方都處在陝北高原的河谷中。固原、同心位於清水河谷,平涼位於涇水河谷,歷史上的漢蕭關、唐蕭關、宋蕭關都位於此一路;環縣則位於涇水河上游的馬蓮河河谷,這也是歷史上秦蕭關的遺址所在地。

對比馬蓮河一路,清水河—涇水一路則更為重要。依照圖中所示,六盤山以西、同心——環縣以北自古為少數民族的聚集地。一者:六盤山以西方向的少數民族若要入侵關中,則必須經過清水河與涇水和連接之處,然後他們或者順著涇水直達關中、或直下隴縣到達今鳳翔地區(西漢時的回中宮即在隴縣之北,故而人們又把自隴縣至鳳翔的通道稱為回中道)。

北宋反擊西夏修築的平夏城

二者:同心——環縣以北的少數民族若要入侵關中則經常會經過清水河流域,他們所看重的即是清水河河谷水草豐美,地形開闊有利於騎兵奔馳。當然,環縣一路亦是防範之一,但是相對而言就顯得比較難行。歷史上無論是漢時的匈奴、唐時的突厥和吐蕃、宋朝時的西夏党項都偏向走清水河——涇水或六盤山——涇水或六盤山——回中道。


大福讀史


         關中平原四面環山,因保衛關中的軍事需要,設置了東西南北四關。南邊和西邊山勢險峻,行路難,置一關隘,有萬夫莫開之效。關中東邊也有華山和黃河天險,緊鎖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就有了潼關。過了潼關不遠,是一條狹長山谷,也是唯一快捷便利通道,因此設置函谷關。唯有關中北邊,地勢較為複雜。正北偏東大山橫亙,天然屏障,中間是隴東高原,山塬居多,西邊六盤山區,河谷縱深,溝壑林立。這樣的複雜地形,在軍事防禦上也困難重重。所以,造成了蕭關的設置地點隨著軍事防禦的需要而轉移。

         最初的蕭關設置在隴東的環縣,是秦長城的重要關隘。漢初,匈奴鐵騎常從六盤山涇水河谷襲擾關中,軍事要塞蕭關便設置在這一帶,在今固原東南。由於匈奴每次選擇的入侵線路又不盡相同,軍事防禦就會有所偏重。所以,蕭關就設置在今隴山關、三關口等方圓不到三十公里的地帶。蕭關的主要設置地點,在漢武帝時就確定了,一直廷續到宋朝。據說漢武帝曾六出蕭關,巡視邊境防禦,唐李亨也是北出蕭關,到靈州後稱帝。六盤山巍立西側,涇水蜿蜒東去,翠峰環繞,深谷險阻,是關中通往塞外的重要軍事屏障。久之,便成了古蕭關道,成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的關隘,這裡也發展成瓦亭古城做商路驛站。

         水是生命之源,逐水而居,逐水開路,人類活動的常理。看看世界上的每種文明,無一不是在大河(江)流經的區域,且大河有大文明,小河有小文明。在中國古代,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碰撞,更多是從河水流域開始,西北河朔是主要的爭奪地。關中西北,有如瓦亭長峽這涇河谷地適合大規模戰馬行軍,尤其春秋枯水季節。這一蕭關古道便成為黃河以西祁連山南北的遊牧民族,東進關中,軍事侵略的常經路線。漠北漠南(敕勒川)地區的少數也會常常選擇沿黃河南下從清水河谷攻蕭關入侵中原。所以,雖然古蕭關有幾處,但只有設置在這才是最合適的,就如貨幣天然是金銀一樣。

   

        唐時在今海原李旺鎮,曾設置蕭關縣,離靈州不遠。很多人以為是蕭關古道上的蕭關,此蕭關非彼蕭關,這只是設置的蕭關縣,是行政機構,非絲綢之路的蕭關及蕭關道,而且沒幾年就廢了。《太平寰宇記》和《元和郡縣誌》明確記載,蕭關縣在唐神龍(705)年間置,位於蔚茹水(今清水河)西,南距原州(固原)180裡,在今海原縣李旺鎮附近。

