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反思过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当时研悟《道德经》,终于懂得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全是谈的入世道理,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法家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曾国藩:反思过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老子参悟天道以明大事、深彻天下竞争之术的大智慧,全部包含在一句话里——“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曾国藩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格格不合,在南昌与两位同僚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同僚、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情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同僚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

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办法有时行不通,迂回、间接、柔弱的方式却可以达到目的,能够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那么为什么不采用呢?

曾国藩少年时就熟记的 “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等话,过去一直似懂非懂,这时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些年来他在官场内部以及与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要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

曾国藩领悟至此时,曾兴奋地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心中的困惑、胸中的郁结自此烟消云散,整个人完成了涅槃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