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声在外的大都会——上海

今天当我走在虹口的背街里巷的时候,路边停满了共享单车,车阵像彩虹一样延绵开去。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上海,和深圳、南京一样,大部分人没有比过去十年生活更体面、精致。那一眼看不到头的各种单车,就是这浮躁的社会写照,便利而杂乱,低廉而逐利。

21年前,第一次来上海,一个人,绿皮车哼哧了6个小时,初一的学生一路保持一个姿势,全程沉默。上海,给我的震撼,在火车南广场,让我看到比南京更热更高大更繁忙更有序的世界。那时候的上海是全国公认的第一城市,北京那会更像一个安分守己的首都。

上海的蜕变,应该是在世博会那会,她的精细化,甚至让我彻底叹息南京落后20年。上海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时候工厂搬迁,低端产业转移基本完成,上海由一个基本可以自给自足的大城市转变成三产发达的大都会。这吸引了全国全球的大企业进驻,拔地而起的写字楼里出入西装革履的人,不是卖保险,不是卖房子。

很多人问,上海为何不能出现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大疆这样的公司。前者是互联网,有深圳杭州和北京,后者是高新技术创新技术制造,有深圳成都。谈创新,上海思维固化,海派更像是西洋的模仿者;谈创业,上海也许放不下身段。上海就像一个年近半百的讲究的绅士,看着后生弯道超车,声色犬马。

上海,曾经给我的震撼似乎越来越模糊,我更感叹深圳的包容和活力,更欣赏深圳不拘一格的大胆和创造。

2017年的初冬深夜,行车在内环高架下,感慨这座不夜城的些许落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