         北宋時,1081年,宋軍五路伐夏,屢敗屢戰,步步為營。於1097年至葫蘆川(今同心南)築起要塞,號為平夏城。為了長久防禦,便在此設置關隘,以蕭關命名。估計是圖個吉利,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蕭關,原來的蕭關還照樣存在。歷史上蕭關的幾處設置,很容易引起混淆,模糊今人對蕭關的認識就在情理之中。





朝花文媒


事實上,關中平原的北大門是蕭關,實屬無稽之談。

《史記》是不能亂注的。

當年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就是因為把“有熊”注到了山東而貽笑大方。

司馬貞《史記索隱》或是因為資料所限,未實地考察,或是對地理的無知,望文生義,而鬧了笑話。

關中平原,又叫做關中盆地,因其四面環山,內有平原而得名。

那麼關中平原東西南北與山交界處,各關分別是什麼呢?

玩過《三國志》的都知道,進攻西安關中平原只有四條路線,分別對應四關:



東為潼關;

西北方向有一關隘,地名為“漆”,直通安定(今寧夏固原)。原來此關隘正是“漆縣”,1964年才改名彬縣;

正西與黃土高原交界有一關隘,為陳倉關(今寶雞),直通甘肅天水;

西南方向群山中有一關隘,地名“故道”,“<”形路線先向西南,再突然折轉東南方向,直通漢中。此關隘正是“(大)散關”,用以防禦來自巴蜀漢中的兵力。

(諸位可能沒想到吧?

散關防禦的不是別人,正是漢中。西安關中人可從來沒把漢中當成自己人。

漢中講四川話,不講陝西話。

漢中是漢水發源地,屬於長江流域;西安關中屬於渭河黃河流域。

劉邦封漢王,轄地就在巴蜀(包括漢中)。

漢中古屬益州;西安關中自古屬於中原河南司州。 )


當年劉邦正是佔據漢中,“明修棧道(散關),暗渡陳倉(寶雞)”,攻破陝西關中。


如圖所示,四紅圈正是代表四關;紅線分別為“五丈原”和“扶風”。

(地圖下方,“安陽”為安陽縣,今漢陰地區,隸屬漢中管轄;

“西城”為西城縣,今安康地區,隸屬於上庸郡管轄,治所今湖北十堰市山竹縣。)

也許有人問,為什麼不在五丈原防禦呢?一個地方守兩條路。答案是:五丈原無險可守。

這也是為什麼司馬懿當年早早修築防禦工事,拒不出戰的原因,因為司馬懿知道,在五丈原出戰必敗。

有人說,關中南關應為“武關”,實屬望文生義。

武關同為“<”形路線,先是西南走向,再折轉東南,直通宛城(今河南南陽)。

武關向北最終抵達的並非是關中平原,而是弘農郡(治所今河南靈寶)。

(至於隋文帝楊堅,弘農楊氏,是因為楊堅生於渭南華陰,華陰自古歸弘農河南靈寶管轄。)

如果武關也算,那麼進攻西安關中的路線就不是四條,而是六條。

除東南方向武關,宛城當年袁術進兵方向以外;

還有正東方向函谷關,洛陽當年曹操、趙匡胤進兵方向;

東北方向三門峽黃河渡口,直達上黨(今山西長治),當年袁紹進兵方向。

西安關中就不是“四戰之地”,而是“六戰之地”。

另外從圖中也不難看出:

西安關中平原,不屬於西北黃土高原。 西安關中平原,屬於中原河南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的一部分。

西安關中自古屬於中原河南司州。 西安人的根在河南。

西安自古屬於中原河南,西漢時期,西安就隸屬於河南司隸州;東漢稱司隸校尉部,由洛陽統領;三國時期歸許昌管轄;直到西晉才從河南劃出,劃入雍州邊緣。

西安人百分百能聽懂河南方言,但聽不懂西北方言。

西安人也希望自己屬於中原。


用戶67724358697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蕭關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三關口(位於銀川市西郊西夏王陵西南,是寧、蒙的交界處)以北,古瓦亭峽以南的六盤山的一段險要峽谷,有涇河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