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榮:馬烽與孝義文史資料研究

郭建榮:馬烽與孝義文史資料研究

  政協文史工作是一項獨具特色的文化事業,是人民政協履職的一種重要形式。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孝義縣政協就開始徵集、編輯文史資料,經過幾屆縣政協及其文史工作者的努力,陸續徵集了上百篇文史資料,編輯了幾十期《文史資料通訊》,彙輯了幾本《孝義文史資料》。一開始主要收集辛亥革命以來有關孝義的人與事,後來陸續有了一些文化方面的內容,我寫的《〈重建中陽書院碑記〉註釋》《孝義民間諺語輯錄》即是在那時候發表的。孝義縣第四屆政協開始出版《孝義文史資料叢書》,任化清等編寫的《勝溪軼話》、郭慶龍等編寫的《風範長存》,以及由我編著的《勝溪俗語》即是叢書之一。這項工作其實在第三屆縣政協就開始著手了,經過兩三年的收集整理,我終於在1990年底將一本30多萬字的書稿交了文史委。當時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的是我的父親即政協專職常委、文史委主任郭鐵民先生,副主任是史瑞林先生,還有郭伯雨、崔井涼等委員,他們接到稿子後即進行了初步審查,然後報主席會議討論。主席會議認為這本書資料翔實,內容豐富,揭示了孝義民俗文化的諸多內容,決定公開出版,以為孝義歷史文化保留珍貴的資料,並供將來文化開發使用。

郭建榮:馬烽與孝義文史資料研究

  縣政協決定正式出版《勝溪俗語》之後,我們大致做了分工:一是由縣文史委、秘書處負責落實縣領導的序言、題詞和圖書的印刷發行工作,二是由我邀請名家寫序、題字和聯繫出版社。當時我的老師姚奠中先生是九三學社山西省委主委,朋友陳淵遠先生是該委編輯出版工作負責人,經他們推薦,九三學社中央所屬的學苑出版社同意將該書列入出版計劃,並同意就近送廠址在孝義縣的山西人民印刷廠(七二五廠)印刷,剩下的工作就是請人寫序了。經反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馬烽先生是最合適的人選:一是他在全國文學藝術界影響較大,是享譽中外的人民作家,且是省政協副主席;二是他是孝義人,和縣政協張思聰副主席比較熟悉,跟我也認識,容易聯繫,容易溝通;三是該書大量引用了馬烽作品中的語言片段作為書證,並對馬烽作品中方言俗語使用的特點進行了初步探討,容易引起共鳴。但馬烽究竟給不給寫序仍然是問號。

郭建榮:馬烽與孝義文史資料研究

我在山西大學讀書時就與馬老有過接觸,在《勝溪俗語》寫作的過程中也多次拜訪過他,是他為我提供了一批他的作品的早期版本,使我能夠充分佔有資料,寫下了這本帶有詞典性質的東西。但馬老當時已升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是否有時間看稿、寫序也很難說。1990年11月初當我叩開他所住的北京魯迅藝術學院宿舍時,馬老和他的夫人段杏綿老師便滿面春風地將我迎了進去。寒喧過後,我說明來意,馬老說:“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不過我不併是搞語言學的,能不能寫還得看看稿子。你們先回去吧,我一週後會給你們一個答覆的。”於是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回到了山西。一週後我在收發室看到了一個印著中國作家協會的牛皮紙大信封,上面用毛筆字赫然寫著我的名字。我打開信封一看,裡邊是十幾頁序言稿子,上附一紙信箋寫著:“郭建榮同志:遵囑寫了這麼一篇序言,請閱處。敬禮!馬烽 11月11日。”在這2300多字的序言中,馬老首先介紹了《勝溪俗語》的書名和內容,並說明他之所以為這本書寫序的理由:一是對孝義方言俗語比較熟悉,二是喜歡群眾語言。接著他談了讀這本書的感受,他說:“當我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泥土氣息的馨香,好象親耳聽到家鄉父老的聲音。”馬老說他在從事文學創作的活動中“確實從故鄉故土的群眾語言中吸取了不少養料”。接著他強調了文學藝術工作者學習群眾語言藝術的重要性。孝義方言是他的母語,由於他多年來生活工作在孝義、汾陽、文水一帶,所以對這一帶的群眾語言比較熟悉。他在序文中列舉了孝義方言中的“圪吵”,汾陽方言中的“失策”,文水方言中的“蝸舍”,談了古今語言的變化和滲透。他還用“拖拉機耕地——省下喂牲口的草料了”“飛機上放炮仗——響(想)得高”等歇後語說明了群眾語言的生動性,用“馬莊耕地——不順手”“有女不嫁爛曹村,豆腐渣子撐死人”介紹了孝義歷史典故和發展變化,並對群眾語言的精華和糟粕分別做了說明。最後馬老對《勝溪俗語》一書的出版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說:“感謝政協孝義縣文史資料委員會和郭建榮同志費心費力編寫和出版了這樣一本書,這對於研究民俗學、語言學、作家和民間文學家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給該書以較高的評價。

