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機構強推買入 6股極度低估

28日機構強推買入 6股極度低估

中航機電:機電系統龍頭增長穩健、平臺地位唯一運作有序

類別:公司研究機構:安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馮福章日期:2018-12-27

公司是中航工業旗下航空機電系統業務的專業化整合和產業化發展平臺,是我國軍用和民用航空機電系統領域國家隊,在我國航空機電產業中具有絕對龍頭地位。公司的發展歷經三次重大資產重組,實現從“小、散、弱”到“大機電”轉變,目前控股12家、託管8家機電系統公司等核心機電系統資產,形成了以軍用航空業務為核心,兼顧民用領域協同發展,涵蓋機電系統全產業鏈的格局。

公司作為我國機電系統的絕對龍頭,航空主業突出,內生增長穩健,將核心受益我國軍民兩大機電產業的發展。公司主營業務是航空產品、非航空產業及現代服務業;公司航空主業突出,航空產品貢獻70%以上毛利,過去五年營收、歸母淨利複合增速6.7%、9.31%,歸母淨利增速高於營收增速,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2020年我國空軍要構建以四代裝備為骨幹、三代裝備為主體的裝備體系。

根據目前我國空軍軍機的裝備數量和結構看,我國軍機新型號未來十年的換裝列裝規模達4000億,對應機電系統市場規模達700億,年複合增速有望維持在20%以上。公司在國內軍機機電系統佔有絕對龍頭地位,是中航工業旗下唯一的機電系統平臺,產品已涵蓋各機電子系統,基本壟斷國內軍機市場。綜合看,軍機機電系統仍將是公司未來兩到三年內生增長的核心驅動因素,主要受益兩個核心邏輯:一方面,未來幾年我國軍機新型號換裝列裝處於加速態勢,保持較高景氣度;另一方面,機電系統綜合化、多電化技術趨勢決定了新機型中機電系統的單架價值量佔比有提升,公司產品毛利率有望穩中有升。

以C919為代表的國產民機上量及機電系統國產化趨勢將是拉動我國民機機電系統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長期看,我國民用飛機機電系統總規模達3000億美元;中期看,至2020年機電系統在國產民用飛機中市場規模達200億元;民機機電系統的國產化率也有望進一步提升。公司依託軍機航空核心技術優勢大力拓展民用航空產品,已實現從國內機型配套向全球民機市場配套發展,民機產品配套從初級向中高級產品發展,從單個產品向系統級產品的發展。我國機電系統產品在C919項目中有5個系統先後與國外知名企業開展合作,其中液壓、燃油、電源系統分別與派克宇航、UTAS組建了合資公司,高升力系統與MOOG 開展了項目合作,空氣管理系統與LIEBHERR 開展了項目合作,座椅系統實現自主研製;MA700支線飛機實現5個機電系統的自主牽頭研製,實現了系統級研發、關鍵部件研製;

GA600大型水陸兩棲飛機幾乎所有機電系統實現自主研製等。綜合看,公司民機機電系統業務有望伴隨我國以C919國產大飛機為代表的民機產業,未來體量上升一個大的臺階。

公司是唯一的航空機電全科目平臺,優質資產注入仍有望有序推進。公司自2013年託管18家機電系統下屬企業以來,截至目前已陸續收購了託管 公司中的4家,目前仍託管包括兩個優質研究所:南京機電液壓中心(609所)(2018年6月新增)、航空救生研究所(610所)等在內的8家公司。

我們認為:不管是軍機還是民機在綜合化、多電化發展趨勢下,現有機電系統“小、散、弱”的局面只能通過整合來建立系統供應商級的能力,中航機電(002013)作為唯一平臺,資產注入仍有望繼續,核心優質資產注入將帶動中航機電在系統級供應能力上再上升一級,協同效應有望進一步凸顯。中航工業整合組建機載公司有利於更好地承擔國家機載重大專項,是順應全球航空機載產業機、電一體化發展趨勢的需要。根據證券時報報道,機載專項是繼大飛機專項、兩機專項後的又一個國家專項投入,資金投入將在160億元左右,公司有望受益機載專項的落地。

