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白洋澱屯田風雲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淀”帶你走進最真實的河北雄安新區,最真實的華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時間瞭解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大事小情

雄安新區:白洋淀屯田風雲

元朝忽必烈在北京建大都,營造官字,構築宅第,大興士木。為完成這一宏大建築群,建築者就近在太行山、燕山的茂密森林濫砍濫伐,使九河下梢的白洋淀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河道窪地淤塞。到明朝弘治之前,白洋淀又淤成平地。據《新安縣誌》載:“地可耕而食,中央為牧馬場。”

位於白洋淀東部的趙北口,頗有名聲。其地處交通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宋遼之戰,楊六郎把守三關就屯重兵於此,曾一度改名趙堡口。明成祖永樂,初封燕王,就藩北平,率八百勇士發難,改寫了大明歷史。發生在白洋淀雄、鄚之間的趙北口月漾橋之戰寫進了《明史》史篇。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十二日的這一天,潘忠駐白洋淀至五官澱之間的鄚州,都指揮楊松率先鋒九千人據雄縣。時值八月十五中秋月,朱棣擐甲執兵襲雄縣,乘城內守軍將士飲酒賞月之時,一舉全殲楊松部九千人。他又命令燕山右護衛副千戶譚淵率壯士千餘人,潛伏在月漾橋下的河水之中,每人持菱草一束,矇頭以通呼吸。待潘忠自鄚州來援,行至月漾橋時,以炮為號,立即出水佔據橋頭,斷鄚其退路,餘眾多溺死,主將潘忠被擒,鄚州失守。

自建文元年至四年,發生了朱棣奪取帝位的“靖難之役”。因戰爭頻繁,加之白洋淀大旱蟲蝗連年不斷,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戰後朱棣又決定建都北平,自然要通過移民迅速增加白洋淀地區人口。明政府採取了恢復生產、移民屯田的重要措施。“狹鄉之民遷於寬鄉”。從洪武至永樂間,先後從山西洪洞和塞北興州及南方等地遷民入境,故安州洪武移民所建五社,永樂移民設立九屯,新安縣有社五、屯六之說。戰後白洋淀人煙稀少,土地荒曠,明成祖朱棣領兵數萬在白洋淀中的蓮花澱、洛汪澱一帶進行了大規模的軍屯,“令將士屯田,且耕且戰”。經過對河道疏浚,築堤防洪,做到了強兵足食,以保證足夠的糧食,供給國用,多有建樹。後來,又屢次率諸將出徵,威名大振。為記功留名,令軍士在洛江澱邊築臺立碑,命名曰“樂駕臺”。有詩云:“一灣青藻問風餘,舊是文皇駐蹕墟。鞍馬曾聞說麥飯,風雲誰憶似巾車。千年勝蹟應懷古,十里清波久化魚,此日重來訪逸老,可堪感概立躊躇。”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楊村河(即今瀦龍河)決入始成洋國。白洋淀重新蓄水又成澱泊。澱水汪洋浩淼,勢連天際;澱名由白羊澱改為白洋淀。當時的白洋淀確是“蒲綠荷紅、漁歌菱唱,差可擬西湖、洞庭也。”

白洋淀吸引了眾多詩人墨客,為她吟詠歌唱,而致流連忘返。其中,高陽孫敬宗的《白洋大湖歌》詩日:“白洋大湖浪拍天,蒼茫萬頃無高田。黿鼉隱見蛟龍走,菡萏參差菱荇連。”這首詩歌后來被認為是讚美白洋淀的絕唱。白洋淀景觀之壯美可見一斑。萬曆十五年(1587年),新安縣知縣尹從教在白洋淀邊(今端村南)修建“北地西湖”亭一座,兩柱聯雲:“水會九流,堪擬碧波浮範艇,荷開十里,無勞魂夢到蘇堤。”白洋淀不光是騷人詞客嚮往的遊覽勝地,就連明朝成祖皇帝也留下足跡,廣為留傳。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淀”帶你走進最真實的河北雄安新區,最真實的華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時間瞭解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大事小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