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西域風情的報道《烏魯木齊雜詩》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八月,紀曉嵐因在"兩淮鹽案"中"露言獲罪",而被髮配烏魯木齊。於乾隆三十六年初獲釋回京,在烏魯木齊生活了兩年時間。紀曉嵐被流放期間,正是烏魯木齊"始建城垣"的初創時期。在烏魯木齊,紀曉嵐的身份是"遣犯",充當軍中的檔案管理員工。

紀曉嵐在烏魯木齊"戊邊"的時期,親眼看到此地以前不過是西番一小部。在清朝先後平定了北疆的準噶爾部與南疆的大小和卓之亂後,休養生息。歷經十來年的發展,現今是一派繁榮景象。因為那時的烏魯木齊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個地區的名稱,因此《烏魯木齊雜詩》中有相當部分的描寫與昌吉有關。紀曉嵐在昌吉地區第一次真正的領略了西域風情,而昌吉的經濟、文化、物產、風土人情、奇聞異事等都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清朝西域風情的報道《烏魯木齊雜詩》

《烏魯木齊雜詩》

成詩背景

在新疆烏魯木齊的經歷成為紀曉嵐永久的精神財富,通過回憶反思,紀曉嵐寫出了《烏魯木齊雜詩》。《烏魯木齊雜詩》包括近一百七十首七言絕句,而且在每首詩後附有本事。

紀曉嵐在《烏魯木齊雜詩》自序中敘述了他的寫作目的:首先是歌頌當朝的統治階層,讓人知道以前"龍沙蔥雪,古來聲教不及者,今已為耕鑿弦誦之鄉,歌舞遊冶之地。"其次,供友朋燈前酒下之談助。這說明他的雜詩不是僅僅為了給人以文學的享受,而是給內地人展示了新疆的風土人情。

清朝西域風情的報道《烏魯木齊雜詩》

西域文化對紀曉嵐的影響

西域文化歷史悠久,西域的自然環境及民族性格決定了西域文化與中土文化的差異。在西域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大漠、大河、大山、荒原、戈壁並存。自然條件比較惡劣,自古以來就是人跡罕至之處。由於以畜牧業和遊獵為主要生產方式,人口的流動性成為必然,而這些卻導致了西域人民精神生活的自由和無拘無束。

隨著對西域文化認識的加深, 紀曉嵐已逐步融入到西域文化的廣博之中。由最開始的好奇,到自覺不自覺地受到薰陶。最後由薰陶進而完全適應西域文化的特色,從而對觸目所及的西域文化感到欣喜、愜意。

而他的《烏魯木齊雜詩》裡的詩歌,相當全面地記載了西域文化的幾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其中記載西域風土、民俗、物產的詩歌,給我們展現了西域文化的獨到景觀,。為後世研究西域文化的學者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材料。

清朝西域風情的報道《烏魯木齊雜詩》

《烏魯木齊雜詩》中的西域風土人情

《烏魯木齊雜詩》通過風土、典制、民俗、物產、遊覽、神異等六個方面來反映治理新疆的政策、屯墾事業的發展,把新疆地區不同於中原的文化風情帶到了內地。由於篇幅原因,本文將簡略介紹詩中涉及的幾個方面,以使大家對該部詩集有個瞭解。

屯田

"綠野青疇界限明,農夫有畔不須爭",因為每戶"給田三十畝,其四至則注籍於官,故從無越隴之爭"。

屯田,是乾隆朝對新疆地區的主要經濟方針。在屯田區,遣戶過著安定的生活。那些遣戶的家眷農忙時在昌吉一帶的屯墾區,農閒時住在烏魯木齊城南,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操著不同口音,穿著打扮整潔,為邊城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清朝西域風情的報道《烏魯木齊雜詩》

建築

"雕鏤窗根彩畫椽,覆簷卻道土泥堅。春冰片片陶家瓦,不是劉青碧玉磚。"

西域建築不同於中土,房頂不用瓦卻用泥土漫成,且每年需用泥塗抹一遍。到了初春,屋頂的積雪凝結成冰,就彷彿琉璃瓦一樣晶瑩閃亮。西域地處亞洲地理中心,幹早少雨,燒製成的瓦片在這樣的氣候環境下容易碎裂,因此智慧的西域人民根據地域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情。