投資建議:中航機電作為我國機載機電系統絕對龍頭,航空主業突出,內生增長穩健,將核心受益我國軍機新機型換裝列裝加速以及新機型機電系統價值量佔比逐漸提升兩個主要增長邏輯,同時民機機電系統在以國產大飛機等為代表的民機中市場佔有率逐漸提升,國產替代空間巨大。公司是中航工業旗下航空機電系統業務的專業化整合和產業化發展平臺,平臺地位穩固、唯一,前期資本運作有序開展,後續託管優質資產有望持續注入,大機電產業協同效應逐漸凸顯,公司盈利能力持續改善。我們預計公司 2018-2020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為9.08、11.35、13.64億,對應EPS 分別為0.25、0.31、0.38元,對應PE 分別為29、24、20倍。維持買入-A 的投資評級,6個月目標價為 9.00元。

風險提示:武器裝備列裝換裝不達預期;民用航空機電產品訂單及國產替代不達預期;院所改制及資產注入進度不及預期。

博實股份:廢酸業務再下一城,戰略合作保障發展

類別:公司研究機構: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羅立波,劉芷君日期:2018-12-27

廢酸業務再籤重大訂單,有望增厚公司業績

公司近日發佈公告,控股子公司博奧環境及其全資子公司P&P分別與山東京博簽訂《3萬噸廢酸再生裝置合同》,關境內貨款1727萬元,關境外貨款415萬歐元,共計約4989萬元,包含專用設備和工藝包設計。

近年來,公司將環保領域作為重要戰略方向。公司持股51%的子公司博奧環境,通過中外合資,獲得以硫化物氧化工藝為主的環保技術,並與傳統主業形成較強的協同效應。根據公告的披露,截止當前,公司廢酸處理業務累計簽訂合同金額超過6.5億元。由於該業務交付和確認時點需要根據客戶的現場條件確定,因此同類合同尚未確認收入。從當前情況來看,預計大部分廢酸處理訂單在2019-2020年實現收入,有望顯著增厚公司業績。

簽訂戰略協議,傳統業務景氣上行

公司近日與萬華化學(600309)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有效期2年。該協議主要合作標的是粉粒料包裝碼垛設備,公司在該領域佔據高端市場,具有較大的優勢。根據公告的披露,18年10月公司已與萬華物資簽署8259萬元包裝碼垛設備合同,本協議的簽署有利於穩固並提升公司的競爭優勢,促進雙方發展共贏。根據公告披露,截止18Q3,公司預收賬款9.78億元,相比年初增長143%。公司當前在手訂單充足,傳統業務與新興業務有望形成共振,帶動業績上行。

投資建議:公司是國內粉粒料包裝碼垛設備龍頭,隨著傳統業務的逐步復甦以及新興業務的快速放量,業績有望快速增長。我們預測18-20年公司收入分別為9.72/15.50/19.89億元,EPS分別為0.27/0.42/0.54元/股,對應PE分別為35x/24x/18x,對應的PEG小於1,我們認為公司價值被低估。公司當前訂單充裕,預收賬款持續增長,我們繼續給予公司“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下游製造業投資波動帶來的銷量增速波動、環保領域產品交付及盈利風險、新興領域投資佈局不及預期。

坤彩科技:珠光材料龍頭擬建高端二氧化鈦項目,開啟全產業鏈佈局

類別:公司研究機構: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楊偉日期:2018-12-27

事件:公司近日發佈公告,計劃投資18億元,建設年產10萬噸化妝品級、汽車級二氧化鈦項目。

自主研發技術凸顯核心競爭力。該項目採用公司自主研發技術,在已建成的20萬噸二氯氧鈦項目基礎上繼續擴建為80萬噸二氯氧鈦和40萬噸三氯化鐵項目,作為原材料子項目,主項目為年產10萬噸化妝品級、汽車級二氧化鈦及12萬噸食品級氧化鐵項目。項目建設期30個月,公司預計達產後年均利潤總額15.87億。

上下游貫通,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公司現已具備1萬噸合成雲母生產能力,配合高端產品放量需求以及減少對外依賴。另一原料金屬氧化物,20萬噸二氯氧鈦項目業已建成並準備試產,保障供給同時降低成本。新建10萬噸高端二氧化鈦項目積極佈局下游塗料領域,產能在公司現有銷售渠道內即可消化,利用客戶和市場的協同性,大幅提升盈利能力。

新產能投放、高端產品放量、全產業鏈佈局穩固龍頭地位。公司3萬噸珠光材料產能逐步投放,同時在穩固傳統工業級珠光材料市場的基礎上,厚積薄發成功切入全球高端市場,憑藉性價比優勢穩步提升高端產品產銷量。該項目的建設又進一步延伸了公司的產業鏈並豐富了產品線,多處發力穩固行業龍頭地位,未來成長空間廣闊。

