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聲在外的大都會——上海

今天當我走在虹口的背街里巷的時候,路邊停滿了共享單車,車陣像彩虹一樣延綿開去。這是互聯網時代的上海,和深圳、南京一樣,大部分人沒有比過去十年生活更體面、精緻。那一眼看不到頭的各種單車,就是這浮躁的社會寫照,便利而雜亂,低廉而逐利。

21年前,第一次來上海,一個人,綠皮車哼哧了6個小時,初一的學生一路保持一個姿勢,全程沉默。上海,給我的震撼,在火車南廣場,讓我看到比南京更熱更高大更繁忙更有序的世界。那時候的上海是全國公認的第一城市,北京那會更像一個安分守己的首都。

上海的蛻變,應該是在世博會那會,她的精細化,甚至讓我徹底嘆息南京落後20年。上海完成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那時候工廠搬遷,低端產業轉移基本完成,上海由一個基本可以自給自足的大城市轉變成三產發達的大都會。這吸引了全國全球的大企業進駐,拔地而起的寫字樓裡出入西裝革履的人,不是賣保險,不是賣房子。

很多人問,上海為何不能出現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大疆這樣的公司。前者是互聯網,有深圳杭州和北京,後者是高新技術創新技術製造,有深圳成都。談創新,上海思維固化,海派更像是西洋的模仿者;談創業,上海也許放不下身段。上海就像一個年近半百的講究的紳士,看著後生彎道超車,聲色犬馬。

上海,曾經給我的震撼似乎越來越模糊,我更感嘆深圳的包容和活力,更欣賞深圳不拘一格的大膽和創造。

2017年的初冬深夜,行車在內環高架下,感慨這座不夜城的些許落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