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報告稱人類正在使用1.6個地球的資源

WWF報告稱人類正在使用1.6個地球的資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6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將會造成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年到2020年的50年間減少67%。該報告詳細描述了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第一次過度開發地球資源的過程,突出了改變社會能源和糧食體系的必要性。

報告提到,最新數據表明,在1970年到2012年間,魚類、鳥類、哺乳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的動物已經減少了58%。這意味著當前趨勢下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有可能將2020年減少到三分之二。

值得慶幸的是,2020年是我們將實現巴黎氣候協議承諾的一年,同時也是檢驗在新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下采取的環境行動成果的時刻。如果我們踐行承諾並採取行動,達成了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那麼將推動世界食物和能源體系改革,從而進一步加強全球野生物種保護。

“野生動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們的時代消失。”WWF全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Marco Lambertini)說到,“這不僅僅關係到那些我們喜歡的物種,生物多樣性是叢林、河流和海洋正常發展的基石,如果沒有了物種,這些生態系統將會崩潰。它們為我們提供的新鮮空氣、水資源、健康的食物和氣候調節功能也會消失。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繁榮,同時保護這個生機勃勃的星球,我們現在就需要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WWF根據倫敦動物學會(ZSL)提供的地球生命力指數,模擬了物種的發展趨勢。地球生命力指數反映了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是如何變化的,而不是用來反映動物數量增加或減少。

“人類行為在全球範圍內導致了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持續下降,尤其是那些依賴潔淨水源的物種。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只是引起了這些物種種群數量的下降而非滅絕——但我們必須敲響警鐘,投入更多的努力來恢復這些物種的規模。”倫敦動物學會的科學主任肯•諾瑞斯(Ken Norris)教授這樣說。

“人造”紀元——人類世

報告證實了對動物影響最大的因素都與人類活動直接有關。這些威脅包括棲息地的減少、環境質量的下降和對野生動物的過度獵殺。

報告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表明由於人類對地球產生的巨大影響,包括有可能出現的第六次大面積物種滅絕,地球正進入歷史上從未涉及的未知領域。研究人員把這個時代稱為“人類世”。加強對進入“人類世”的瞭解,可以讓我們去尋找解決方法,重建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報告顯示,為了滿足人口增長的各項需求的糧食生產,造成了人類對棲息地的破壞和對野生動物的過度獵殺。目前,農業生產佔據了地球陸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和水資源使用總量的近百分之七十。

《地球生命力報告2016》論述瞭如何變革生產和消耗食物的方式,從而保證世界在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自給自足。為了能保證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需求,現有的全球能源和金融體系需要作出相應的改變。

將地球推向極限

《地球生命力報告2016》吸納了關於地球上人類活動規模和影響方面的領先研究。斯德哥爾摩環境恢復研究中心提供的模型顯示了人類已經超過了九個地球承載能力極限指標中的四個。地球承載能力極限指標指在維持地球生命力的條件下,地球體系運轉的極限值。

報告中,學者約翰•羅克斯特倫(Johan Rockström)強調,我們急需做出改變來保證人類活動處在地球能夠安全運營的範圍內。

報告也提到了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儘管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人類正使用著1.6個地球的資源來滿足每年我們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不管你如何計算,結果都不理想。我們越是超越地球的極限,對人類未來造成的傷害就越大。”蘭博蒂尼先生說,“人類正處在決定性的時刻,我們做出的選擇將決定是否能及時將食品、能源和金融體系轉到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前路在何方

WWF的報告啟示我們要重新思考人類的生產、消耗、定義成功和看待自然環境的方式。

在發展經濟和人類社會的同時保護環境,這需要個人、企業和政府迅速轉變觀念,將只注重眼前利益的行為方式轉變為更有遠見的行動。

比如,報告提到了在肯尼亞,小農場主、當地政府和食品行業一起努力,使作為肯尼亞生物多樣性地區、GDP的重要貢獻者、國家第二大淡水湖的納瓦沙湖的自然資源得到了保護。

報告也分析了近期的全球氣候變化協議以及可持續發展議程帶來的積極勢頭。尤其是報告認為2030年的可持續發展議程是做出決策的重要導向,好的決策將會保證環境問題能與經濟、社會利益一樣受到重視。

“良好的自然環境是戰勝貧窮、改善健康問題和建設公正繁榮未來的關鍵。我們已經知道如何為後代建立一個具有恢復力的星球,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去實現這個想法。”蘭博蒂尼補充說。

《地球生命力報告2016:新時代的風險和恢復力》是WWF第11期旗艦雙年出版物。從1970至2012年,該報告對超過3,700個物種中的14,000餘個脊椎動物種群進行了跟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