維持“買入”評級。預計公司2018-2020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92/2.70/3.79億元,對應EPS 0.41/0.58/0.81元, PE 34/24/17倍,考慮到公司在A 股的稀缺性,公司產能投放、高端產品放量、全產業鏈佈局帶來的業績巨大彈性,以及行業地位的穩步提升,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原料上漲的風險,高端市場開拓不及預期的風險。

三利譜:雙動能驅動需求無憂,產能瓶頸突破啟新章

類別:公司研究機構: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謝春生,周夢緣日期:2018-12-27

與市場不同的觀點:市場對公司擔憂可總結為量和價,量,擔心公司合肥線產能爬坡進度低預期,從近期跟蹤情況來看,我們預計,公司合肥產線已跑順,核心客戶進入大批量量產階段,後續訂單規劃遠大於現有產能,毋需擔憂需求,2019年Q1開始有望看到明顯放量;價,主要是盈利能力,公司Q3毛利率大幅下滑,主要是匯率與人工成本投入等短期因素擾動,Q4有望邊際改善,同時通過分拆臺灣企業成本構成,公司成本端優勢明顯,未來大尺寸偏光片淨利率有望達到7-8%,帶動公司利潤快速成長。

受益雙重動能驅動,本土偏光片需求無憂:一方面,國內面板線快速投產帶動國內偏光片需求成長,經過我們測算,2018-20年間,國內偏光片增量需求超過1.5億平米/年,較2017年翻倍增長,成長性顯著;另一方面,偏光片作為面板核心材料,成本佔比達10%左右,加速材料國產化是下游面板廠商未來進一步提升成本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且國內偏光片產業基礎相對較好,有望成為面板材料國產替代領先環節,而目前偏光片國產化率不到10%,未來潛在空間大,且國內面板廠商目前並無in-house計劃,在國內需求持續快速增長及國產面板廠商崛起的歷史契機下,本土偏光片廠商將迎來最好發展時機。

合肥線產能釋放瓶頸突破,成本優勢確保盈利能力:國內偏光片需求無需擔憂,核心在於產能能否順利釋放,公司合肥線自2016年底投產後,一直未大規模量產,2018年中,公司完成重大客戶導入工作,Q4已開始進入批量量產階段,2019年Q1開始有望加速放量,疊加2019年底IPO募投項目投產,出貨量有望從2017年的500萬平米成長至2021年的3000萬平米,收入實現10億元到30億元的跨越式成長;同時公司大尺寸偏光片成本端優勢明顯,未來淨利率有望達到7-8%,帶來充足的利潤彈性。同時考慮到公司手機偏光片業務產品與客戶正在進一步突破,有望帶動公司業績超預期。

投資建議:國內偏光片行業需求無憂,且行業競爭格局較好,新產能釋放瓶頸突破,2019年開啟新一輪高速成長期,我們預計公司2018/19/20年淨利潤為0.30/1.20/1.86億元,增速為-63.2%/296.4%/54.8%,EPS為0.38/1.50/2.32元,對應PE為85.7/21.6/14.0倍,“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人民幣匯率短期大幅貶值,小非減持帶來短期衝擊、產能釋放進度低預期。

海特高新:受益5G芯片主題投資,中國第一架B737-700飛機“客改貨”改裝完成

類別:公司研究機構: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王華君,朱榮華日期:2018-12-27

事件:據公司官網報道,12月22日,海特集團全資子公司天津海特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在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海特飛機維修基地舉行“新機庫投產及新增維修能力慶典”。

中國第一架B737-700“客改貨”改裝完成:此次新機庫啟用重點是天津海特宣佈完成中國第一架B737-700型飛機客機改貨機的改裝工作。

此次客改貨改裝方案採用的是由海特集團與以色列IAI合作開發的STC進行改裝,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開發成功並獲得美國FAA批准的B737-700客改貨改裝方案,目前B737-800改裝方案開發也接近尾聲。此次客改貨工作的順利完成,標誌著天津海特在工程技術、飛機結構和系統的改裝能力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背景:公司在天津總投資超30億人民幣,天津海特維修基地位於天津濱海國際機場,佔地面積240畝,目前已建成2座窄體機維修機庫及1座公務機維修機庫,可同時容納8架A320/B737系列飛機和4架公務機的定檢維修,是國內規模最大、能力最強的民營第三方飛機大修基地。

