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亦可入家譜

一部家譜,記載著一個家族的傳承,連貫著家族的血脈,生生不息。但自古多戰亂,好多族人被迫背井離鄉、遷徙遠方,好多家庭妻離子散、親朋遠隔。家譜記載就成了解思憶昔比不可少的一份子,在中原方誌館,收藏了百餘種家譜。形式不一的家譜,明面上看是體現一個家族的繁榮與昌盛,背後卻能看到一個家族傳承的艱辛和苦難。

觀家譜 看古人"傳宗接代",從沒有哪個時刻,比翻看家譜時更能感受到古人"傳宗接代"的壓力。在一本只記載男性名字的家譜上,妻子只標註"王氏"、"李氏"等,下面欄裡註明生了幾個兒子,都是誰;女兒不被列在兒孫之列。家譜中,唯一可能佔一席之地的女子,就是"烈女"、"節婦"一類。如果一個人沒有生兒子,他們的子孫欄裡就會寫上"無傳"二字。跟一旁一列列的幾個兒子相比,顯得格外冷清。又因舊時有著男丁興旺、多子多福的觀念,留在家譜上的"無傳"確實讓人看著"壓力山大"。而這種"無傳"的壓力,通常又都落在女人身上。那時候,如果生不出兒子,都會被認為是女人的錯。而這個女人,會因此被整個家族的人看不起,甚至會因此而被夫家堂而皇之地休了。也因此,一些女人如果長期沒有生兒子,還會主動為夫納妾。

女子亦可入家譜

當然,到了近代,這種男尊女卑的面貌已經有了明顯改觀。在很多家譜裡,寫妻子不再以"某氏"標註,而是寫了全名。女孩也不再完全被排斥在家譜之外,而是會被列入子孫後代行列。當今眾多續寫修繕家譜的範例,基本都體現出新時代、新形勢的家譜是聯繫親族、彼此幫助、激勵督促並傳承家族歷史文化和襲承良好家風的渠道,而不是復甦封建家族制度的道具,男女均入家譜已經非常普遍。從國家實行計劃生育以來,70.80後好多都是獨生子女,好多家庭都失去傳承,其唯一女兒及其出色後輩不能在族譜體現,不僅是我們的損失,也是實際的現象。

在古時,續寫家譜的過程中,女子同樣列入家譜並註明長次的並非少數。在世系中也有寫上女兒的,因為家譜是以父親血緣(姓氏)為主線,兒女都掛在父親一支的世系後邊,唯一不同的是兒子的後代也繼續會列入家譜內,其子女繼續掛線到世系上,而女兒(除招贅改本姓外)的子女就不再掛線(應該在其丈夫家的世系上)。

如果用樹來形容家譜,可將兒子比作樹枝,可繼續發展向下延續分支;而女兒就是樹葉,可添光加彩,卻無法延續分支。

女子亦可入家譜

在古時,《李氏家譜》中便有記載:"吾族自乙酉前以節烈著者備載前志,惟伯柱曾伯祖之長女歸庠生趙作梅,少寡旌表,今考博山縣誌於乾隆七年崇祀節孝祠。"雖說記錄的而是早年喪女,守節撫孤,但也證明了古時便將女子後代的事蹟也記錄入家譜中的例子。

女兒的榮耀同樣也家族的榮耀。雖然如今守節是封建思想,女性能夠獲得的榮譽也不再僅限於相夫教子,而是與男子相同,可建功立業,興家旺族,獨當一面。既然女兒也可以有如此之多的光宗耀祖之能,同樣是至親血脈,同樣是家族的驕傲,將女兒列入家譜是理所應當的。

女子亦可入家譜

讓家譜體現出時代風貌,唯有與時俱進才能夠不落後於當今社會的現實發展,也唯有家族團結和睦、結成一心,才能夠共同創造和睦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