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反思過往,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曾國藩當時研悟《道德經》,終於懂得這部貌似出世的書,其實全是談的入世道理,只不過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則主張以迂迴的方式去達到目的;法家崇尚以強制強,老子則認為“柔勝剛,弱勝強”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曾國藩:反思過往,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老子參悟天道以明大事、深徹天下競爭之術的大智慧,全部包含在一句話裡——“江河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曾國藩想起在長沙與綠營的齟齬鬥法,與湖南官場的格格不合,在南昌與兩位同僚的爭強鬥勝,這一切都是採取儒家直接、法家強權的方式。結果呢?表面上勝利了,實則埋下了更大的隱患。又如參同僚、越俎代庖、包攬干預種種情事,辦理之時固然痛快乾脆,卻沒想到鋒芒畢露、剛烈太甚,傷害了同僚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無形中給自己設置了許多障礙。

這些隱患與障礙,如果不是自己親身體驗過,是無論如何也設想不到的;它們對事業的損害,大大超過了一時的風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強對強的辦法有時行不通,迂迴、間接、柔弱的方式卻可以達到目的,能夠戰勝強者且不至於留下隱患,那麼為什麼不採用呢?

曾國藩少年時就熟記的 “大方無隅”“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等話,過去一直似懂非懂,這時一下子豁然開朗了。這些年來他在官場內部以及與綠營的爭鬥,其實都是一種有隅之方、有聲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實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這樣的,它要做到全無形跡之嫌、全無斧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萬事萬物,歸根結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剛。能克剛之柔,難道不是更剛嗎?

曾國藩領悟至此時,曾興奮地在《道德經》扉頁上寫下八個字:“大柔非柔,至剛無剛。”他心中的困惑、胸中的鬱結自此煙消雲散,整個人完成了涅槃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