清朝西域風情的報道《烏魯木齊雜詩》

北庭遺址

​"斷壁苔花十里長,何年雄鎮控西羌。金瓶舍利行人息,築塔當從阿育王"。

這首詩描寫的正是唐代北庭故城遺址。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紀曉嵐與同事受命到吉木薩爾勘探兵營地址,發現了唐代北庭故城遺址,這使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震撼。之後,他在《烏魯木齊雜詩》和《閱微草堂筆記》中分別做了記載。

更珍貴的是,當地人說,故城還發現了佛的舍利。紀曉嵐向當地蒙古人考察,得知"此城昔以火攻陷",他還記載現在的阜康屬唐代的金滿縣管轄,"尚有殘碑"為據。紀曉嵐為我們記載了二百多年前北庭故城的狀況。很有史料價值。

對於佛舍利,其十五詩後長篇紀事,依據當時文字記載具體寫道:吉木薩東北二十里,有故城。週二十餘里,街市譙樓及城外敵樓十五處,制度皆如中國。城中一寺,亦極雄闊,石佛半人土,而高數尺,瓦徑尺餘,尚有完者。相傳有行人於土中得一金管,中有圓珠數顆,攜赴奇入版圖,何緣有此?此真不可理解也。"

清朝西域風情的報道《烏魯木齊雜詩》

水果

" 種出東陵子母瓜,伊州佳種莫相誇。涼爭冰雪甜爭蜜,消得溫墩顧諸茶。" 又云" 甘瓜別種碧團慄,錯作花門小笠看。午夢初回微渴後,嚼來真似水晶寒。"

由於特殊的氣候條件,西域水果普遍比中土瓜果香甜可口,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等,自古為人所稱道。紀曉嵐極力稱讚西域瓜果甘甜爽口, 詩中紀曉嵐用平實的筆法滲入自己的欣喜之情, 對西域的瓜果之美作出了由衷的評價, 足以見出他對這些瓜果的喜愛。

蔬菜

" 旋繞黃芽葉葉齊,登盤春菜脆玻璃。北人只自誇安肅,不見三臺綠滿畦。"

紀曉嵐還盛讚了三臺鎮的小白菜:三臺的黃芽菜小白菜團團緊抱,葉葉齊整,碧綠青翠。做成菜餚透亮如綠瑩瑩的玻璃,汁液飽滿,香脆可口,簡直比徐水的蘿蔔還甘脆好吃。紀曉嵐的家鄉在河北獻縣,離安肅即徐水縣不遠,他對徐水蘿蔔甘脆如梨早有所知,只是沒想到新疆三臺鎮的小白菜竟然像徐水蘿蔔一樣甘脆好吃。

清朝西域風情的報道《烏魯木齊雜詩》

野生動物

"吉木薩山中有老豬,其巨如牛,人近之輒被傷,常率其族數百,夜出暴禾稼。"

烏魯木齊周邊地區的昌吉一帶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有許多野牛、野騾、野馬、野羊、野豬、野駝。他記載一將領帶七犬進山打獵遇到野豬,"七犬立為所啖"。他在《雜詩》中記載了圍獵野豬的情形:"夜黑風高迅似飛,秋田熟處野豬肥。諸軍火器年年給,不為天山看打圍。"

礦產資源

"山北更比西山好,須辨寒爐一夜灰。"

昌吉地區煤炭資源以及良好的品質,更是讓紀曉嵐大開眼界。天矇矇亮的早晨,烏魯木齊城門一打開,煤戶運煤的車輛就絡繹不絕進城了。北山的煤是無煙煤,嗅之無味,容易燃燒而且耐燒,燒後灰燼灰白如雪,非常適合燻爐之用;西山的煤燒後的灰燼灰色黃赤,可以供炊煮之用,而且這些煤炭價格都非常便宜。


在紀曉嵐的筆下,顛覆了當時中原人士對於西域的認知。邊陲烏魯木齊周邊地區乃至新疆,並不是貧瘠、荒野的不毛之地,而是一個物產豐饒、生機盎然的地方。

除上述外,紀曉嵐還提到了許多西域特有的其他風物,絕大多數是以寫實的筆法描出。然細心揣摩不難看出其中飽含著紀曉嵐對這片廣襲之地的深深眷戀。兩年的西域生活成為他一生中難得的一次機遇,在這兩年間在西域文化的感召下,他的一些被壓抑的情感得以抒發,對西域風情由衷的激賞併發出了飽含深情的讚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