此次投產的新機庫包含1個專業噴漆機位和3個標準維修機位,結合已有的B737/A320系列飛機8C級別大修能力,以及中國民航總局CAAC、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等維修資質,天津海特此後可以滿足更多國內外飛機的深度定檢、退租等相關業務需求。

公司2018年前3季度營業收入為3.5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15.73%;實現歸母淨利潤4860.83萬元,較上年同期增10.23%。

芯片業務:化合物半導體芯片進展順利,受益5G芯片主題投資

1)技術研發方面,公司主要從事砷化鎵、氮化鎵、HBT及光電產品的技術研發,產品面向5G移動通信、新能源、物聯網和雷達等市場。上半年多項技術能力獲得實現,成功研發多款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集成電路技術,其中部分研發產品處於試生產階段且良率達到基本預期水平,具備初步量產能力。

2)能力建設方面,公司積極推進產線建設工作;上半年6吋第二/三代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通過環評。根據公司官網披露,產線建設規模:砷化鎵半導體芯片(6寸)40000片/年,氮化鎵半導體芯片(6寸)30000片/年。項目總投資14.2億元,其中環保投資4076萬元。

3)市場方面,上半年公司積極推廣射頻芯片、光電芯片等產品,目前與多家客戶達成合作並通過部分客戶產品驗證,產品可靠性獲得認可。

4)公司2018年經營計劃:全力推進芯片項目進展,提高技術工藝和產品良率,做好市場開拓和實現部分產品量產任務。

5)芯片業務2018年有望推進:公司目標以第一條砷化鎵線為基礎,完善技術工藝,提升產線良率,以已經建立合作關係的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客戶為依託,推進市場開拓工作,實現初步量產Foundry能力。

投資建議:化合物半導體、軍民融合戰略配置標的。預計公司2018-2020年EPS為0.05/0.15/0.42元,PE為190/69/25倍。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芯片量產進度低於預期、軍品交付時間不確定性。

海亮股份:全球佈局再進一步,公司回購彰顯信心

類別:公司研究機構: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謝鴻鶴,李翔日期:2018-12-27

1)全球佈局再進一步。2018年12月1日,公司公告《公開發行A股可轉換債券可行性報告》,募集資金總額預計不超過32.5億元(含本數),主要用於年產17萬噸銅及銅合金棒材項目(一期)等6大項目建設,項目總投資額為25.4億元;至此,公司正式形成越南、泰國以及美國三大海外生產基地,全球化佈局又邁出堅實一步,有利於緩和各類貿易因素調整帶來的不確定性(中美貿易 摩擦),平滑國內外市場波動(東南亞市場需求潛力大),進而提升公司全球市場影響力。公司正按照《2018-2025規劃》中“完成全球基地產業佈局,做到全球各地主要市場皆有生產基地”的指引穩步、紮實推進。

2)首次回購股份落地,彰顯公司信心。背景:2018年11月16日公司發佈公告,擬使用自有資金回購公司股份,①回購用途:擬用於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計劃、轉換為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等法律法規許可的用途;②回購方式:集中競價交易;③數量及價格:回購總額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含)且不超過人民幣10億元(含),價格為不超過人民幣10.60元/股(含);④回購期限:自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本次回購股份方案之日起不超過6個月。執行:2018年12月20日,公司首次回購股份574,400股(佔公司總股本0.0294%),成交總金額為4,437,697元(不含交易費用)。我們認為,公司以自有資金大額回購,疊加此前完成的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成交金額合計約9300萬元,股本佔比0.64%),均彰顯對未來發展的樂觀預期。

3)更進一步,信心源於穩健經營模式以及成長性。公司經營策略為“以銷定產”,定價機制為“原材料價格+加工費”,市場風險被有效鎖定,因此,主營業務盈利能力穩健屬性突出;與此同時,公司通過自建和併購,過去5年公司業務一直維持快速發展,淨利潤複合增速25%左右,而按照公司規劃,2020年銅管產能有望達到83萬噸,產能增幅超過70%,並完成國內外9大生產基地的佈局,“價穩+量增”支撐下,高成長可期。

4)盈利預測與投資建議:我們預計公司2018/2019/2020年淨利潤分別為9.3/12.5/14.5億元,對應EPS分別為0.48/0.64/0.75元,當前股價對應的PE估值水平分別為16X/12X/10X;考慮到公司內生增長(沿主業擴張持續產能)和外延發展(縱向+橫向拓展)並重,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增強,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事件:回購方案未能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的風險;宏觀經濟波動的風險;下游消費不及預計的風險;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項目建設不達預期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