郭建榮:馬烽與孝義文史資料研究

  大序如行流水,娓娓而談而幽默風趣,語重心常而高屋建瓴,大大激發了市政協領導和文史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那春英主席表示一定從人力物力上保證該書的出版。在他們的協調下,縣委書記潘耀忠很快題了兩幅字:第一幅是“研文史而知流變,察謠俗而知民意”,第二幅是“研俚語而知風雅,去瑕斑而存精華”。曹金初縣長寫了序言。那春英主席也題了兩幅字:第一幅是“探俚諺之奧,察民情之微”,第二幅是“發掘俗語資源,繁榮地方文化”。呂梁地委統戰部部長、著名文化名人張夢文先生則提供了四枚篆刻,分別是“弘揚民族文化”“發掘民間寶藏”,“故土方言”“禮儀之鄉”。接著出版社的《終審意見》和《付印單》也下來了,史瑞林副主任很快將稿子交給了印刷廠。大致到中秋節前後書就印出來了,政協的同志很快將書分發到了各部委、各鄉鎮,大家紛紛傳閱,爭先索書。而我在高興之餘卻感到一些缺憾,這就是該書雖經反覆修改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序題之下“馬烽”錯印成了“馬峰”,讓我自責不已。見到馬老我只能道歉和解釋了。

郭建榮:馬烽與孝義文史資料研究

  《勝溪俗語》的出版確實調動了一大批孝義文化資源:序言由著名作家馬烽撰寫,書名由著名書法家趙承楷題寫,纂刻由呂梁文化名人張夢文提供,而書證中則援引了梁鎮川、張旺模、馬明高、趙處亮等大量孝義籍作家的作品,可謂鳳翥龍驤,皆集群力。該書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太原日報》很快全文發表了馬老的序言,《山西日報》《山西政協報》也進行了報道。南寧大學大學教授張成才、方言研究專家趙秉璇先生也來信給該書予較高的評價。1992年張繼榮先生在《呂梁日報》上發表了《研俚語而知風雅,察謠俗而出佳作》的書評,同年該書在中國語言文化學會獲獎。在此前後我已出版其他幾本,但時隔數年多數已被人忘卻,但大家見到我總會提起這本書,總會有人索書。但遺憾的是我手中空空,只能藉助於“淘寶網”了。2012年孝義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擬組織出版《孝義文化叢書》,市政協王正樹副主席多次向我約稿,我在《勝溪俗語》的基礎上,又充實了一大批地方特色俗語,調整了部分例句,修改詞條釋義,完善了通論部分,終於與2015年12月出版了新的版本《俗語解頤》一書。遺憾的是這時馬老已離開我們十年有餘,未能看到新的版本了。

郭建榮:馬烽與孝義文史資料研究

  文史資料的徵集研究工作一開始都集中在史料方面上,孝義政協《勝溪俗語》出版後,周邊縣市也陸續出版了一些地方文化方面的專著,並取得了不少得成績。這與馬老當年的引導和支持分不開。近年來隨著人民政協的發展,文史工作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孝義政協又陸續出版了一些文化方面的著作,包括2010年出版的《晉商晉旅》,2012年出版的《孝義老照片》,2013年出版的《孝義老物件》,2016年出版的《馮濟川文集》(全六冊),這些圖書的出版為地方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大批翔實的資料,可謂功莫大焉。而本屆政協正在進行的《鳳凰涅槃——孝義城市變遷》《鄉村記憶》大型畫冊的編輯工作,將揭開孝義文史工作更加輝煌的一頁。

郭建榮:馬烽與孝義文史資料研究

  馬烽先生用飽蘸孝河義水的如椽大筆,用洋溢著鄉音老調的漢民族語言,寫下了一個個呂梁英雄,記下了一篇篇鄉愁村夢,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瑰麗的一筆,也給孝義人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同時馬老也以他獨特的形式推動了文史工作的開展,當文史工作進入新常態之際,對之進行回顧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其實,馬烽和他的成長史,何嘗不是我們文史工作者研究的內容呢?

郭建榮:馬烽與孝義文史資料研究
郭建榮:馬烽與孝義文史資料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